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評論
評論|
羅世宏:美中網路戰,台灣如何自處?
在美中之間的網路戰局中,台灣幾乎毫無選擇,哪怕台灣也遭美方網路監控,似乎還頗感「小確幸」。
評論|
吳志森:港式紙牌屋起訴曾蔭權
據悉,曾蔭權一直向中央官員打聽自己的案件,最新的信息是:不會被起訴。正因為這樣,曾蔭權才風騷出山。
評論|
冉雲飛:從官方史料,看一個省的反右運動(上)
反右運動固然是一次全國性的政治運動,但不管怎樣,各省的情況或有差異,應該就此做比較細緻的個案研究。
評論|
邵宗海:「習奧會」對中美關係的影響
既然中美在區域平衡上的共識是維護和平,那台灣如果仍希望藉美日同盟來壓制大陸,可能會得不償失。
評論|
馮可強:香港管治是否適應21世紀?
如果把近年來施政不暢順,以及「行政主導」未能有效落實,完全歸咎於香港政治鬥爭的特殊性方面,特區政府便不能與時並進。
評論|
吳介民:傘運成果──香港的「政治存在」
此刻,香港運動界瀰漫自責與究責的低迷氛圍。但我想告訴香港的朋友:你們的抗爭,已經為自身的「政治存在」,提出難以辯駁的宣告。
評論|
鄧建華:如何用Google殺害大學?
由於政治打壓不能宣之於口,借用市場化語言,再將之扭曲,便成為最方便的打壓手段。
評論|
潘小濤:曾蔭權案是敲山震虎?
評論李嘉誠、炒掉鄧國威,再起訴在公務員系統工作三十多年、官至特首的曾蔭權,都是敲山震虎,旨在令兩股力量臣服及合作。
評論|
《港囧》觀後感──是時候跟過去道別
《港囧》的挑戰,在於把「什麼是香港電影」這問題拉得更難回答。電影明明很用力地玩「港味」,但這個香港卻又總是好像離香港人很遠似的。
評論|
從最左到最右,歐洲各派如何看待難民?
歐洲難民危機爭議不斷,作者陳婉容為此梳理了歐洲不同政治光譜的代表人物及政黨對難民危機的立場和言論:
評論|
倫敦最終治癒了城市病,北京呢?
北京疏導人口勢在必行,但選用的方式則需慎之又慎,因為單就北京的人口和環境壓力而言,試錯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將會是巨大的。
評論|
李健勤:信任到疏離──人心逆轉的啟示
究竟香港人心底裏在想什麼?戀殖?反中國?港獨?要有一個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絕不能只着眼於現在,必須追朔過去至今所出現的變化。
1
...
254
255
256
...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