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在銀髮族遊行支持年輕人抗爭後,我們該如何理解香港世代之間的關係?

在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裏,世代撕裂論還適用嗎?還是大家開始互相理解?

2019年7月17日,年長市民發起「香港銀髮族靜默遊行」,下午5時在遮打花園集合,遊行至政府總部外。

2019年7月17日,年長市民發起「香港銀髮族靜默遊行」,下午5時在遮打花園集合,遊行至政府總部外。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小二2019-07-17 發起

在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裏,世代間是更加撕裂?還是開始互相理解?

銀髮族遊行支持年輕人,能否打破「廢老」對「廢青」的社會印象?

由Facebook專頁「銀髮族老而不廢」發起的銀髮族靜默遊行於7月17日下午5點舉行,一班「銀髮族」老人身穿白衣,由中環遮打花園遊行至金鐘政府總部,重申6月以來反逃犯條例修訂示威者的5大訴求,包括「撤回修例」、「撤銷檢控」、「停止搜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及「實行雙普選」。

這次遊行的目的是由老年人「用溫柔而有力的靜默,告訴年輕一代,他們並不孤單」。同時,示威者穿白衣黑褲遊行,象徵為崩壞制度默默送終。

端傳媒在現場所見,參加這次遊行的長者人數不少,人群中亦有幾位較年輕的面孔相伴。現年73歲的朱伯表示,今日走出來是要重申訴求,反送中和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他對近日警民衝突屢次升溫感到擔憂,並形容警方在14日進入沙田新城市廣場的舉動是「撥火」。他寄語年輕人:「繼續努力,繼續加油,不讓政府用拖字訣!」

年長一輩是否明白年輕示威者的勇武抗爭?60歲的馬太表示,最初並不同意,但特首林鄭月娥一意孤行,令她開始明白年輕人的行為。64歲的Anita表示,政府不聽意見,回應只是刺激年輕人,雖然自己擔心武力,但明白除了抗爭別無他法。馬太希望年輕人「保重身體」,Anita則想說「多謝佢地,要忍耐,要執生!」

遊行發起團體「銀髮族老而不廢」在網上發布不少文宣,其中一張設計圖片中,兩位銀髮長輩站在黑髮年青人前方,圖片寫著「守護年輕一代」。在遊行的宣傳中,撰稿人引用詩人 Dylan Thomas 的名詩《不要溫順地走進良夜》,其中一句寫著:「背對着光明的餘焰,咆哮吧,咆哮」(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在7月15日的記者會上,從事社福界36年的孫勵生先生透過發言鼓勵年輕人。他表示,香港社會過去40年一直把青年人標籤為「邊青」、「隱青」、「憤青」、「廢青」,視年輕人為問題,卻從未關心年輕人的心聲。但他認為,這次「反送中」運動,年輕人反過來令全社會醒覺,關心制度敗壞,他們其實是「心水清」(粵語,指看事物看得透澈)。

自6月開始的連串「反送中」運動,「年輕人」一直是抗爭運動中行動力最強的群體。年輕人包圍立法會及政府總部,在「連登」網絡論壇上動員議政,並於71衝入立法會。然而,年輕人的行動未必一定與社會其他世代保持共識。「世代撕裂」一直是香港社會議論不休的現象。

6月下旬開始,「反送中」運動擴散社區,遍地開花。市民自發於各區建立「連儂牆」,以Memo紙貼滿公共空間及行人通道的牆壁,表達對運動的心聲。有反對運動的市民曾到場撕下字貼,更發生幾次打鬥事件,例如九龍灣一名中年男子連拳揮打2名青年義工、長沙灣一名南亞青年向撕紙中年男士揮拳等。多次民眾爭執,對陣雙方往往是年輕人與中年人。

然而,輿論中亦不乏對年輕人的抗爭持同情、理解態度的長輩。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周永新早前在明報撰文,批評政府管治思維落伍,沒法理解年輕人的價值觀念轉變。他認為,政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功夫,已無法回應年輕人對社會公義及公民權益的訴求。

對於追求民主、公義等價值觀的年輕人,學者沈旭暉撰文指出,香港的年輕人是反映了「後物質主義」浪潮。他指出,上一代或會認為社會穩定凌駕於價值追求,示威者不應破壞物質繁榮,但作為示威主體的青年,「情感危機比物質匱乏更嚴重」,年輕人拒絕精神蒼白,並不能單純以利益理解。

網台「城寨」的時事評論人劉細良亦表達了類似觀點,指年輕人是出於對未來的絕望才勇於抗爭,不畏刑責。他回憶成長於港英時期的香港人,有所謂「四仔主義」(即買樓、買車、娶老婆、生孩子),因此上一代會勸年輕人不要為抗爭賭上前途。但劉細良指,隨著2016年旺角騷亂後年輕人被判刑、民選立法會議員被DQ取消資格後,年輕人已看不到前途。

在這次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後,我們該如何理解世代之間的關係?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