加泰隆尼亞獨立五問:「對決日」將臨,誰會是最終贏家?
加泰獨立運動持續多年,因何在當下走到風口浪尖?加泰內部民意是否真的一面倒支持獨立?獨立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選項?歐盟各國對於加泰獨立是何態度?
加泰獨立運動持續多年,因何在當下走到風口浪尖?加泰內部民意是否真的一面倒支持獨立?獨立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選項?歐盟各國對於加泰獨立是何態度?
10月21日,西班牙首相宣布收回加泰隆尼亞地區的自治權,加泰的獨立之路愈加坎坷。獨立只是一個詞,兩個字,但對每個加泰隆尼亞人來說,字詞背後卻有不盡相同的歷史記憶與個人選擇。
解嚴30週年前夕,我們和德國「戒嚴台灣文學選集」編者Thilo Diefenbach(蔣永學)談了談。他說:「這世上少有比台灣遭遇更大外在威脅的民主國家」。
「美麗島事件發生時,我任職警總軍法處,我曾擔任軍事檢察官、軍事審判官、主任軍法官,督導過看守所,以及所有軍事犯、叛亂犯業務。被關押的軍事犯、叛亂犯,很多都極具才華,人才濟濟……但我不認為當年有冤假錯案,只有『不當』審判。」
我並不認為父親是死於白色恐怖。我父親的死,是為了爭取言論自由。這個悲劇發生的當下,台灣其實已經解嚴了。所以,台灣並不是因為解嚴,一夜之間就變得開放、進步、自由的。我們對自由的追求,應該要持續前進。
解嚴之後,數百座蔣介石銅像,從全台灣各地被「趕」出來,堆放在蔣的慈湖陵寢邊,成了「紀念雕塑公園」。這些銅像,究竟如何從風風光光的偉人工程,變成歷史的尷尬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