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間關於中國研究「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討論不斷,由於很多情勢異於過往、難以判斷,導致出現是否應該由現有的研究傳統過渡到另一種研究傳統的呼聲。這主要肇因於兩方面,一是「習近平因素」,自從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習近平正式掌權以來,透過反腐打貪、在黨內成立各種「委員會」與「領導小組」,通過諸多法律,甚至修改憲法廢除國家主席任期制等,使得整個國家的權力更加集中,再加上研究領導人性格的難度極高,因而讓原本就已透明度不高的決策「黑箱」(black box)更加難以窺探。
另一因素是在2018年3月正式啟動的「美中戰略競爭」,兩大國從關稅、貿易、科技、文化、軍事戰略等,無不爭鋒相對,導致全球化風潮的退散,使得國際互動更加難以預估。此外,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干擾,中國複雜的內政與外交因素,以及各種灰犀牛與黑天鵝事件、常態與非常態因素的疊加,使得一切變得不是那麼理所當然,那麼難以預測。這是當前全球中國研究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在學術界與政策圈皆然,作為國際中國研究重鎮的台灣,當然也無法避免。
中國研究的兩種張力
一般而言,針對以特定區域或國家為對象的研究都面臨兩種張力,分別是「區域研究 vs. 學科專業」以及「學術研究 vs. 政策分析」,而隨著中國從社會主義轉向市場經濟、爆炸性的快速崛起以及美中戰略競爭的開展,中國研究的兩種張力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