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媒介傾向將原本的公共領域分裂成個人私密的身份政治,進而淘空公民民族主義的根基,使得對共同體的想像再次離散。
民進黨的台北市長選戰打到現在為止,除陳時中「人設」不斷被攻擊、減分,公眾也開始對頻繁的政治迷因操作感到審美疲乏。
中國認同在台灣,真的還有市場嗎?如果有,是誰還抱持中國認同?
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人,恰恰就是那些能給從來不讀書的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和過往相比,政府更弱了,他們腐敗、沒錢,也逐漸喪失了民心和信任。」
預測動態清零何時終止是困難的,但是以下三種狀況如果發生,大概率意味着動態清零政策會被逐漸放棄。
蘇聯解體後長達三十年的時間內,烏克蘭的寡頭如何產生?又對烏克蘭的經濟與政治、甚至當下的形勢有著什麼樣影響?
伊朗人對於變革的渴求甚至都已經不是此刻才湧現,而是在多年來的歷次抗爭之中不斷累加。
營運持續概念指的是,在事前評估災害發生的風險,設想好災害發生的情境,並且為了營運中斷和恢復做好「實質」的準備。
後運動時代,本港至少已有13人就煽動罪認罪或被定罪,另有至少43人以此罪被捕。
921震災帶來的啟示是,國家能力與公民社會參與,有助於災後發揮制度韌性,這是民主制度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