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白紙抗議」中的地域想象:只有「外地人」才會上街?

最近十年,在社會輿論中,具有一定權利意識、乃至組織度的「業主」一詞似乎正在退場,白領群體好像正在變得貧困化、散沙化。

「白紙抗議」中的地域想象:只有「外地人」才會上街?
2022年11月27日,北京,人們聚集在一起守夜並舉著白紙抗議政府防疫政策,同時紀念烏魯木齊火災中的遇難者。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楊雲松,中國社會觀察者

在這次「白紙抗議」中,參與者除了高校學生,不難看到在很多城市中,市民也是抗議的主力。他們是誰?一種來自親體制意見領袖的陰謀論認為,「本地人」都是只想好好過日子的,參加抗議的都是「受境外勢力操縱的『殖人』」(甘願中國成為殖民地的人),他們不說本地方言而說普通話(甚至還帶有「港台口音」)就是一種明證,至少在廣州、成都都有類似言論流傳。

而在去年5月成都第四十九中學生墜亡事件中,類似的「抓漢奸」話術其實就已經出現。把這種陰謀論放置在中國互聯網上長期以來就存在的地域刻板印象之下,我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的側面。

2022年12月7日,北京,一名男子攜帶政府的文件從隔離的地方離開。
2022年12月7日,北京,一名男子攜帶政府的文件從隔離的地方離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