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阮永翰

編輯推介/「去記得,被遺忘的」

好像,遺忘是一件後知後覺的事情。總是在為時已晚的時候,才記起我們忘記了什麼。

媒體最不缺的,就是當下的恍然大悟。1月底,在疫情剛剛從武漢傳出到周邊國的時候,我們著急地去探尋,才知道這個世界原來從未準備好去應對下一場大流行病 ……3月,當確診人數在歐美數過呈指數上升時,我們發現有幾個國家和地區一度壓平了這條曲線 ,其中就有新加坡──直到一個月後,新加坡勞工宿舍群4月的感染大爆發 ,我們又再一次被現實提醒:病毒畫出的軌跡,必然是被人類流動已經描過的。

這些流動的路徑中,越被遺忘,越脆弱;越脆弱,越被遺忘。

在端的編輯部,在滔滔不惜的信息流中央,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能與讀者一起,彼此提醒:是不是忘了什麼?若你我仔細地、批評地環顧四周,是否能及早發現些什麼?而我們一起謹記的,會不會變得更堅強?

於是,本期向您推薦一篇也許有些「硬核」的解釋性報道《病毒接觸者全球監控大網:健康與隱私可以兩全嗎?》 在大流行病時代,追蹤病毒也即追蹤個人,不到兩個月,驅動數字力量以定位你我的政府名單,已經從中國開始,逐漸遍佈世界。希望不是在未來,不是被這張大網鎖住的時候才想起,其實我們可以從今天起就保持警覺,保持追問。不遺忘,不被遺忘。

全球大流行

離開中國之後,病毒在一個又一個國家蔓延,一次又一次地撞擊著各個社會的保護層──那些脆弱的,那些堅韌的。學會與病毒共處,將是由全人類共同撐起的巨石。

從武漢到華盛頓,美國收到「哨聲」的一百天

從兩國疾控中心的第一通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電話開始,美國的應對出現了哪些問題?這期間,中國和美國又有著怎樣的較量?

陳婉容:美國肺炎疫情,為何北方黑人死亡率特別高?

種族隔離其中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它本身就令解決問題加倍困難。

遲緩的反應、緊縮的醫療、臨時的搭建「中央指揮」──西班牙如何深陷疫情

「病毒並非系統性崩潰的原因,而是一個病著的系統的症狀。」

歐洲疫情下的老人:隱形的病毒,讓孤獨加重,讓死亡更近

為了保護老人,請與他們保持距離,然而……「老年人長時間無法見到自己的家人,大家是否想過其後果?」

安倍內閣「花道」途中的日本疫情危機

為了挽救自身「花道」乃至政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今日下了一帖防疫猛藥。日本在這次防疫中的表現,可說是花道內閣文化、積弱的在野黨與公民社會、厚生勞動省的官僚習氣以及日本的「公民體質」所共同造就的後果。

徒步四百里、每天吃一頓:兩個印度工人的封國時刻

移民們一磚一瓦建設了城市,卻始終被認為是「局外人」。而在病毒面前,他們既無法「社交隔離」,也沒有陽台為醫護鼓掌。

這裏的人口密度大、衞生條件較差,當城市受到病毒衝擊時,外來勞工無疑是最脆弱的群體——他們無法享受「居家隔離」的特權,又往往為與海外有聯繫的中產階級僱主提供服務,居住條件也讓他們做不到社交隔離。

印尼疫情到底怎樣了?不透明的政府與煽動性的輿論,讓人無法知曉答案

印尼的檢測量極低,而雅加達3月的葬禮數量,增加了40%。

鑽石公主號之疫:1337個房間,14個驚恐日夜

一天24小時,只在有人敲門時,門才會被打開一會兒。戴著口罩的工作人員遞來裝餐食的托盤,接著他們回來拿走空盤,像住在一所高檔監獄裡。

從模範開局到全境失守:韓國防疫的不確定未來

韓國在2015年的MERS疫情中吸取了慘痛教訓,但還是沒能避免如今肺炎疫情猝不及防的爆發。

張育軒:宗教聖地爆發的肺炎疫災,如何讓伊朗深陷危機?

伊朗政府公信力低落,公開的信息令人懷疑,而與此同時,關於疫病的謠言與陰謀論在伊朗大行其道⋯⋯

在層層設防的新加坡,讓疫情決堤的是長期以來最脆弱的一群人

維繫這座花園城邦的「底層」勞工,從來都被「區分」對待,生存空間狹小緊迫——這給病毒的傳播提供了土壤。

新加坡、台灣和香港,三地如何嘗試壓低疫情曲線?

絕大多數爆發疫情的國家,確診病例的增長速度都與中國相似——新加坡、台灣和香港是為數不多的例外。到目前為止。

非洲疫情:為防疫而設的每一項措施,都在給他們帶來實質傷害

大流行病的陰影下,非洲大陸上一個個貧富差距極大、暴力衝突頻發、醫療設施緊缺的社會,憂心著最壞情形,掙扎建起脆弱防線。

馳援疫區背後是理念還是實利?我和古巴醫生聊了聊醫療外交

說着革命語言的古巴醫生讚美政府,流亡的古巴醫生呼籲打破桎梏,但他們都認為,醫者的人道主義和團結無私是超越意識形態的。

疫情國際觀

國家間的合作與資源整合,平日裡顯得遙遠,在被危機籠罩的今天,卻直接影響著普通人的命運。當威脅緊逼過來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很多國際政治原本的模樣。

後疫情時代的治理:監視資本主義和數字利維坦

一個更高效率的數字利維坦非但不會去主動解決問題,在常態治理中,反而會引發新的治理危機。

民主的「至暗時刻」,催生了一個更自信還是更焦慮的中國?

中國當下相對的安全狀態——尤其是相對西方國家的安全狀態,暗合了一直以來中國對其體制合法性論證的模式。

楊路:疫情陰影下的中美脱鈎前景──有所緩和還是加速分離?

在疫情的放大鏡下,我們看到的是一對奇怪的連體嬰兒,各自要往不同的方向走。或轉圜,或惡化,兩個可能性截然相反,但理由同樣充分。

瘧疾、水壩、愛滋與肺炎:譚德塞的「政治經紀人」之路

同時推動經濟發展和公共衞生議程的能力,讓譚德塞獲得了非洲聯盟的支持。他的這一政治特質,也左右了應對肺炎危機的手法。

從信任危機到世界救星,中國政府如何重建「大國自信」敘事

自信敘事被廣泛認可,也意味着宣傳系統在1月和2月份屢次失手之後,終於藉着國內疫情減緩、全球疫情暴發的「機會」,奪回了輿論場的話語權。

下一個全球大流行病,世界仍將猝不及防

世界對於大流行病的準備程度,不在於哪個國家或機構做得最好,而在於那些最脆弱的環節。

比爾蓋茨說:「如果我們即刻開始準備,那麼在下一場疫情來臨前我們是可以準備好的。」很遺憾,公共衞生領域的國際合作規律——「在大流行病方面,我們任由恐慌和忽視循環往復:當存在嚴重威脅時,我們加大努力,當威脅減弱時,我們很快將其拋諸腦後。」

全球經濟震盪

疫情讓全球經濟停滯了,這場公共衛生危機的下一輪重震,打在全球經濟的「身體」上。這個地球村賴以生存的市場經濟,有足夠治癒能力,來診療全球經濟各個層面留下的創傷嗎?

「像交易毒品一樣」,中國問題口罩從哪兒來、到哪兒去

口罩中間商劉北宏說,自己還是會在夜晚感到良心不安,不知道他倒賣的那些口罩,最終以怎樣的價格賣給了誰。

隔離給環境帶來短暫喘息,但疫情已經打斷氣候治理的進度

疫情暫時重寫了人類與環境的「相處方式」,但是,這些短期環境效應,非常脆弱。為了疫情後的經濟復甦,氣候治理的重要性會降低嗎?

設想一下全世界所有人都感染上病毒,1%的人口消失,除了個體的傷痛之外,因為這是一次性的損失,其實對經濟沒有多大影響。GDP會萎縮1%,但空出來的位置會被替代。真正影響經濟的是人們為了保護自己和社區而改變的行為。

病毒籠罩世界工廠:誰在越南慶幸,誰在湖北困守愁城?

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製造業停擺,使全球資本不得不重新審視高度集中的「世界工廠」模式。電子和汽車業原本已處境微妙,未來的代價無法估量。

病毒加持串流平台大戰:電影院產業終於走進最後的告別長夜?

電影院的新東家Disney或Netflix將以內容生產端的觀點,重新創造一種更符合觀眾需求的發行模式,借以產生更有競爭力的收益結構。

中餐館正在美國進行洗牌之戰,然而疫情打斷了這一切

中餐館在全美範圍內大量關店,但是,中餐飲食業卻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繁榮。「餐二代」正在重新為中餐定調──直到肺炎疫情蔓延到了美國。

病毒社會學

像是一瞬間,也像是徐徐降臨,我們對身邊社會的一切認識和想像,都已經被擠壓、重塑和挑戰。舒適地帶不見了,而一些從未愈合的傷疤──階層、性別、種族等等──卻被一下揭開。

病毒接觸者全球監控大網:健康與隱私可以兩全嗎?

不到兩個月內,已有28個國家開始使用數字監控技術應對疫情。這一張張以追蹤每個普通人為目的大網,將會帶來一個怎樣的未來?

離開難、留下更難:進退維谷的中國留學生

這是留學生遭受的第二次恐慌──還沒有從國內災難般的場面中回過神來,駭人的疫情已經逼近眼前。學費、簽證、住宿、實習、保險……這些該怎麼辦?

五個「病毒」,不,五個「抗體」的集會

他們在柏林集會發聲:作為一個人類,願我們對發生在他人身上的災難都感同身受。

冠狀病毒裸眼無法看見,對於它的恐懼就那樣轉移到了一個人、一個小區、一座城、一個省、一個國家、一片大陸、一種皮膚。是否我們總是需要一個可以攻擊的他者,才能重新回到一切彷彿都安全可控的正常生活中去?可萬一你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寄主,又要逃去哪裏呢?

為什麼西方國家的醫學專家和政策都不鼓勵民眾戴口罩?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為讀者提供多一個角度,理解對方的觀點,明白問題背後不單純是種族、文化和知識水平差異,也有很多政治、社會的考量。」

疫情讓男性「回歸家庭」後,她們的舊煩惱和新危險

「永遠不要忘記,只需一場政治、經濟或宗教危機,女性的權利就會遭到質疑。永遠不能視女性權利為理所當然。在你的餘生中,都必須對此保持警惕。」

疫區愛慾自述:大瘟疫時代的約炮

隔離的生活把性的焦慮尤其放大,大瘟疫時代我們還可以愉快地約炮麼?

策  劃 甯卉
設  計 阮永翰、Tseng Lee
圖片編輯 林振東
製  作 郭瑾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