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缺席的領袖身體:關於「親自」的笑話與災難中的政治奇觀

他似乎是永遠在場又是時常缺席的,高度可見同時高度隱形的,但人們現在發出了這樣的疑問:看似掌握着最高權力的領導人,到底能不能做出有效的治理決策?
2020年1月27日,北京一名警衛戴著口罩站在毛澤東的畫像旁。
大陸 公共衛生 政治

自從去年12月1日,研究報告中記載的第一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發的肺炎患者發病以來,今年冬春之交的這場疫情,已經持續了將近三個月,其感染規模和死亡人數都超過了17年前的SARS。除此之外,這還是一場在社交網絡時代爆發的疫情,遠離疫情中心的人們,通過微博、微信等信息工具全程目擊,它所引發的輿論效應也遠遠超過了2003年SARS所能達到的程度。在實時更新的疫情動態、海量的求助信息以及無盡的觀點之爭中間,我們也能注意到了一些網友創作的笑話、段子,以一種相對隱晦的方式發出批評的聲音。

災難催生笑話,因為幽默與諷刺往往也是人們面對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在2003年SARS疫情期間,中國的輿論場上出現了許多以SARS為主題的笑話,在前社交網絡時代,「非典笑話」主要通過手機短信傳播,其中流傳最廣的那些被收集起來,發布在BBS上。如今搜索「非典笑話」的關鍵詞,依然可以看到許多帖子,其中不乏直指最高領導人,帶有強烈政治諷刺色彩的笑話。

17年後,領導人的名字再也不可能出現在公開流傳的笑話裏,但關於最高領導人的笑話卻沒有消失。他會見世衞組織總幹事時所講的那句「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就成為了關於新冠病毒的笑話中,最為耐人尋味的一個「梗」。

「親自」一詞親力親為的意涵以及對最高權力的申明,和習近平在疫情期間從公眾視線中的持續缺席形成了鮮明對比,以一種頗為諷刺的方式回應了人們對「該露面的人沒露面」的質疑,其背後指向的則是大眾政治不可或缺的表演性,及其對於權力合法性的確認作用。

SARS時期的政治諷刺

因為防控不力,笑話中對剛上任的胡錦濤的調侃帶有一絲不信任、不看好的味道。

在2006年史丹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關於SARS的人類學論文集中,學者Hong Zhang對當時廣為流傳的一些非典笑話進行了分析。這篇題為《苦中作樂:非典笑話與幽默》的論文將非典笑話分成了六大類,第一類就是「作為政治諷刺的非典笑話」,這些笑話不僅尺度最大,也是嘲諷意味最濃的。

這篇論文中列舉了一個關於「三個代表」的笑話:

「非典的三個代表:代表特種病毒的發展要求;代表恐怖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廣大野生動物的根本利益。」

(三個代表原文: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7年10月24日,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用放大鏡閲讀文件。
2017年10月24日,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用放大鏡閲讀文件。

文中寫到,在2002年11月江澤民卸任黨主席之前,他的「理論貢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寫入黨章,這意味着,「三個代表」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起,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但在普通老百姓看來,三個代表不過就是一些「政治片兒湯話」,沒法跟馬列毛鄧的思想相提並論,因此,三個代表在當時成為了創作政治笑話的一個素材。

「非典的三個代表」恰恰印證了其「片兒湯話」的性質,在這樣一個排比結構中,填入任何的名詞似乎都不違和,而對於三個代表的嘲諷,則體現了從第三代領導人開始,公眾對於領袖的祛魅,三個代表的文本無法再像前兩代領導人所留下的思想、理論一樣被經典化。

非典來襲的2003冬春之交,也正值黨和政府的領導班子換屆之際。後來有研究者猜測,為什麼從2002年11月非典病毒爆發,到2003年4月,中國政府花了整整五個月的時間才開始採取行動,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當時中國正在經歷領導層換屆的過渡期,從11月召開的黨代表大會一直到來年3月的人大閉幕,最高領導層忙於政治博弈,無暇顧及疫情,除此之外,新舊領導班子也都不願意為防控不力背鍋。

而另外一則非典政治笑話,就是將前幾任領導人的政經遺產和新上任的胡錦濤對非典疫情的應對不力並置起來,這則笑話的標題叫做《跟着學》:

「跟老毛學會喊口號,跟老鄧學會數鈔票,跟老江學會炒股票,跟小胡學會戴口罩。」

對前三代領導人的評價是蓋棺定論式的(毛的意識形態鬥爭,鄧、江的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而對剛上任的「小胡」的調侃則帶有一絲不信任、不看好的味道,這一態度在另一則叫做《沁園春·非典》笑話中更明顯:

「首都北京,千里病風,萬里毒飄。望長城內外,人心惶惶;京城上下,頓失囂囂。吃板藍根,服維生素,欲與薩斯試比高。無寧日,看口罩手套,分外暢銷。

中央如此煩惱,引若干官員競折腰。惜衞生部長,數據略少;學農書記,工作不好。四代核心,主席錦濤,只願防疫能見效。俱晚矣!數傳染病例,還要上飄!」

這首詞顯然改寫自毛澤東的名篇《沁園春·雪》,其中上半闕將原詞中對於北國雪景的描繪,替換成了對非典疫情之下人們日常生活和恐慌心理的記錄;而政治諷刺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下半闕,諷刺了4月20日被免職的時任衞生部部長張文康和北京市市長孟學農,並形容前者被免職的原因是「數據略少」,即瞞報病例。

據《南方週末》後來報導,直到2003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才批准成立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聯合工作小組,小組成立第二天,北京的SARS病例數據才第一次彙總出來,温家寶公開表示,「決不允許緩報、漏報和瞞報。否則要嚴肅追究有關領導人的責任」。兩天後,也就是4月20日,北京SARS病例數據第一次向公眾通報,同時,張、孟二人被免職,吳儀、王岐山接任。這一天也成為非典疫情防控的轉折點。但在《沁園春·非典》中,作者對這一轉折點的評價是「俱晚矣」,認為這一系列罷免舉措並沒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感染的病例依舊在增加。

2013年3月3日,習近平與胡錦濤在政協會議上。
2013年3月3日,習近平與胡錦濤在政協會議上。

新的病毒與缺席的領袖

與他聲稱的「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習近平在疫情爆發期間的身體缺席,這種反差讓「親自」這個詞產生了喜劇效果。

回看非典時期的政治笑話,可以發現領導人在其中是高度顯形的,對幾代領導人功過的比較、點評以及人們對於半個世紀以來中國政治、社會變革的集體記憶,是這些笑話得以成立、引人發笑的原因。而在17年後,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笑話中,再也看不到領導人的名字。

他的名字自然早就成為了敏感詞,而在這次疫情期間,他身體上的缺席似乎更加引人注意,他本人也沒有出現在武漢的抗疫一線、或者對公眾發表講話,除了開會和會見外國領導人以外,他唯一一次公開露面是視察北京的社區防疫

而在1月28日,習近平會見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時表示,對於疫情防控,他一直在「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當晚的《新聞聯播》也播出了這句話,後來在新華社的通稿中,這句話被改成了「統一指揮,統一部署」,淡化了習的個人色彩。但依然有一些地方官媒的新媒體號以「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為標題報導了習近平與譚德賽的會談,在社交網絡上被大量轉發。網友也開始用「親自」造句,「親自」成了一個人們心照不宣的「梗」。還有一些人指出「我親自做某事」在漢語中其實是一個語病,2019年6月8日的《北京晚報》16版上的一篇題為《「親自」的兩種誤用」》的文章,也被網友翻了出來,文中寫道:

「『親自』這個詞隱含着一個意思:某人做某事,而從常理上說,這樣的事以他的身份不必自己去做,那麼別人看見了,就會說『他親自做(某事)』,含有對其人的讚揚之意……這裏面有個語言使用上的限制:不說『我親自(做某事)』,體現着中國人卑己尊人的原則,對自己用謙詞,表現出謙虛、低調。如果用『我親自(做某事)』,就有居高臨下、自我表揚的意味了。」

對「親自」一詞的誤用和自我表揚的嫌疑,顯然只是習的這番言論被網友揪住調侃的一小部分原因,與他聲稱的「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他在疫情爆發期間的身體缺席,「該露面的人沒有露面」,甚至連走個過場、做做樣子都沒有,這種反差讓「親自」這個詞產生了喜劇效果。

在無法公開批評的情況下,輿論的不滿依舊以一種隱晦的方式浮現出來。在一段時間內,前兩任領導人到受災一線視察、講話的照片和視頻開始在社交網絡上傳播。胡錦濤視察汶川地震災區時所留下的影像資料,被網友從紀錄片和新聞報導中剪輯出來,江澤民在1998年抗洪一線視察的照片也獲得了大量轉發。

2020年2月8日,武漢一名長者坐在飲食文化街上的雕塑旁。
2020年2月8日,武漢一名長者坐在飲食文化街上的雕塑旁。

從微博配文和網友留言中可以看到,人們從這些圖像中準確地提取出了高度戲劇化的元素,例如胡錦濤坐在地上詢問安置點災民的生活狀況,江澤民冒着大雨視察抗洪一線,以及胡錦濤站在北川廢墟上講出那句「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公開的、飽含着意識形態的政治展演,是權力獲得其合法性的途徑之一,而在一些情況下,它可以是主要的,甚至唯一的途徑。

人類學家格爾茨在對印尼巴厘島的研究中就提出了「劇場國家」(Theatre State)的概念,在劇場國家裏,權力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奇觀操演和確認自身的。而在重大災難所製造的一種「例外狀態」中,當全民動員和運動式治理懸置了按部就班的官僚體制,讓中央的意志直達基層時,最高領導人作為這一意志的具身化,到抗災/抗疫前線和當地民眾一起完成一場公開的政治展演,並將這一奇觀傳達給它的目標觀眾,似乎就顯得格外必要。而這一奇觀的核心,就是政治人物的身體,身體的在場是一切的前提。

由「親自」一詞生發出的笑話,在某種程度上觸發了一種關於在場與缺席、可見與不可見、中心與彌散的張力,權力是否已經不再需要通過一種公開的政治展演來反覆確認和鞏固其合法性,不要需要以一套可以輕易被解碼的符號與它的民眾溝通,而處於權力核心的政治人物,是否也在走向一種去身體化和抽象化的方向?他似乎是永遠在場又是時常缺席的,高度可見同時高度隱形的,是一切的中心又彌散在權力的每一個毛細血管之中。

它同時觸發的,似乎還有一種比「該露面的人為什麼遲遲沒有露面」更為深層的疑惑:看似掌握着最高權力的領導人,到底能不能做出有效的治理決策?一個權力如此集中的國家,為何在面對突發情況時又是如此遲鈍和失序?這或許是疫情過後,也值得我們思考很久的問題。

讀者評論 3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也觉得意犹未尽,请出一篇深度报道。
    作秀都不愿意做了的话,是对自己的权威有绝对的自信了。
    国内网上,他的名字就像伏地魔一样,不可提起。甚至连姓也不行,好多日常用词为尊者讳都被敏感吃掉了。想来伏地魔可不如他,没有做到这么连根拔起斩草除根。语言被迫拆解,从而再一次巩固人们对这个专有名词的避讳和各种负面情绪。
    @小鲍勃 鲁迅先生的论讽刺,大抵只是说讽刺不堪大用。但是除了讽刺也不能采取实质行动的情况下,讽刺或者说冷嘲,也是一般人宣泄的一种途径,不必污名化成下作不入流的勾当。

  2. 拜托··melodiawon是文盲吗···theater 和 theatre这种问题,不是在小学一年级就已经不存在了吗?

  3. 回樓下,theatre 本來就是劇場的意思,原理論使用的也是這個字。沒想到這麼簡單的字,竟有成年人不識還指正他人 = =

  4. 「Theater」小编打错字!扣鸡腿!

  5. 这篇文章蛮有意思的。

  6. 总理李克强在接受博闻社访问中,炮轰习近平和刘鹤等人,称他们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毒瘤。
    李克强谈到:「如果你作为国务院总理,你本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一种荣誉,你可以带领你的团队不断前进,你就是共产党第二把交椅,但是我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党内有太多蠢人他们办事都是以我为主,人大会议经常发生矛盾,开始我还试着去阻止,后来他们直接叫我闭嘴,我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就是总理。」
    李克强指:「在人大会议上习近平常常痛骂一些年轻共产党员,这在正常不过了,不过也有党员被激怒的时候,记得在武汉肺炎检讨会议的时候,习近平听到肺炎疫情扩大很不自在,回到会议室用蜜糖罐怒砸一位才进入武汉市委的共产党员,当时很多党员都已经无法容忍习近平的所作所为,在加上那些常被他欺辱的党员无法阻止一幕发生了,至少有10人群殴了习近平,你可以想像被10人群殴的滋味,在一旁的韩正更是拍手叫好,不停大喊:『给我打,把他往死里打!』当时粟战书、汪洋这两位 大佬并没有参与这次殴斗,他们也没有阻止好像一切与他俩无关。」
    李克强又說:「当发生那件事情后,习近平的办公室多了一支长枪,我想他是用来防身吧,在1月中习近平正是用这根长枪报复了韩正,在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后,全员回到中南海,韩正讽刺性说道:『二千亿美元采购案,我们的外汇全都送给他妈的美帝了。』」
    「刘鹤脸色僵硬但并没有回应什么,只是默默的走出会议室,这不像他的性格,果然在刘鹤再次回到会议室的时候手里握着一根木棍,在韩正毫无防备的情况一棍打下,韩正挨那一下着实不轻,趴在地上痛苦的抬头才看到是打他那人正是刘鹤。不等韩正起身,刘鹤又是一顿乱棍爆打,韩正在地上满地打滚不停求饶,在一旁的习近平可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不断说道:『刘鹤,打狗,用力打,往死里给我打,打狗怎能少了我。 』」
    「习近平的长枪终于派上了用场,可惜习近平用长枪枪柄一棍下去,韩正就昏死了过去,打的兴起的刘鹤怒了,朝着习近平吼道:『这下还还怎么打 ,你该滚一边去!』习近平也不甘示弱:『你在说一遍,有种你重复一遍!』刘鹤没有在回应习近平什么,如果习近平手上没有长枪那么他们肯定会打起来。当时我身边的会议记录员嘴里不停的说:『疯了,疯了,都已经疯了。』」

  7. 我親自來,我親自看見,我親自征服。

  8. 太隔靴搔痒了吧,期待后续深度

  9. 期待看这一话题的深度文章……

  10. 想看这一话题的深度文章……

  11. 想起政治哲学专著《国王的两个身体》,可惜作者也已渐行渐远。

  12. 能不能做一個中國笑話的報導 我可以提供笑話😄

  13. K的暗中观察小号表示:

    分享给小伙伴奇文共欣赏,大家普遍反映文章看到兴浓处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了。希望有后续文章。

  14. 同意 carolunar。八股文的特点就是用最大的篇幅给予最少的信息。篇幅大的话,又不能完全照抄模板,难免画蛇添足。至少我们知道,宣传口目前还都是活人,没有完全AI 化。

  15. 同意carolunar…习的发言经常令我感到一种傲慢,我总觉得只要愿意,发言分明可以做到更滴水不漏,这是最基本的做做样子,连这个做不到,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

  16. 下面那位质疑作者没有回答问题的读者,作者已经强烈暗示了否定的回答,只是他不能给这个问题盖棺定论吧。ta想做的是让读者来思考这个问题。

  17. Long time no Xi.

  18. 標題黨。你倒是回答你自己的提問啊。

  19. 无宁日啊

  20. 亲自这就是日语的お自ら啊

  21. 当然我说这些没有任何替习某人开脱的意思。。失职就是失职。。虽然他自己估计也不在乎

  22. 重大灾害和事故后领导人发声和到现场慰问,这个也不限于中国吧?美国也会啊,这是任何国家领导人都应当履行的义务/作秀吧。。。

  23. 習大大 終於上水了

  24. 这篇写得好,我亲自点赞。终于看到有人说亲自实际上不应该自称了。
    其实习的很多发言都让我迷惑,比如19年的新年贺词他说,“我心里始终惦记着人民群众”,我认为这里的“惦记”也有一种“我本不必这么做但我还是好心好意记挂你”” 意思。
    再比如昨天的新闻联播,他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坚持”“第一位”就令人费解。我想知道,不然呢?你还能不坚持吗?还能把别的放在第一位?
    就,不是很懂这届执笔的是咋回事。

  25.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就是需要一个舆论的宣泄口,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和你亲没亲自部署,上没上一线没有关系,就如莫里森外出度假一样,你又不是消防员,一早就到一线看望消防员大火就被扑灭了?要的就是一个表态而已,但只有表态可不够。
    至于讽刺笑话政治笑话,可以看看天天被人拉出来的鲁迅是怎么说的:
    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然而待到同群中有讽刺作者出现的时候,这一群却已是不可收拾,更非笔墨所能救了,所以这努力大抵是徒劳的,而且还适得其反,实际上不过表现了这一群的缺点以至恶德,而对于敌对的别一群,倒反成为有益。
    我想:从别一群看来,感受是和被讽刺的那一群不同的,他们会觉得“暴露”更多于“讽刺”。
    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那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
    ——鲁迅,《什么是“讽刺”?》
    当政治笑话的目的变成了讽刺,那这间事情本身就太过讽刺,是下作且自以为是的抖机灵。

  26. “听说了吗,勃列日涅夫死了。”
    “真的吗?他亲自吗?”
    还是苏联政治笑话给力点🤣🤣🤣🤣🤣我爆笑

  27. 这篇写得很好玩

  28. 实在是不知道中间那一周,伟大的新时代领航人去哪了

  29. 好活,得赏!

  30. 中国笑话有望接棒苏联笑话成为意识形态又一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