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croll down
2
0
  • 1
  • 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0
  • 9
  • 8

你剛才看到的數幀照片,是高雄楠梓仙溪的「假色衛星影像」(套入紅色波段),展示了莫拉克颱風侵襲以來十年的河道變化。在風災十週年的今天,我們準備更多的航攝影像,帶你看見台灣中央山脈以南的面貌如何被改變。

莫拉克十年:
雨停之後,台灣日漸改變的臉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帶來豪雨,造成中央山脈南段區域嚴重受災,共計造成670餘人死亡,其中以高雄甲仙小林村、那瑪夏與六龜等地傷亡最為慘重。

透過航拍紀錄的十年對比,可以清晰看見,一場風災讓中央山脈南端地貌大幅改變,同時也讓台灣社會的容顏隨之變幻。

中央山脈南段受災嚴重

由於移動速度緩慢,加上雨量豐沛,莫拉克颱風創下台灣自有測站觀測記錄以來多項降雨記錄,第三日累積雨量更逼近世界有觀測記錄以來的降雨極端值。

其中,最大降雨量落在阿里山觀測站,中央山脈南段各區皆有受災,災區橫跨十餘條河川流域,北至彰化與雲林交界的濁水溪流域,南至屏東四重溪流域,東至卑南溪流域,都傳出災情。

重災區:高屏溪流域

人員傷亡最慘重的流域,當數高屏溪上游的楠梓仙溪與荖濃溪。以人為行政區域劃分而言,這兩條河川的流域位於高雄市(時為高雄縣),楠梓仙溪流域有那瑪夏、甲仙(小林村),荖濃溪流域則有桃源、六龜等重災區。

高屏溪的另一支上游河川隘寮溪(位於屏東境內)流域則有霧台、三地門、瑪家等災區。

小林,110秒內遭土石流毀村

9日清晨5點,小林村東北側獻肚山因不堪豪大雨而走山,帶著大量土石流進入楠梓仙溪,楠梓仙溪河道被土石擋住形成大型堰塞湖。

6點09分,堰塞湖潰堤,造成洪水,沖毀了附近的九號橋及八號橋,兩座橋樑之後的9至18鄰小林地區共有100多戶人家,小林國小、小林衛生所、小林派出所等建築,全數遭洪水及土石流覆滅,根據小林村紀念公園內的統計,計有462人罹難。

災後研究,獻肚山從山崩開始發生直到土石掩埋聚落僅費時110秒,而走山土石崩移的速度高達每秒50公尺,相當於時速180公里,總計崩落的土石量達三千萬公噸,而總崩塌面積約爲251.7公頃。

(影片來源:jane801031「水淹甲仙鄉」@YouTube)

除了小林村之外,高雄六龜新發村新開部落、那瑪夏南沙魯部落,也受土石流侵襲,覆沒部落部分房屋,造成家屋毀損、人員傷亡。

小林村

位於高雄甲仙,風災中傷亡最慘重的部落,根據小林紀念公園統計,共有462人罹難。

南沙魯部落

位於高雄那瑪夏,風災中災土石流掩埋部分村莊,26人罹難,災後有127戶居民移往山下大愛村避災,16戶族人選擇留在原鄉重建。

新開部落

位於高雄六龜,風災中遭土石流掩埋部分村莊,橋樑斷裂,32人罹難,卻與外界失聯超過三日,災情未能即時傳遞,最後村民以彈弓射紙條向外界求援。

十年過去,
可以向災難告別,
不能將歷史忘記

一場風災,讓中央山脈南端地貌大幅改變,同時也讓台灣社會的容顏隨之變幻。

高雄、屏東、嘉義等地出現前所未有的「永久屋」社會實驗,在淺山地區居民與災難之間,注入了新的時間觀念;來自大陸的高額捐款、援建項目成為輿論焦點,是一次讓南部民眾認識「陸援」概念的歷史時刻。

十年後的今日,我們重新走訪當年受災的區域,看見居民努力重建的身影,回顧風災給台灣留下的影響,也追蹤重建政策在居民身上留下的痕跡。

十年過去,可以向災難告別,不能將歷史忘記。

記者|何欣潔、陳莉雅、趙安平
文字編輯|何欣潔
圖片編輯|林振東
設計|Tseng Lee、郭瑾燁
開發|Elk Liang
監製|何欣潔、陳莉雅
影像授權|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
特別感謝|黃湯姆、特約撰稿人陳亮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