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路:歐洲的兩難——維護市場競爭還是與中國舉國競賽? 歐盟面對中國的兩難選擇,正是當前國際經濟體系的一個寫照:經濟玩法越來越「例外」的中國,即使本身沒有顛覆國際經濟體系的意願,但正在迫使西方作出必要的回應。
一位匈牙利記者的「匈塞鐵路」行:為何歐爾班如此推崇「一帶一路」? 2400年都不能回本的鐵路升級,匈牙利承擔所有風險、中國獲得所有好處……一片質疑聲中,「一帶一路」在歐盟內部的第一個大型基建工程,依然難產。
評論|邢福增:中梵協議「袋住先」?解讀中梵關係正常化的虛與實 對於中梵協議,樂觀者相信有助雙方建立更密切關係,更正面看待中國宗教自由;悲觀者則擔心教廷為了爭取簽署協議,而甘願進入「鳥籠」之中。我們該如何評估這次主教任命協議的意義?
評論|方可成:共產主義歷史如何促進中歐右翼民粹主義的崛起? 要理解波蘭、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現狀,就必須回到共產主義的那段歷史當中去。而昔日的共產主義和今日的右翼民粹主義之間,便產生了一種弔詭的聯繫。
「一號玩家」華為:在歐洲建構「高層關係」的中國企業 一批又一批的中國企業前仆後繼努力「走出去」。打響「中國製造」的名頭後,它們中最成功的那些需要面對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如何「走進去」。與用性價比高的產品佔領市場同樣重要的,是懂得當地遊戲規則,以西方熟悉的操作和語言,改寫自己可疑的中國身分,逐步構建有利於自身的政商環境。華為正是嘗試「走進去」的中國企業中的一號玩家。
評論|足球潰敗移民背鍋?中國式的歐洲錯位想像 德國隊從世界杯慘敗出局後,歸咎於移民球員的種族主義話語、及其背後一整套建立在謊言、恐懼和推卸責任之上的論述,卻在隔岸觀火的中文世界裏再一次被當作主流話語來傳播和引用。
十年建不起的「歐洲城」,當中國萬達遇見「法式」抵抗 巴黎近郊的「歐洲城」,收下了中國萬達集團投資,帶有「萬達城」的特徵:集購物娛樂為一體的超級構架。但在習慣了質疑大型工程的法國社會,來自中國的投資加重了「歐洲城」所承載的全球化象徵,激化了反對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