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的語言能夠溝通你的語言,你的記憶可是我的記憶?華語不同區域,雖然言語似可互為溝通,實有各自的脈絡、記憶,與時光的質感。但也依然有一些關鍵「意象」,可在地域間穿針引線,勾連與對照。一直的心願,是找到這樣的共通「意象」,讓不同地域的我們,共坐一處傾談,牽引出各自的經驗與脈絡拼圖。「梁朝偉」這名字,便是如此之一吧。
許多年,與這名字相連的那麼多形象、神容、角色,隨香港八九十年代影視劇產業之崛起與外揚,不僅盛名於本地,也在大陸、台灣及海外華人地區被記下,甚至目為經典。當然,他是那時代乘香港影音娛樂王國東風的眾多人物之一,惟那時運潮退,時日穿梭至今,他卻並未退場,反而持續不斷在華語銀幕上貢獻著高質量的呈現與記憶。
這一次,他在兩個月前今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成為六度影帝之後,我們請來身在北京、廣州、香港、台北的影評人,共聚聊聊「梁朝偉」這名字。「大家都喜歡梁朝偉!」影評人這樣講,對話由此展開,那是關於各地的集體記憶、演員之所為,也關於各自所處的文化現象與紋理,不同地方影視劇行業的對比,以及華人演員之於國際等話題。我們來聊一個名字,但最終,不止關於這名字。
「雖然有時只是逢場作戲,雖然有許多只是霧水情緣,不過沒關係了,哪來那麼多一生一世。」周慕雲
對談人
主持:端傳媒文化版編輯
馬欣:同時是音樂迷與電影癡,背後動機為嗜讀人性。曾任金馬、金曲、金鐘、金音評審,著書多種,主持Podcast節目《人間好失格》。
木衛二:長住廣州,曾任第50屆金馬獎,平遙國際電影展評委。現專職寫作,兼從事策展和選片工作。 著有《非必要清單》《浪跡:電影與旅行》。
紅眼:香港影評人,作家。《藝文青》雜誌總編輯。著有小說集《壞掉的愛情》、《伽南號角》;評論集《影迷你的眼:春風.無花.梁朝偉》即將出版。
余雅琴:居於北京,⻓期關注紀錄片、獨立電影與女性電影。曾任FIRST ⻘年影展、Minute國際短片節等多個影展的評審,及電影活動項目的策劃。近年也參與紀錄片與短片的策劃與製片工作。
張書瑋:以文字書寫音樂、電影及流行文化。創作過流行歌詞,也參予不同音樂大獎評選。著有《潘源良》及《林若寧——藏在歌詞後的人》等書。
「恰值大陸淘碟年代,我淘到越南導演陳英雄的《三輪車伕》。對他有印象,最關鍵還是《花樣年華》和《無間道》——那也是影迷圈認為的,港片最後的榮光吧。」木衛二
大陸:90年代大批港星湧來,他只是其中之一
端:先請大家聊聊對梁朝偉第一次的印象吧,我們每人都身屬不同地域、年代和世代,自己的環境裡,當其時對這名字的接受是怎樣的?
余雅琴:我在90年代的內地度過童年,基本就錯過了梁朝偉在香港TVB的時代。那時也有些電視台重映了梁朝偉的《鹿鼎記》。但對我來講,那時的TVB劇製作都有些太粗糙了。2000年之後,內地流行DVD家庭播放,我和媽媽一起看了《花樣年華》、《無間道》,前者提供了一種內地觀眾沒想像過的時尚小資情調,當時覺得他很有文藝氣質;後者作為類型作品,陳永仁是一個內斂、悲情的人物。這些都是最早的印象。
高中時代我很喜歡電影,最早偶像是張國榮,因此看了很多王家衛,作品裡也有梁朝偉。張在王的電影裡比較張揚、熱烈,梁朝偉是張性格的反面:內斂、憂鬱。如同《春光乍泄》裡二人的形象。至今我們寫梁朝偉比較社恐、內向,大概也都是從這些印象來的。
木衛二:我1984年出生,看梁朝偉最早應該是《絕代雙驕》(1988)。對大陸70、80後來說,香港娛樂工業製造出來的一大批明星是同一時期進入大陸的,梁朝偉只是其中之一。其他更奪目的,還有「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成龍)、李連杰(雖然其實是內地出道)、張曼玉、劉德華等。我和身邊一批80後朋友還都記得《新流星蝴蝶劍》(1993)、《新仙鶴神針》(1993),男孩子的世界關注的,始終是誰的武功高,誰的兵器強。基本上,金庸古龍的江湖世界也在講述類似的事,「以德服人」之類基本是喜劇笑料。因此同時期來講,李連杰就要比梁朝偉,令我印象深多了。
中學開始,看《東邪西毒》(1994),他演的盲武士比較特別,因不是金庸本來的角色,是王家衛原創的。那時留意到差異,好奇為何有這樣的新角色加入,一個看來是無名之輩,為何能進入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的世界,一定有什麼神秘原因藏在背後。然後是《東成西就》(1993),這部直到前幾年內地論壇上,還有很多梁朝偉的表情包。
上大學後,漸漸有了電影史的觀看角度,才真正對他有印象,仿佛他在一道河流中浮現了出來。那時看了《悲情城市》(1989),又恰值大陸淘碟年代,淘到陳英雄的《三輪車伕》(1995)。最關鍵的還是《花樣年華》和《無間道》系列——那也是影迷圈子認為的,港片最後的榮光吧。那時開始認為梁朝偉是非常特別的演員,像他拿到戛納(康城、坎城)影帝殊榮。2000到2010年這十年,梁朝偉非常光芒奪目。再到《色戒》易先生,李安對他的表演有過很多指導或激勵。
所以我對梁朝偉的影響接受,受到渠道與口徑的制約。TVB劇集、香港電影、一系列藝術電影,再到開始進電影院,成為高度同步的現在進行時。對應的就是電視機,錄像帶,VCD,DVD,電腦下載(盜版),最終才是電影院,還有電影節,電影展。
張書瑋:八九十年代,因為家鄉有線台,我看了很多TVB劇。梁朝偉的《鹿鼎記》很紅,但他另一部劇《俠客行》對當時的整個四川都很有影響,那是他在TVB的最後一部劇,一人分飾雙胞胎兄弟,一個精靈,一個很呆。可能他那時已很明確知道,嚴肅題材和角色是自己的一個路線,而插科打諢搞笑是另一路線。
後來我開始發現「梁朝偉」的形象在不同群體裡很不同。如很多90後LGBT都說不喜歡TVB時期的他,但覺得90年代初去台灣發展的他非常性感。那時梁找了周治平做製作人、張叔平做專輯形象設計。在這些90後LGBT眼中,他演《悲情城市》或拿了康城影帝也沒什麼厲害,但在張叔平的指導下他變得非常性感。然後是木衛說的階段:輿論開始關注他拿了國際影帝,關注他的嚴肅作品。這裡存在三個階段的變化,而每次變化,他都比較幸運或聰明,每次轉變都令他非常突出。
台灣:港星突破島上「言情」宇宙
「台灣80年代一面倒風行瓊瑤電影和言情劇,很窒息,而香港無論演員還是歌手都是現象級的轟炸。我們好像可以不再是可憐的媳婦在可怕的多重宇宙裡不停出現,韋小寶或梁朝偉是當時家喻戶曉的時代圖騰。」馬欣
馬欣:1993年他在台灣出唱片《一天一點愛戀》,我訪問過他。那張唱片比較像明星出專輯,不過是一次性偶像包裝,所以其後他在樂壇也並沒有太大表現。台灣八九十年代唱片業非常紅火,李宗盛作品極盛期、滾石唱片、飛碟唱片(華納前身)等等,梁朝偉只是唱片流金歲月裡的一顆金砂,沒有引起太大反響。
香港歷來被認為是非常會造星的地方,但對台灣市場來講,梁朝偉不是一個絕對的「明星」。他是文化脈絡裡一個獨特的存在。台灣80年代一面倒風行瓊瑤電影和言情劇,大家很窒息,所以香港無線五虎將、金庸劇的興起給那時的台灣學子開了一扇窗,來了新鮮空氣。升學主義下大家其實都偷讀金庸,金庸對台灣的五六七年級(60、70、80後)非常重要。
而梁朝偉演了金庸世界裡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韋小寶。金庸最重要角色之一,亦正亦邪,很難詮釋。梁朝偉是跟劉德華搭戲,兩個男一號同場有轟天雷的效果,台灣觀眾發現原來梁朝偉那麼帥,俏皮。他演的韋小寶深植人心,超越了他演張無忌等其他角色,也讓後來張衛健等其他人再演韋小寶都相形有點匠氣。那時大家已發現香港五虎將裡出現了一個演技很卓越的人,他很自然,可以克服各種奇怪、難演的角色。
台灣有兩個社會現象很重要,一是港星熱,一是日本明星熱,兩者幾乎同時發酵。因為台灣是較封閉的影劇環境,「二秦二林」的銀幕形象都重複又封閉的,香港那時對西洋的看齊讓我們覺得,無論演員還是歌手都是現象級的轟炸。梅艷芳、張國榮、張曼玉跟梁朝偉,都是代表人物。
我們好像可以突破整座島上可怕的言情氣氛,不再是可憐的媳婦在可怕的多重宇宙裡不停出現。五虎將時代或港星時代對台灣來說,完全是現象級。韋小寶或梁朝偉就是當時家喻戶曉的一個時代圖騰。
王家衛在台灣種下的根
「屬於亞洲的一種因為突然過度、想要爆漲、想要迎來下一個盛世而產生的孤獨感。滿滿的資本主義下面,梁朝偉是「孤獨」的代言人。」馬欣
馬欣:他演了王家衛的角色後,成為了文化界的一個代表。《重慶森林》裡,跟傢俱、玩偶、毛巾講話的部分,就是他的寂寞感。也有剛剛木衛說的《三輪車伕》。大家都覺得這個明星可以詮釋20世紀那種非常虛無、孤獨的人物,在亞洲很少看到有一位這樣獨門擔當:屬於亞洲的一種因為突然過度、想要爆漲、想要迎來下一個盛世而產生的孤獨感。滿滿的資本主義下面,梁朝偉是「孤獨」的代言人。
《重慶森林》打動了很多那時的年輕人,他跟王菲去買飲料等好幾幕經典鏡頭都被不同方式不停回放。那時梁朝偉已成為一個文化符碼,這名字已不只是一個「港星」了。對台灣人來說,有三位常重要的影視圈「港星」可以放在文化領域裡,張國榮、張曼玉跟梁朝偉。這三人是可以打破國界的。張曼玉的演出完全不是一個典型的亞洲女性,尤其演阮玲玉及其後的突破。那之前她演一些較賣座的商業片,直到阮玲玉,大家才正式說天啊有一個亞洲最會演的女明星出來了。梁朝偉更是莫名其妙,到後來他演任何角色,都有他奇特的孤獨感,即便在《尚氣》 之類爛片裡,也不知為什麼他都可以有一種屬於他的質地。
他不與世道同,也沒辦法混跡世道。王家衛在台灣八九十年代種下一棵很深的根,尤其是《春光乍洩》。台灣同志運動全過程到後來通過同婚法案,《春光乍洩》等於是在push一個非常強大的力量,說服了很多人這個感情是沒辦法deny掉的,它不是一般的BL劇,而是一部非常深刻的同志電影領頭堡。所以在某些台灣社會現象裏,梁朝偉甚至不小心參與了一些時代魅影。
大家現在對八九零年代有種反芻的鄉愁,疫情之後大家都很茫然,開始不停回味八九零年最經典的時刻,韋小寶或《花樣年華》裡的他,通常都出現在我們認為最美的時候,八九零年代最美的人。他不是外表美,是整個氣韻美,可以跟張國榮相提並論的美。張國榮是舉手投足風華絕代,梁朝偉是寥落、空虛、虛妄的。你後來很少看到可以取代梁朝偉能演出來的那種20到21世紀因物質主義而空虛的角色,他幾乎可以演出像日本片《東尼瀧谷》那種角色,是三地華人裏最能詮釋寂寞的人。
「對台灣人來說,有三位重要「港星」可以放在文化領域,且可以打破國界:張國榮、張曼玉跟梁朝偉。梁朝偉後來莫名其妙到演任何角色,都有他奇特的孤獨感,即便是爛片《尚氣》。他是三地華人裡最能詮釋寂寞的人。」馬欣
《春光乍洩》裏,他不僅是同志精神、心靈上的皈依,還有他演出的寥落、寂寞。《happy together》的歌響起是他最後搭上台北捷運的時候,那歌一響起就變成他跟台北/台灣有種忽近忽遠的感覺,突然有一種對愛情的鄉愁出現。那是最關鍵的一幕。所以梁朝偉好像不是一個可以被國籍認定的人,不論他在歐洲得了多少大獎,他就變成一個超越的存在,這在港星裏非常少見。同時梁朝偉在台灣的異男心中也很重要,因《無間道》裡的他,反而不是因為他演了新浪潮電影。
香港:UFO時期Yuppie!90年代香港年輕中產
紅眼:他90年代初當歌手的時期,在大陸觀眾眼中很迷人嗎?很多香港人眼中,應該是他的人生污點吧。香港人會覺得那年代每個港星都不能免俗要歌影視一起發展,所以剛離開電視台的他也發過幾張唱片,是出於商業潮流下延伸的副業。但他沒有唱得很好,而且他的歌手造型跟大家在電影裡認識的梁朝偉不一樣,所以作為歌手的那個面向,在香港不太受主流歡迎。
我跟很多人一樣,認識梁朝偉很會演戲都是因為王家衛,《花樣年華》、《重慶森林》等。但此外,他在90年代初還幫「UFO」(電影人製作有限公司United Filmmakers Organization Limted,活躍於90年代)拍了很多地道香港中產的電影,如《新難兄難弟》、《風塵三俠》,我是因這些電影覺得他很特別。
拍UFO電影的他,跟現在很憂鬱的他完全不痛,他演一種香港的風流小流氓,年輕,帥氣,一直追女仔,但又不是那種王晶式「把妹」,而是很知識分子,懷才不遇,中產的談情說愛。這個梁朝偉是沒辦法被取代的。沒有梁朝偉,就不會有整個UFO電影浪潮。張國榮也是UFO重要電影的男主角,但張國榮就很張國榮,而梁朝偉在UFO,是他在王家衛或其他導演作品都沒出現過的一種類型:Yuppie,有一種風流特質。
後來的梁朝偉似乎也慢慢失去了這種特質,可能也沒遇到這類劇本了。但此後也沒人可以取代他的這種特質:他明明是那個登徒浪子,可又不討厭,人物設定蠻有氣質,學歷也高,代表了那時代一種香港年輕的中產世代。從90年代初到97回歸,UFO電影浪潮很短時間就結束了,可我覺得這是梁朝偉介於他的俗套商業片與王家衛電影之間的一種特別類型。
「他在90年代初幫UFO拍了很多的電影,此後也沒人可以取代他的這種特質:他明明是那個登徒浪子,可又不討厭,代表了那時代香港年輕的中產世代。這是介於他的俗套商業片與王家衛電影之間的特別類型。」紅眼
端:聽來有很多「梁朝偉」存在,TVB的他,武俠片裡的他,都市電影的他,以及王家衛、悲情城市的他。是否香港電影一開始商業和藝術沒有那樣明顯的分野?
紅眼:90年代,他跟劉德華等香港男演員一樣接拍了大量俗套商業電影,有劇本就拍,一年六七部。但他也同時會拍不那麼商業的文藝作品,這跟其他人就有點不同。比如鄭伊健沒拍過很文藝的,劉德華有但不多。後來能夠被談論的梁朝偉90年代代表性作品,都會談到王家衛,這就令20年後我們都可能忽略了他拍過的那些不好的作品,儘管他跟王晶合作可能比周星馳還要多,也比跟王家衛要多,但大家都不會記得。他拍的爛片慢慢淡化,被忘記了。
同時他也有一個有趣的特質:就是拍商業片大概用10%的能力去演,拍藝術電影會用8-90%去演。他會完全不認真去拍馬楚成的旅遊電影如《東京攻略》,明顯是去度假的;又用很大力氣去拍王家衛。他沒有那種我是一個如何的演員所以要認真演好每部戲之類的包袱,這可能跟電視台出身有關。
香港的電視台出身會被分配工作,沒法挑選,他在這樣的背景長大,所以他在90年代拍電影也好像從來不挑,遇到好的就用力演。不挑工作,我覺得是一種香港精神,香港人工作都這樣。梁朝偉在這方面很香港,王家衛才不香港。
馬欣:我覺得那是工業成熟才會有的,台灣還在修補工業鏈,較難出現梁朝偉這樣成熟的演員。一個演員要累積大量經驗值,好爛戲都得演,才能駕馭各種角色,否則為下一個角色就等兩年,可能會患得患失。台灣產業鏈斷掉蠻多年,後來就發生了這樣的狀況,其實台灣也需要這種電影產業鏈的大量活絡,才有可能再去創造世界級影帝的人物。
一個演員的野心?
「劉德華是作為一個偶像出現的,但梁朝偉對我來說從來不是作為idol出現的。」余雅琴
余雅琴:梁朝偉對表演有較強的自覺性,看回他早年很多片,即使不那麼好的作品,他在一衆演員中也是出挑的。他對表演的琢磨,著名例子是《阿飛正傳》最後那場戲,他怎樣被王家衛不斷打磨,反覆去承受不斷重複的表演。
當然,他對嚴肅表演的認識可能來自侯孝賢,王家衛和侯孝賢對他的影響應該都非常大,讓他越來越有文藝氣質,明確做演員是作為志業,也因此不太會有「偶像包袱」。劉德華是作為一個偶像出現的,但梁朝偉對我來說從來不是作為idol出現的。比如,劉德華很多年都不敢公開戀愛和婚事,但梁朝偉和劉嘉玲的關係一直都公開的。
我覺得我們很容易忽視他其實演過特別豐富的類型,接的戲很雜,並不都是藝術片。去年他也有至少三部影片在內地上映,《風再起時》、《無名》和《金手指》,都不是特別好的作品,但他也OK。好像凡是他沒演過、但覺得有意思的,都願意去試。這可能是他作為影響力很大的演員很重要的特質,如果只接某一類戲,就把自己的能力做窄了。
而且作為頂級影星,他在文藝片之外,一定要有能拿得出手的商業劇作,包括他去跟好萊塢合作的《尚氣》,不是很成功,但對他作為演員的佈局,我覺得非常重要。我記得他早年接受採訪講自己不能像周潤發或李連傑那樣,去走一種國際路線,但我覺得他現在,包括正在德國拍的跨國藝術電影,都是很願意嘗試,走出舒適區。我覺得他對演員事業的野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有自覺意識。
紅眼:我的想法剛好相反,我覺得他現在越來越沒有演藝事業上的野心。從電視台走到電影圈的那個年代,他反而野心很大,商業的、不商業的、文藝的,中國、香港、台灣的電影,他全都想拍。現在雖然好像有些拍國際電影的野心,但只是那些他還沒試過的才會想去拍。這跟以前不挑電影有很大分別,已到了沒有太大野心的階段,反而有種純粹地回歸演員本位,繼續尋找作為演員的可能性。
「《尚氣》雖是爛片,但此前華語語境裡還是有別人可以跟他相提並論的,《尚氣》之後他是絕對的C位,再沒人可以跟他爭奪咖位。」張書瑋
馬欣:侯孝賢愛用素人演員,這是他作為作者導演的風格。於是在《悲情城市》要用梁朝偉的時候,侯導發現有個問題是梁朝偉太「亮」了,他就企圖讓梁有素人化的表演。《悲情城市》跟《海上花》,侯導都讓梁朝偉打磨了一段時間,在素人電影裏不要有太炸的明星感。這對梁朝偉來講可能也蠻大影響,他後來進入嚴肅電影再也沒有之前那種好像意識到自己是「明星」的感覺,而是有一種質樸。這是一次非常關鍵的教導、合作。
張書瑋:也許他沒有藝術上的野心,但我覺得他近年非常有職業野心。比如跟王一博同場的《無名》,通常內地語境一個資深演員要去給一個流量明星做所謂陪襯⋯⋯這部片就是一部愛國題材影片,是被罵的,但沒人罵梁朝偉,他滿載而歸,好似片爛了但跟他沒什麼關係,而他通過這部片獲得很多國內思維保守的觀衆的支持。
他去給韓國女團NewJeans拍MV也類似。《尚氣》雖是爛片,但此前華語語境裡還是有別人可以跟他相提並論的,《尚氣》之後他是絕對的C位,再沒人可以跟他爭奪咖位。工業思維來講,他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所以不能說他沒野心,功利角度來看,他這幾步都走得很對,反而藝術角色對他來說沒有意義了,大家記得的還是他中生階段在侯孝賢或王家衛作品裡的演出。
合拍片與中國大片帶給他們的⋯⋯
從那個時候一直到大陸出現「票房過億」現象,從10億、30億到60億,這對演員乃至導演影響是非常大的。
端:剛才講香港影視劇工業在1990年代輸入大陸,對大陸的文化氛圍形成不小衝擊,也造就了幾代人的集體回憶,木衛對此還有什麼觀察嗎?
木衛二:對梁朝偉那批香港演員來說,形成大衝擊的先是九七大限,後來就是2003年隨CEPA開始的合拍片。那時大陸也出現「大片」概念,如2002梁朝偉、張曼玉參演的《英雄》。那階段大陸剛開始出現「商業片」,很多香港導演來淘金,但大部分都失敗,可能只有陳可辛這樣的「聰明人」能一直拍到現在。從那個時候一直到大陸出現「票房過億」現象,從10億、30億到60億,這對演員乃至導演影響是非常大的。
剛有「大片」時,當時了解到周潤發、李連傑的片酬已很高,這也令他們跟90年代要大量拍片拿片酬,乃至背負束縛合約不太一樣,導致他們沒有希望拍很多片。不太了解梁朝偉有沒這種困惑,但這也會令「野心」隨之變淡吧,成敗都是江湖,大起又回落。尤其《2046》(2004)之後,感覺他拍片非常少,,一直持續到《一代宗師》(2013)。
也正因接戲不多,梁朝偉跟他同時代湧入大陸的香港演員有了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他還在演戲,以演員身分長青至今,但其他人如李連杰、周潤發基本都已退出,周星馳基本只當導演了,劉德華一直形象很拼命,但其實每個人都停留在自己的定位上。而梁朝偉就剛好,始終保持在一個很有趣的節奏上,一方面跟王家衛繼續合作,一方面也經常演出像《聽風者》、《金手指》這些不太需要看的電影。
馬欣:他的生活方式也很演員,採訪內容跟一般港星都不太一樣。他是比較特別的採訪對象,會講生活方式、家裏裝潢。那時村上春樹在台灣還沒大紅,他就會講村上的書。他好像也沒在意記者們會不會寫下這些,自己在講的有沒有新聞點。其他人會找新聞梗,講記者要的資訊。可他比較緩慢,晃晃悠悠講出生活中一些有質地的東西。私下採訪就覺得這人的「生活感」不太一樣,他有在追求生活。演員有沒有在追求生活,採訪時能感覺到,比方說樹木希林就是少有的在追求生活而不是追求工作,是比較慢的調性。
那時《東成西就》在台灣引發現象,梁朝偉的臘腸嘴造型娃娃在台灣到處都是,連夜市也有,很多人家客廳也有,真是深植人心。可以穿越世代成為一種迷因梗。00後對迷因梗很熟,80年代的明星可以呼應到2024的迷因梗,蠻不容易的。《東成西就》成為很多台灣人的童年鄉愁。
紅眼:我真的不懂為什麼臘腸嘴梁朝偉會那麼紅(笑)。
王家衛還是侯孝賢?當香港遇見台灣
「爾冬陞的《人民英雄》是諷刺意味很強的反警匪片,關錦鵬的《地下情》偏文藝愛情,譚家明的《殺手蝴蝶夢》就借黑幫類型片暗喻當時面對九七回歸的離散潮。這些都為他打開了更多戲路。」紅眼
端:「香腸嘴」似乎在整個華人世界都很紅。剛才講梁朝偉在演員道路上對他比較關鍵的導演是侯孝賢還是王家衛,但到底哪位導演對「成就」今天的梁朝偉起到最關鍵的作用?曾有台港影評人為此各執一詞,這裡似乎有一種台港之爭?
紅眼:未必只有一個導演,應是好多位導演的累積。譚家明的《殺手蝴蝶夢》跟《悲情城市》同年,他也演得很好,還得了香港金像獎,是他第二次得最佳男配。
若他真的有事業野心,是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要擺脫電視台演員、「五虎將」形象的時候。那時他不斷跟創作型導演合作,雖然大家比較會談侯孝賢跟王家衛,但其實此前他也跟爾冬陞、關錦鵬、譚家明合作。相比之下,他80年代後期在無綫的作品開始不太理想,明顯不像早年《新紮師兄》《鹿鼎記》那麼出色,有些顯然不適合他演出,有些非常重複,電視台的流水作業對他有一定限制。
反觀他同期在電影作品的形象更為多變,爾冬陞的《人民英雄》是諷刺意味很強的反警匪片,關錦鵬的《地下情》偏文藝愛情,譚家明的《殺手蝴蝶夢》就借黑幫類型片暗喻當時面對九七回歸的離散潮。這些都為他打開了更多戲路,明顯看到他的重心已轉往電影。他本身有意如此發展,才會積極跟作者導演合作,洗去「電視味」,發展演員視野;並非因侯或是王才從電視台明星變成一個「演員」。
「《悲情城市》對他來講算是里程碑的建立,變成那個原來有另外一面的「梁朝偉」;而梁朝偉能一直存在於王家衛的宇宙裏,代表他們之間對這種意識流的創作方式是習慣的。」馬欣
馬欣:但侯導部分還是較特別。除了叫他減低專業亮度變成素人,侯導也介紹了台灣歷史等書給他看。梁朝偉在戲裡是跟他自身環境完全不同的台灣大家族,怎樣祭拜,怎樣吃食物,長鏡頭是一種凝視,演員完全沒法躲避掉。任何身段一旦有了一種「演員」的自覺,可能就會不合。而除非你很深入沈浸在那個大家族的脈絡裏,才能拍出那種興衰感。這對他來講算是里程碑的建立,他就變成那個原來有另外一面的「梁朝偉」,是絕對不同於香港無線演員訓練班的。
不是每個演員都有這樣的機會,若是庫伯立克可能早就換演員了。侯孝賢在書裏也稱讚梁朝偉真的樂於被打磨,做了很多功課來準備這個其實戲份不多的角色。台灣的族群很多種,跟香港一樣也是各族群融合的,即便我在台灣那麼久,也不見得都能理解那些族群文化或家族史,而他能融入其中,表現出那個年代的台灣人,屬於那個年代的家庭氛圍,是很不容易的。
侯導書裏提到他們交換很多讀書心得。梁朝偉有文化底蘊,他對社會的觀察,在書的領域培養出對人的共鳴,他到後來會很自然流淌出這些,所謂的素人演技應該就是這樣。梁朝偉採訪時也說自己本來就愛看書,這就是基本的人文養成吧。他對抽象、無意識、潛意識狀態都能把握。
王家衛受劉以鬯影響,是意識流的東西,他手上折損了那麼多演員比如木村拓哉—— 一看就知道滑鐵盧了,所以王家衛這關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過的,很多人在他電影裏就是曇花一現或被剪到亂七八糟。但梁朝偉可以一直存在於王家衛的宇宙裏,代表他們之間對這種意識流的方式是習慣的。
《無間道》或我們剛剛講的其他電影,都是可以去推演、去做功課的,比如把角色的整個狀況寫出來。但王家衛沒有劇本,你必須要跟着他一起做一些無意識創作。這非常看天分。所以這兩個導演的確對他都有關鍵的作用,一旦演過這兩個以後,自信心會大漲。
「那個情感投射是台灣人的,結果是由一個香港人演出來。」馬欣
端:這相當於一次當台灣電影遇見香港電影的經驗嗎?台灣電影工業比較是從作者導演源起,跟香港電影甫開始就是非常商業的導向和模式非常不同。
馬欣:是的。比如蔡明亮是在台灣崛起的,他喜歡用李康生;楊德昌的角色有吳念真這些人;侯孝賢的演員比如《戀戀風塵》裡,都是一些很像你讀書時隔壁班同學的人。這是好也是壞,別的地方比較少見,就是會有一種隔壁鄰居來串場、可是他是主角的感覺。那時代的台灣電影圈很蕭條,後來新浪潮起來,如王童導演已經開始在用看起來不那麼有明星亮度的人,然後我們很刻意地從「中影」年代開始就往人文面向發展,像文學改編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
這在香港我覺得很難發生。所以梁朝偉這樣的人到台灣來,簡直是外星人入境。那時台灣人對他的情感、認同或肯定,大致上都有一個脈絡,就覺得:奇怪,這個外星人入境,竟然可以演我們認為是李康生或者隔壁班同學的角色,黃春明的小說、鄉土文學改編的,這些照理說應該不可能找香港演員,可是這個人做到了,好像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不記得還有誰可以做到在那個時候可以打進台灣,而又可以無縫接軌。
一直到現在,梁朝偉飾演的林文清在火車上被人盤問是哪裏人的鏡頭,還在表情包或各短影片出現。那場的心情很複雜,可是梁朝偉就在那一分鐘出現了,那個情感投射是台灣人的,結果是由一個香港人演出來。
港台明星微博護旗手時代:他可以全身而退?
端:近年大陸網絡環境對台港演員「要求」經常很明確,比如看是不是有當「護旗手」,會不會在日本某些地方拍過照片,若被網友捉住就可能引發很大反應。但所有這些似乎從來跟梁朝偉無關?他如何可以在大陸這種言論環境裡全身而退,幾乎沒有罵聲?
馬欣:因為他都在角色的後面。劉德華等人有明星魅力,個人魅力大過角色本身,但梁朝偉是角色大於個人。雖然他公開戀情,但並沒把私生活攤開來,狗仔隊也沒拍到什麼,因為他真的蠻低調。大家記得的是他的角色,而他的角色又是可以超越時代的。
角色就像莎士比亞講的是一個代替我們講話、穿越時代的代表。他有這麼多穿越時代的角色代表護體,所以今天大家基本上不會這樣對待他。加上他是迄今金馬獎最多的影帝,又得了歐洲大獎,其實亞洲明星沒幾個能這樣。所以大家覺得他是一個超越我們認知的明星標準。比方大家還是會用程蝶衣來紀念張國榮,你全壘打一般演過一個非常好的角色,大家還是會記得這個角色。
余雅琴:梁朝偉並非一個知識分子型或者社會活動家型的演員,沒有公開發表過跟政治或意識形態相關的發言,也沒參與過社會運動。除了商務活動外,幾乎就是只出席和電影相關的活動,最多做做公益,此外也就是婚戀八卦了。劉嘉玲當然非常高調,持續上娛樂新聞;梁朝偉其實也有些緋聞,比如早年與曾華倩、劉嘉玲的多年糾葛,走戛納紅毯同時牽着劉嘉玲和張曼玉的照片,都給我留下很深印象。後來劉嘉玲的壹週刊事件,梁朝偉當時的表現給他拉了很多好感。
總之除了角色,他留給人的就是婚戀方面的討論。此外似乎沒有什麼關涉立場的公共發言。劉德華已是中國電影家協會的副主席了,會參加官方文藝活動,但这些事梁朝偉就是消失的。他也演《無名》、《聽風者》,演諜報人員,但即使這樣的角色好像也不折損他的形象。他的公開發言幾乎全跟表演相關,人設就是特別專注和專業的演員,沒有跟立場比較鮮明的人走得很近,他無論參與哪一邊的電影,好像都只是他的一件工作。
「劉德華已是中國電影家協會的副主席了,會參加官方文藝活動,但这些事梁朝偉就是消失的。」余雅琴
端:近年大陸綜藝很喜歡懷舊TVB,不少當年的TVB演員和導演都去上了這些節目,但他似乎沒有這樣。也有不少香港明星早在在大陸社交平台用地道的內地口吻來做大陸市場,但他似乎沒做過類似的策略。
木衛二:去年《無名》剛上映,梁朝偉沒有出現在大陸首映式,但同時他好像一直有出席台灣、香港、日本《悲情城市》的修復活動。當時有人揣測他雖然演了《無名》但是否下意識保持距離,不過這種說法滿陰謀論的,也沒人想到他後來又憑此拿了金雞影帝。也可能是博納的公關做得好,專長此道,結果就變成梁朝偉好像毫不費力、也不怎麼配合宣傳,但就輕輕鬆鬆又拿了一個影帝。
這些年很多港台明星容易「犯錯」,是因為現在有點像拿着放大鏡去照一個人,烈日之下你早晚都會着火。演員的形象潮來潮去,誰也說不好。比如說《悲情城市》即便修復了,但當時我認定這麼「台」、涉及台灣認同的電影,大陸不會上的,但事實上它在北京、上海放映了。而且放之後這一年,又很多台灣電影引進,似乎釋放了很多「和好」信號。
但也有奇怪的信號,比如這次北京電影節上,香港新片《但願人長久》突然講拷貝壞掉了,以這樣離譜的理由不做放映。有人揣測是不是吳慷仁有問題,但我又覺得也不是。反正大陸現在類似的情況,每年都是變來變去的,賭博摸彩一樣的,對於演員肯定也相當無語。
「這些年很多港台明星容易「犯錯」,是因為現在有點像拿着放大鏡去照一個人,烈日之下你早晚都會着火。本來其實也沒什麼,但大環境相當惡化了,受訪者很容易就踩線。」木衛二
余雅琴:後來《富都青年》也沒放,讓人覺得好像不僅是技術問題了。但這次北影節出了很多事故,也可能就是放映水平太差。
木衛二:對,其實去年吳慷仁來廈門金雞奬也非常低調,不太接受媒體採訪。他說他沒有經紀人,但我不知道是否是為了儘量不要說錯話,尤其不要被自媒體挖到什麼料,或者兩邊都拿放大鏡去照到。確實尤其大陸的自媒體,現在常問一些犀利的問題,本來其實也沒什麼,但大環境相當惡化了,受訪者很容易就踩線。反過來說,梁朝偉確實很少在電影以外去發言,很少有會讓記者很興奮的言論。
獨特人設?避免被政治化
端:從合拍片時代,就不停有香港演員和導演北上拍片賺錢,香港比較本土的觀衆對其中某些人物或舉動會有比較激烈的反應。梁朝偉也拍了不少合拍片,但即使在香港近年的言論狀況裡,較本土的香港人好像也對梁朝偉沒什麼意見?
紅眼:劉德華之前被香港人稱為香港「民間特首」,但現在被香港人罵慘。看他這兩年投資的《紅毯先生》就知道,他抱怨說自己除了當演員,也是監製和投資人,要去拉投資;而梁朝偉只做演員,沒有電影公司,不需要去做投資,沒這個包袱,其實他還是會拍愛國電影和主旋律電影,但沒有在香港引起很大迴響,可能就是因為他沒有像劉德華一樣要拋頭露面,為那些電影去做很多宣傳。
其實他可能自己也有取捨,90年代還蠻多面向,電影、廣播劇、歌手,後來可能因為跟王家衛合作他覺得只專注做演員已很好。周星馳、劉德華等去大陸發展時都是電影公司老闆,要為自己公司背書。但梁朝偉一直都由澤東做經理人,直到2015年約滿離開,由妻子劉嘉玲接手,替他處理經理人的工作,而他就可以一直當演員。
「梁朝偉只做演員,沒有電影公司,不需要做投資。他還是會拍愛國電影和主旋律電影,但並沒在香港引起很大迴響,可能就是因為他沒有像劉德華一樣需要拋頭露面,去做很多宣傳。」紅眼
紅眼:最近《九龍城寨之圍城》很紅,古天樂、導演和主演都在大陸宣傳,主要市場其實都不在香港;可在香港也沒有被罵,這跟電影公司的公關策略有關。又比如《飯戲攻心》在大陸上映,片名改叫《還是覺得你最好》,在香港幾乎不提這個名,演員也有去大陸做宣傳可在香港不會曝光,隔離得很好。梁朝偉宣傳《金手指》也跟莊文強去大陸做很多謝票,拍抖音,但在香港完全沒有這部分曝光。現在香港電影公司宣傳策略都很懂得要把香港跟大陸完全切割,讓自己不會在香港受到很大民眾反彈。
做得比較不好的就是劉德華,大家都知道他在大陸有很多投資項目,所以要長期生活在大陸。還有謝霆鋒、陳可辛,用香港觀衆的講法就是,香港現在都不喜歡他們,或他們在香港已沒有市場,只能往大陸去跑。但如果公關做得好,其實還是可以兼顧兩個市場。梁朝偉就是其中做得比較好的。
對香港人來說,他在言論上也沒有犯錯,但這就很難說,如果哪個月出了什麼意外,他瞬間就會在香港失去所有。劉德華就是這樣,他是什麼時候從一個香港演員的模範,變成被香港人唾棄的?就是他宣傳香港政府的人工島填海工程,他在社媒轉發和參與了政府的宣傳工作,之後很多事如他在大陸有政協身份,也有大陸投資公司等,累積起來就被香港人認為他已不屬於香港市場了。梁朝偉完全沒有在這方面受到批評。
「他有時在角色後,有時又在角色前面。大家對梁朝偉的印象是這是一個渾身為藝術的人,所以不要拿藝術以外的東西去煩他,這時他其實遠遠拋離了其他角色。他有自己的一個獨特的人設,讓大家不去政治化的解讀。」張書瑋
張書瑋:剛才紅眼舉的藝人,我覺得跟香港本土觀眾聽眾是一種互相拋棄,他們本身也不在乎香港市場了,香港人才覺得那你不回來算了,就去大陸發展吧,我們也不需要你了。比如謝霆鋒要在香港開show很容易,但他們覺得大陸市場太大了,不需要為了香港這個小市場來做什麼。
我認識一群梁朝偉的女生粉絲,她們喜歡梁朝偉但非常討厭劉嘉玲。在她們眼裏,劉嘉玲完全是梁朝偉的反面,不藝術也沒氣質,這樣劉嘉玲就成為梁朝偉的一種屏障。有報導說梁朝偉可能得罪記者的時候,就會有劉嘉玲出來解圍或幫忙講話(訪談節目《嘉人自有約》中,劉嘉玲向嘉賓葉童解釋當時拉住梁朝偉跟記者做訪問的原因,因為記者等了他很久,她想體恤記者的工作),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妙的結構。在這種外界注視下,她似乎無形幫梁朝偉做了很多事,讓梁朝偉可以不必親自深陷各種困境。也許劉嘉玲在人際關係上的活躍,梁朝偉就不必再去應酬了。如果真是如此,梁朝偉蠻幸運的。
很多香港藝人,記者可以直接跟他手機或網上聊家常,但梁朝偉並不是一個你日常可以聯絡到的人,也就少了很多渠道讓他去發表可能引起反感的意見。大家也很保護他,曾經他在接受外媒訪問時似乎講過對於六四事件,自己支持穩定,如果別人講一定被香港媒體抓出來做成大標題,但那次也並沒有。
剛才說他在角色後面,但我覺得他很曖昧,有時在角色後,有時又在角色前面。大家對梁朝偉的印象就是這是一個渾身為藝術的人,所以我們不要拿藝術以外的東西去煩他,但這時他其實遠遠拋離了其他的角色。他有自己的一個獨特的人設,讓大家不去政治化的解讀。
紅眼:他現在是從神台掉下來的大熱門人物啊。如果要我排五個明年會從高峰掉下來的香港演員,梁朝偉肯定是其中之一,香港人就很喜歡看這種事。說記者好像有默契對他特別包容,其實也不是,如果他有什麼事發生了,傳媒肯定瘋狂找素材奚落他。所以我覺得他現在好危險。
張書瑋:社恐可能是一個最近期大家願意去給他的一種想象,大家很喜歡他,覺得他不是那種社交狂人的話,會讓大家心裏好過一些。
馬欣:他的確不是社交狂人,這些事發生之前,他算是來台灣最低調的港星。
香港vs大陸:演員養成體系截然不同
「和梁朝偉那批香港演員不同,大陸的優秀演員都有舞台功力,且絕大多數幾乎只和頂級大導合作,他們就是這樣被要求、被培養的,不會什麼戲都接。」余雅琴
端:演技方面,梁朝偉的風格和方法,跟大陸、台灣各自脈絡下出來的演員有什麼不同?他是方法演技嗎?演技到底好在哪裡?
馬欣:他講過自己會花蠻多時間進入角色,籌備角色的細節聽來沒什麼僞造感覺,而且他的角色的確也是難的,比如「易先生」。他談論出戲困難時,不像其他明星講的那麼痛苦或撕心裂肺,我覺得不像假的。他的原生家庭有些問題,有些明星會一直講這類傷疤,他好像也只輕描淡寫偶然談了一下。道德上也找不到什麼瑕疵,除了一些捕風捉影。他其實吾道一以貫之,在香港、在台灣都沒什麼不一樣的狀況。
演員的演技應該大都一脈相承。據說吳慷仁曾經也想要方法演技,但那的確很傷身,體驗生活、暴瘦暴胖等,我覺得對演員都不可能長久進行的,要生活很配合才行。
余雅琴:大陸的很多優秀演員都是有舞台功力的。內地演員除了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很多來自中央戲劇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後兩所學校都很注重舞台表演,這些年也有很多內地影視演員都試圖回到話劇舞台。中央戲劇學院培養出很多知名的演員,比如鞏俐、章子怡,她們顯然是受過嚴格的舞台訓練的。這類的演員可以説比較「學院派」,學習時注重的不是如何在銀幕前展現魅力。
香港演員幾乎都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磨練演技的,像梁朝偉這些出身電視台的人也一定經歷了從小屏幕到大銀幕的變化。在電視屏幕上面展現演技和到電影銀幕上的演技,表演的細膩層次不太一樣。像梁朝偉後來走向頂級演員的人,也一定經歷過很多調試和訓練,但他們的實踐特別多,可能應對現場種種狀況的方法也特別多。而且以當時的香港速度,他們的頂壓能力、高速工作的能力也是特別強的,大陸演員肯定不具備這樣的方式,整個培養體系和思維方式都不太一樣。
大陸的優秀演員可能絕大多數——比較典型的如鞏俐 、章子怡——幾乎只和頂級大導合作過,他們就是這樣被要求、被培養的,不會什麼戲都接。章子怡成名時,張藝謀告訴她說一定不能演電視劇,儘管她前幾年不知什麼原因也演了電視劇,但基本上他們還是會有這樣的一個觀念:我是要很挑戲的,我不是什麼都演的。這跟香港演員截然不同。
梁朝偉顯然也不完全是典型的方法派,他肯定還有很多辦法。尤其早年間的高密度拍戲,方法不了呀。但後來可能有些戲用這種方法,比如說《色,戒》,比如我之前讀過說吳宇森請他演《赤壁》,他一開始拒絕因為覺得要學騎馬很累,而他也不願意用替身,覺得必須要自己會騎。這肯定是方法派的思路,但他不是一個典型的方法派演員。
「香港演員幾乎都是在實踐中磨練演技的。他們可能應對現場種種狀況的方法特別多。以當時的香港速度,頂壓高速工作的能力也會特別強,與大陸演員整個培養體系和思維方式都不太一樣。」余雅琴
木衛二:表演上,他很多時候應該也是體驗派。他本身已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形象,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他眼神的反應。去年金馬六十的形象片,就選了《無間道》他目睹黃秋生從天台掉下來的眼神給到的反應。還有《一代宗師》,他不僅說自己的眼神要留個東西,也要對方的表演給個回應。梁朝偉在給反饋方面一直做得很好,他跟宮二在香港重見,那段是章子怡的高光表現,梁朝偉演出了一種不知所措、尷尬, 一直往裏收,而眼睛還是有在給章子怡回應。我當時看就覺得還挺感觸的。
大陸高校教育的表演體系,中央戲劇學院比北京電影學院好很多,後者的表演系基本上是向著打造偶像和明星去的,但中戲表演系,至少現在應該還是會練聲、練台詞,坊間也流傳像孫紅雷等一批人在中戲脫胎換骨的傳說。大陸演員這些年,很多人可能過早感受到流量和誘惑,說實話基本功比較缺乏,時常讓人感到匪夷所思。香港真正在演藝學院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可能是黃秋生、袁富華;但梁朝偉這批人,當年就是在整個香港視影工業打造下,本身已在這個潮流中形成一定的個人魅力,比如周潤發就是很風流瀟灑,梁朝偉就可能儒雅或雅痞。
剛才大家說梁朝偉挑角色,我一直想舉例就是其實千禧年後,郭富城也很努力,會經常挑一些河南農民、殺豬佬這類角色,但大家發現這等挑戰,也不一定就帶來角色的說服力,當年看到有人評《父子》(2006,譚家明導)說,郭富城脫掉衣服還是有六塊腹肌,殺豬佬不可能身材如此完好,因此這個角色還是說服不了他們。
「大陸演員這些年,很多人過早感受到流量和誘惑,基本功比較缺乏,時常讓人匪夷所思。但梁朝偉等人當年就是在整個香港視影工業打造下,本身已在潮流中形成一定的個人魅力。」木衛二
另外我想提到「韓國的梁朝偉」——宋康昊的表演方式,當然這樣稱呼是開玩笑。宋康昊沒有梁朝偉這麼靚仔,但他經常積攢一些動作細節,而這可能就建立在他對角色的揣摩上,他觀察能力很仔細,確實也很挑角色,現實中也不會過分拋頭露面,保持了「演員」的樣子。
這類演員還有我欣賞的役所廣司,他是接受過嚴格訓練的演員,能勝任很多角色。所以表演好和壞肯定有方法,但此外也是靠演員自身的魅力,這在梁朝偉身上體現最為明顯,即便大家把他的角色拿掉,可能也覺得他還是一個儒雅的、即便不說話、看來有點自閉、孤僻,但還是很有魅力的演員。他不是完全的方法演技,還是包含了百分之三四十的天分,包括他對別人有足夠的共感性,像李安講,梁朝偉就是有點享受藝術家的痛苦。
紅眼:跟郭富城對比,我覺得蠻有趣,其實早期梁朝偉很用力演戲,80年代一些配角他都很用心去演,《殺手蝴蝶夢》裡他超級用力去演一個迷戀黑幫大姐的小弟,但完全被王祖賢壓住。如果說郭富城很用力去演,也可以看看《殺手蝴蝶夢》裡的梁朝偉,他還是有不成熟的階段。那部跟《父子》也一樣都是譚家明的作品。
木衛二:譚嘉明的電影女主角一般都比男主角出色很多,無論《烈火青春》還是《殺手蝴蝶夢》、《最後勝利》。
馬欣:那短時期他也應該在茫然期吧,比較是一個緩慢的蛻變過程。
紅眼:梁朝偉的不成熟時期比較短,大概就是80年代剛轉型時有一點這種感覺:很用力去表現自己不是電視台偶像,是個演技派。後來拍王家衛或UFO時,他已很有自信了,不會特意要去表現自己演技很好。
而我們現在談演員演技好不好,這個講法其實在80年代跟90年代初期的香港是不成立的,那時的香港電影工業其實沒人去談演技的,他們只是要挑名氣沒有人要挑演技的。確實是90年代過後,香港電影工業已經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大家才開始去看誰的演技好。郭富城才開始要轉變成為一個演技派。
「演技其實在80到90年代初的香港電影工業沒人去談,他們只是要挑名氣而非演技。確實90年代香港電影工業已經沒那麼發達的時候,大家才開始去看誰的演技好。」紅眼
張書瑋:梁朝偉的優勢是他的Ego剛剛好,香港絕大多數演員表演時ego非常強,比如張國榮,但他的自我不討厭,反而太迷人了,當然同時他的演技也很好。比如周潤發,演的時候非常強調我是周潤發。香港演員通常有這樣一個自我認知在。但大陸學院派的培訓是儘量讓他們忘記自己是誰,完全丟掉自己而去變成角色。
這方面梁朝偉好像馬欣老師講的變成台灣那個世代年輕人的一種寄託、符號或投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Ego恰恰好,他不會強調我是梁朝偉,但他也不忘記我是梁朝偉。他的很多眼神不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New Jeans MV裏的就很不同;但同時他的很多眼神也有共通的部分,會讓你知道這個就是梁朝偉。
「香港演員通常表演時Ego非常強,有這樣一個自我認知在。但大陸學院派的培訓是儘量讓他們忘記自己是誰,完全丟掉自己而去變成角色。」張書瑋
國際牌:成龍、章子怡路線已過時
端:華人演員走國際線,梁朝偉的軌跡怎樣不同?現在美國似乎有亞裔潮流,但多是本來在國外生活較多的華人,世界電影圖景裏,華人演員可能的樣子和位置是怎樣的?
馬欣:歐洲一直賞識藝術性作品。而美國這邊好萊塢的力量在減弱,已經很多年沒有全球風靡的大片和superstar出現,造星能力急遽下滑,劇本缺乏,一直在拍續集,網絡世代好萊塢明星的流量也普通,肖戰搞不好還有兩三千人來看,艾瑪斯通可能就一千。漫威也差不多完蛋了,好萊塢的影響力和文化力都在下降。
現在亞洲巨星已經不用再像章子怡以前跑去他們那邊了,十年下來現在是好萊塢要去借某個亞裔演員的光,他們要不要去請亞洲像宋康昊、梁朝偉這種人,讓我們可以進戲院看一下你們漫威還有沒有救,結果出來果然沒救。他們那年捧《寄生上流》我也覺得是想要藉由亞洲演員跟亞洲導演給自己注入新血。所以現在亞洲明星不一定要主動去國際,反而好萊塢會覺得留在這裏本土的人香噴噴。
紅眼:他在一些訪問講自己認識《尚氣》導演,對方邀請了就去試一下,最近的德國導演也是他很仰慕的,所以就去拍。他現在去參加一些國際性的作品,但並沒說「要打進國際市場」,可能只是演員自己的一個突破。這跟周潤發、成龍的年代那麼有目的要去打開國際市場很不一樣。現在你問外國人他們還是會覺得成龍在外國影響力很大,成龍是有心去經營國際的地位,但梁朝偉大概沒有這個想法吧。
有段時間中國電影市場幾乎可以取代國際電影市場的影響力,很多人都去中國發展。梁朝偉也是這樣,其實王家衛澤東電影在合拍片年代也去大陸發展,可不是很成功。梁朝偉可能也是經過那個階段之後,想要離開中國電影市場,在海外市場尋找另外的合作。
「現在亞洲巨星已經不用再像章子怡以前跑去他們那邊了,十年下來現在是好萊塢要去借某個亞裔演員的光,他們要不要去請亞洲的宋康昊、梁朝偉。」馬欣
端:這樣說來在「國際章」那波浪潮之後,既然中國電影市場如此龐大,演員們的路線也並沒有真的非要國際不可吧。
余雅琴:這是一個向內收的時代,不是説大家不想要國際市場了,而是客觀原因讓這個訴求越來越難以實現了。或者說,我們很難做出在中外都可以獲得聲譽的作品了。何況,文化差異的問題一時半會也難以解決,而演員能不能進入國際,也不僅僅是語言文化的問題。
客觀來講,即使之前章子怡、周潤發、成龍可能在這方面最成功,但你會發現其實好萊塢想要你的,無非也還是「功夫」的形象。章子怡在美國也是以「打女」的形象出現,那除非像成龍這樣心甘情願定義自己是功夫巨星,否則演員的主體性在哪裡?章子怡最好的作品還是跟中國幾位大導合作。《臥虎藏龍》雖然在美國打開了她的聲望,但這還是一個非常中國的故事,她還是適合在這樣的語境下去發展。
中國的市場的確很大,但很難說好的演員就不渴望打開國際市場,只能說很多東西不適配。或許這也是梁朝偉沒有像周潤發等人那樣去好萊塢,事實上也證明了他可能是對的,周潤發再回到華語地區發展後,勢頭明顯就不行了。但梁朝偉還是在努力地嘗試國際化的可能性,路徑不見得是好萊塢,更可能的事歐洲的藝術片。
他很早就跟陳英雄合作《三輪車伕》,說明一直對跨國製作有興趣,只是他定位自己比較清晰,國際間的合作他應該是一個藝術片演員,而事實上國際合作也很難讓中國或亞洲的演員成為一部商業大片主角,你也無非就是給人家做配角或去做一種符號性演出,那這肯定是梁朝偉不願意的,他真想要發揮自己作為演員的主體性,也只能在國際藝術電影更有空間。
「現在大撕裂年代,每個地方其實都孤島狀態,即便這些年亞裔題材很火,但可能只有趙婷這樣的導演來主動找他合作,他只需要等機會來就行。」木衛二
比如他跟侯孝賢、王家衛的合作,這些電影也絕對不僅僅面向內地或者港台的院線,藝術電影本來就是要行銷全球的,否則很難回本。王家衛和侯孝賢在海外都有龐大的觀眾群體,如果僅僅針對華語市場,那影響力也不會像如今這樣了。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批創作者本來就是很有國際視野的,非常知道自己要走到國際上的時候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拍什麼樣的電影, 只是這樣的機會可能相對不多,因為有國際影響力的導演也沒那麼多。
新千年後,梁朝偉選擇了張藝謀以及李安合作,而《英雄》也是當時的沖奧電影,要去奧斯卡、賣到美國去的。我認為他有這種野心的,藉由中國頂級大導作品去到全世界。沒有這些作品他也很難想像他得到威尼斯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所以後來功成名就後,他要去拍《尚氣》以及跟德國女導演合作,都是很自然的。而且他未來也可能會更多跟國際藝術片導演、甚至日韓導演去合作,拍一些針對三大電影節的作品。因為華語地區的好導演,他幾乎都合作過了。
木衛二:現在大撕裂年代,每個地方其實都孤島狀態,即便這些年亞裔題材很火,但可能只有趙婷這樣的導演來主動找他合作,他只需要等機會來就行。
「傳奇」因何而成
端:梁朝偉也很主動在跟新世代導演合作,顯然沒把自己放在一個老牌影帝的定位上,但他不可替代嗎? 會有下一個梁朝偉?華語不同地區的年輕演員,需要什麼樣的特質、環境或機制,來成為這樣有品牌效應、國際影響力、業界實力標準的演員呢?
余雅琴:我不認為會再出現一個梁朝偉,換句話說我們也未必需要再有一個這樣的演員。任何成就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他恰好是他的世代裡的佼佼者。今天也一定很多年輕演員和他一樣有成功的個人願望和努力付出,而且今天若論演員培訓和體系認知,我相信都遠超梁的時代。但成就梁朝偉的還有他周遭的環境——一整個時代裡,華人電影工業蓬勃發展,高歌猛進,高度融合,彼此學習,並到國際舞台展露頭角、被人看到。梁朝偉在國際電影節的揚名與同他合作的頂級導演也有關係。首先我就不認為以後華語電影還會出現這樣的導演,那又怎會有這樣的演員?
「我甚至悲觀的認為以後我們再也不會有像《悲情城市》、《花樣年華》這樣的作品了,甚至電影本身就正走在一條衰落的軌跡上。」余雅琴
我甚至悲觀的認為以後我們再也不會有像《悲情城市》、《花樣年華》這樣的作品了,甚至電影本身就正走在一條衰落的軌跡上。當然微觀層面來說,優秀演員還會層出不窮的,沒有任何一個偉大的演員是獨自偉大的,不要忘記梁朝偉那個時代不是有他一個優秀演員,而是有太多優秀演員,他們是彼此配合的,比如說他跟張國榮、張曼玉、周潤發的合作,而這一點這個時代不會再有了。可能以後我們看到精彩演技都是在劇集裏,因為電影也沒有什麼好導演可以給好演員遇到了,作為演員這是很可悲的,因為要想找一個類似於侯孝賢這樣的導演去合作,哪有這樣的人?
木衛二:雅琴說的很好,梁朝偉的出現,背景是香港電影從80年代開始積極拓展整個東南亞外埠市場,包括有體現在對韓國電影的直接影響,一直到這些年都還是有迴響。那時代香港電影工業,有勢不可擋的擴張傾向。
而2024年無論香港、台灣、大陸哪一方,大家都沒有這種實力、機遇或運氣。大陸雖然看起來最有資本去推動這些,但它現在非常滿足於內部消化,對進軍奧斯卡之類的話題,也已經不感興趣了。如果楊紫瓊是10年、20年前拿奧斯卡,大家早就很瘋狂了,但現在說實話,大家沒感覺她怎樣。
所以我同意雅琴,梁朝偉就是梁朝偉,很難再出現一個。但我又想到,是否張震是一個比較平易版的梁朝偉呢?他的演技也有要再琢磨的地方,但他也是去演好萊塢片,也是跟着王家衛出來,他也許可以努力向梁朝偉去靠攏。
紅眼:剛好相反,我覺得是梁朝偉現在越來越像張震。梁朝偉以前是很典型在香港電影工業裡打轉的演員,接很多各類型片,但張震從一開始就起點很高,後來就只做演員,拍的戲很少,低調,不做訪問。現在的梁朝偉在慢慢接近以前的張震,我覺得很好。
馬欣:那時台灣也沒那麼多戲可以給張震演和挑,這跟當年香港情況剛好相反。讓梁朝偉變成一個傳奇也沒什麼不好。現在的影視產業尤其是電影有明確的危機,而梁朝偉的魅力特質是他有一種「傷口感」,黑洞共振的,憂傷的,每個角色都有一種幽深、幽微的東西在裏面,應該沒法被複製,除非希斯·萊傑或瑞凡菲尼克斯再活過來。那種傷口共振一來要有大量機會才能表現很好,新演員裡劉俊謙的質感不錯,但我不知道他有沒有運氣可以接到那麼多好本子。三地現在的劇本都貧血,偶爾幾個好劇本大家已經覺得真是太棒了。
時代也是他很特別的地這時代也難專心做一件本業,當演員必須同時有網紅特質,要隨時在網絡上跟大家聊天,話題分享,這種情緒勞動會內耗得很嚴重。所以現在的演員也不太可能像梁朝偉這樣專心去做一件事,而是可能也需要變成自媒體或者面對更多媒體,這也有可能是不會再有這個傳奇的原因。
紅眼:如果像劉嘉玲所說,梁朝偉是一個偉大的演員,那麼劉嘉玲幫他擋住和處理那些社交場合的應酬活動,幫他吸掉所有負面的能量,讓他可以專心做一件本業,所以劉嘉玲也真是一個蠻偉大的女人。
梁朝偉在經紀約從王家衛轉到劉嘉玲之後,演藝事業有了更多方嘗試,氣質也更隨興更輕鬆。這樣的轉變其實蠻明顯的
「宋康昊沒有梁朝偉這麼靚仔」哈哈哈哈笑死,饼叔在《蝙蝠》里全裸戏能看出来身材很好的好嘛,就只是吃了脸大的亏!
文中所說梁朝偉正在合作的德國導演是指誰?只知他目前正在跟匈牙利導演 Enyedi 拍攝。
臥虎藏龍首影禮應該不是2020年吧?
抓虫。
《絕代雙交》(1988)应为: 絕代雙驕(Two Most Honorable Knights)
楊紫瓊是馬來西亞人,她得奧斯卡獎中國是能怎樣?🤣本來就沒什麼好高興的,用這個來論證「中國不關心奧斯卡」本身就很有問題,基礎也非常薄弱。那段的中國影評人木衛二講得簡直不知所云,記錄者還打錯演員的名字變「楊子瓊」。
此外,最後一段有個「兩岸(刪除)三地」,這是什麼意思?看上下文看不太出來,已經不知道在寫什麼了。
身為一個台灣人,馬欣好幾處的意見我都有點保留,感覺我們經歷的好像不是同一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