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曾柏文:國民黨初選落幕,前方的政治地景

如何看待這些民調數字,以及此刻的國民黨?韓流到底從何而來,是否真是好打膨風?從初選落幕的時點往後展望,我們能勾勒出什麼樣的台灣政治輪廓?
2019年7月15日。國民黨公布初選結果,韓國瑜大勝郭台銘,將代表藍營角逐總統。
台灣 政治

2019年7月15日,國民黨公布初選結果。結合「政黨對比」與「黨內互比」兩種民調數據,高雄市長韓國瑜以綜合指標 44.8% ,大勝黨內主要對手郭台銘的 27.7%、朱立倫的 17.9%,確定代表國民黨角逐2020總統大選。韓領先的幅度,讓不少人頗感震驚。

在國民黨公布的民調數據中,藍營不管是韓國瑜、郭台銘或朱立倫出戰,均擊敗蔡英文、柯文哲這兩位主要對手。後兩者中,柯也全面勝蔡。

但在不久前,蔡總統才在綠營的初選民調以35%支持率大勝所有對手。即便在7月15這天,有十個網路平台發起網路民調,蔡總統仍也全面大勝韓國瑜。呈現巨大反差。

由於選前網上充斥「有魚吃魚,沒魚吃菜」的反串投票指南,以及某些「一週韓粉」的自我嘲諷,不少網民把這種反差,視為藍營初選「被綠營反串灌票」成功的證據。不少人認定韓最好打,甚至已提前替蔡總統的連任之路高唱凱歌。

如何看待這些民調數字,以及此刻的國民黨?韓流到底從何而來,是否真是好打膨風?從初選落幕的時點往後展望,我們能勾勒出什麼樣的台灣政治輪廓?這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

初選民調的扭曲局限

談民調先要指出,藍綠這兩次「初選民調」先天上就不同於「正常民調」,無法反映真實民意。民調要反映真實,需以嚴謹抽樣減少系統誤差,也就是確保母群中「每個人」被抽到的機會均等。但當初選民調先公告時程,等同於鼓勵各候選人陣營,動員支持者「揪人守電話」,還要依照教戰守則耐心回答每一題,以衝高完成「有效樣本」的機率。

看公布數字,「有效樣本」平均是「使用樣本數」的一成左右,代表平均每抽樣十通只有一通能完成。由於越狂熱的粉,會有越高的抽樣成功率;統計數字也必有系統扭曲,不代表社會真實民意。觀察這次藍綠初選民調結果,蔡總統從 35% 到 15% 上下的巨大反差,反映的當然不是民意驟變,而只是「綠營動員」換成「藍營動員」。

不過,所謂「有魚吃魚,無魚吃菜」的綠營灌票動員,以及網上掀起的「一週假韓粉」的流行,從最後初選民調數字來看,影響似乎有限。依灌票原則,理論上,蔡英文在對上韓(有魚吃魚)時支持度會陡降。但在實際統計出的民調數字中,蔡韓柯對決時蔡的支持度15.8%,還略高於對手為朱或郭的時候。

至於初選落幕後出現的各種「網路民調」,一來無亂數抽樣,二來侷限在特定網站,更只會成為特定「網路同溫層」的自我取暖。畢竟會在臉書上投票的人,跟在晚上六到十點能接市話民調的人,應屬不同母體。拿兩者對比嘲諷,其實牛頭不對馬嘴。

回到根本,我個人反對政黨以「全民調」提名。政黨應是政治理念的集結,並依循該黨理念「替民眾推薦」過去有可驗證成績,未來有前瞻性的候選人。如果只會問全民「我該推薦誰?」,這是政黨走向虛無的開始。

我相信民主,但民主是「選舉」階段的事,不是「政黨推薦」階段的事。政黨基於政治專業推薦,人民經過投票表達偏好,這才能在民主與專業間找好平衡。如果完全仰賴民調,這是對政黨責任的推卸外包,是只求勝選不計理念價值的退卻。悲嘆民粹時,須正視政黨本身對政治專業的棄守。

2019年5月13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到台北國民黨中央黨部會面主席吳敦義。
2019年5月13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到台北國民黨中央黨部會面主席吳敦義。

國民黨的失落靈魂

國民黨提名棄守政治專業,只能用民調勉力維持一個「公平公開」的形式價值,根本原因,是因為該黨已難讓人看見清晰的理念價值。

國民黨在後蔣時期有過四個正當性(legitimacy)支柱,但多數非垮即斜。國民黨原本堅持的「中國國族主義」,內受本土認同崛起侵蝕,外遭中共政權在國際上對「中國」內涵的壟斷,顯得進退失據。

國民黨本來也代表「更能維持兩岸和平」的選擇。但北京在太陽花後「跳過國民黨」姿態趨於明顯,而中美對峙升高更在兩岸投下變數。今年以來,先有習近平對台發言帶來詮釋空間的擠壓,後有香港「反送中」抗爭的跨域衝擊,面對蔡總統動輒撿槍,黨中央只能墨守馬政府路線論述,幾乎處於一路挨打。

國民黨第三張牌是「經濟發展主義」,但之前馬政府時期留下「圖利財團,全民無感」印象,使得這張牌略顯乏力。日前朱立倫闡述的「生活經濟」,都著墨於「大家能參與的經濟成果」,是僅見有系統的修正努力。

國民黨目前最有效的牌是「保守主義」,其社會基礎是懷舊世代,矛頭指向蔡政府近年諸多改革引起的社會紛擾,也確實引起不小共鳴。但國民黨背靠保守主義立足,卻幾乎忘卻該黨百年前始於「青年革命政黨」的出身,以及當時基因中的進步改革主義。

當代國民黨,欠缺理念論述的開創力,與對未來的想像力;只剩下利益網絡的結合,委身在某種陳舊的過時論述中。而當黨產被扣,打散利益分享結構,更讓這個黨趨於孱弱。在這次選舉中,國民黨幾乎成為各方勢力借殼上市的標的。

其實以國民黨的歷史,以及這個組織背負的符號,不管對於台灣未來戰略、兩岸斡旋、大陸自由派追求的政改,或對更廣泛的華語文化圈,都存在一些能被活化的價值角色,以及能做與該做的貢獻。遺憾的是,目前國民黨中央,罕見對此的著墨。

2019年7月15日。國民黨公布初選結果,韓國瑜大勝郭台銘,將代表藍營角逐總統,其支持者在國民黨黨部外恭賀韓國瑜。
2019年7月15日。國民黨公布初選結果,韓國瑜大勝郭台銘,將代表藍營角逐總統,其支持者在國民黨黨部外恭賀韓國瑜。

韓流的四股動能

國民黨孱弱,所以捨不下韓流誘惑;但也正因為體虛,一不留神就被韓流架空,拱出一個才選上的新手市長,選總統。那到底這股韓流是怎麼煉成的?回顧韓流崛起的短暫歷史,至少可以梳理出「四股動能、三方外力」,逐次捲起這個完美風暴:

尋覓最初「韓粉」,我會追溯到 PTT 政黑板上若干賭爛藍綠,欣賞柯、韓兩人的「非典型」色彩的反建制粉。初期韓粉與柯粉有相當重疊——而這源於韓在北農時期與柯的交好,源於兩人共同面對王世堅質詢的畫面,源於他們在吳音寧爭議中的角色連帶,以及兩人「藍綠都批、又充滿娛樂性」的言論風格。

第二股伏流,則是韓在2017年選國民黨主席後圈的中華民國粉。當年選舉韓雖敗北,但他富有個人魅力的言語風格,透過 Youtube 等平台開始擴散,吸引不少「對中華民國有情感,但對國民黨失望」的海內外華人。在他們眼中,韓的誠懇直白,對中華民國的熱愛,召喚出對蔣經國「親民」的形象,甚至是孫文奔走革命的歷史記憶。

前兩股力量,成為韓流初期網路上的護航主力。不過在高雄一役更關鍵的,則是韓以「接地氣賣菜郎」形象,槓上「高高在上的政治菁英」陳其邁,動員階級矛盾號召出的草根庶民粉——

早年藍綠兩黨,存在「藍營穿皮鞋、綠營穿草鞋」的階級刻板印象。蔡英文帶領綠營朝「菁英化、文青化」轉型後,背後卻也造就一群失落的草根基層,創造出韓國瑜的機會缺口。韓陳一役,徹底顛覆過去藍綠刻板的階級代表性,更挑動出綠營地方網絡中,基層對「頭人吃香喝辣、嘍囉民不聊生」的相對剝奪感而拔樁。韓因為背靠庶民,對「土包子」或「草包」之類標籤甘之如飴,還借力打力,把抨擊轉化為認同動員的工具。

至於王金平動員規劃的「三山造勢」,則是國民黨本土派察覺到這股動能,帶兵助陣的匯流——可以說是韓流氣旋的「觸地」,韓粉空軍與國民黨本土派陸軍的會師。有不少人到三山造勢才注意到韓,因此把韓流錯讀為「失落國民黨人的亢奮」,嚴重低估韓流力度。

韓流的三方外力

四股動能匯流,去年翻轉高雄。延續至今,則還有三股外力替韓流加溫。首先是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其從去年就長期持續押寶拱韓,以凌駕新聞選題專業的超高比例報導韓國瑜的一切,與韓流熱潮相激盪。例如所屬的中天電視台,就引來網民「韓天台」或「宗教台」的嘲諷。

其次是對岸涉台系統的加碼相挺。其實從 2014 年的太陽花、2016 年蔡英文勝選,台辦系統在中共政治體制中一直顯得灰頭土臉,亟需一場勝利來扳回顏面。因此即便 2018 年地方選舉翻盤,完全不能解讀為「台灣走向親中」,台辦系統仍不免收割稱其為「對台工作勝利」。韓流帶來久盼的甜美,台辦系統自然在選後持續加碼,透過訂單與採購備忘錄替韓市長拼經濟、創人氣,期待下一輪回報。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旺中親中色彩濃厚,即便有政治採購相挺,韓國瑜離批評者扣上如「北京欽定」或「中共代理人」等帽子仍有距離。中共體制龐大,不管是地方台辦或旺中能接觸的層級都不高;他們挺韓只是向上邀功。若聚焦於中共中央,這些按部就班、多年歷練才升上來的領導人,難以輕率信任韓國瑜這類「非典型政治領袖」——例如當韓出訪陸港澳四城時,官方喉舌的人民日報並未跟進,觀望氣息仍濃。

最後的關鍵外力,則是批韓不遺餘力的綠營。綠營持續打韓,實質效果是聚焦媒體關注,邊緣化其他藍營初選角逐者,更激起韓粉對「被欺負」的同仇敵愾,讓韓流力度不墜。綠營不是新手,當然清楚打韓效果——不可諱言,其背後存在認為「韓最好打」而挑對手的動機,隱含著對韓的輕視。

不過如前述,韓流基底結合反建制民粹、階級政治動能、中華民國懷舊情緒,以及國民黨本土派系的集結——其構成遠比許多人的印象複雜,也比多數人的初估強勁。而隨著媒體炒作、陸方幫襯、綠營打韓的激盪,韓流更進一步演化成政治潮流,捲入更多元成員,讓「韓粉」的集體面目與邊界更難描繪。

日前綠營盛傳「韓較好打」,顯得一廂情願。以過往政治崇拜的半衰期去看,韓流動能很可能會撐上三四年,也必然能延伸到明年。這是此刻台灣的社會現實,是大家要一起去經歷的事;嘲諷只會添火加柴、激化對立。

 2019年5月1日,台北五一勞動節示威期間,工人展示了2020年有機會成為總統的候選人,左起王金平,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商人郭台銘,高雄市長韓國玉和台灣總統蔡英文的面具。
2019年5月1日,台北五一勞動節示威期間,工人展示了2020年有機會成為總統的候選人,左起王金平,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商人郭台銘,高雄市長韓國玉和台灣總統蔡英文的面具。

第三勢力的想像

韓蔡就位,兩位主將的巨大反差,除了拉出國家認同、階級、菁英與民粹,甚至是性別政治諸多向度的複雜戰線,也在光譜中央留下可觀缺口,誘惑有實力的第三勢力挑戰者。這裡是指柯文哲,但也包括甫於藍營初選落敗的郭台銘。

2014 年以素人之姿選上台北市長的柯文哲,四年來除「重現北門」與「省錢」外,並無讓人印象鮮明的政績。但憑博眼吸睛的言語作風,長年為媒體寵兒,在年輕族群的支持度也居高不下——直到去年選前韓流崛起,取代柯作為「首席政治娛樂家」的地位,柯才首度遭遇聲量走跌危機。

柯後來在選前三天透過館長直播衝高聲量,低空挺過連任,已顯勉強。前後強力站台的民代候選人也成績慘澹,無力在國會或議會建立橋頭堡。即便柯仍在政治光譜佔有一席之地,但由於未能成功組成「泛柯大聯盟」,欠缺能合縱連橫並肩作戰的戰友,問鼎全國的動能十分受限。

另一方面,郭台銘甫於黨內初選挫敗,郭董過去以「狐與虎」的霸氣聞名,一輩子是打破與創造規則的人,從來不是乖乖牌。之前郭韓相爭,裂痕已深;加上郭董跟蔡衍明的過節深重,除非韓切割蔡恩人,不容易想像郭韓整合。但看郭拿下夏普的耐心與決心,這次初選的投入力度,也難想像就此放棄。

初選剛落幕,郭先神隱盤整是必然。是否堅持選下去,也不急於短期表態。但他大可以其他形式維持能見度與想像——例如出資成立智庫,或金援藍營國會參選人,等著看韓是會自爆或聲勢走跌。同時,他可能試圖與柯結盟,爭取中間、青年選民,並以「投不下韓的藍軍」另一個選擇自居,徐圖在後期操作棄保突圍。他甚至可以喊出 「由國會最大黨組閣」的分權承諾,拉攏藍營建制。

目前柯郭都無勝選2020的籌碼,卻都有足以左右戰局的能量。一旦入局,也能取得與領先者叫牌的地位——值不值得,確實需要「開始仔細想一想」。如果郭柯整合,能整合各自資源與民氣,那則會帶來局勢的大幅度盤整。問題是:柯郭兩人的脾氣,能合嗎?

2019年6月25日高雄,2020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初選的政見發表會,朱立倫會見傳媒。
2019年6月25日高雄,2020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初選的政見發表會,朱立倫會見傳媒。

「正常倫」的關鍵角色

韓眼下要化解郭的可能威脅,首要之務是爭取朱立倫結盟。初選公佈記者會結束後,韓立刻驅車拜訪朱,顯見已意識到這點。

韓朱特質反差很大,但這也代表彼此能高度互補。朱對政策專業的嫻熟、勾勒過的國政藍圖,能回應外界對韓 「有口號無政策」的疑慮;朱相對穩健務實的性格,可以減少韓陣營爆衝的風險;朱對知識藍、青年藍的號召,也可強化韓在這塊的弱勢;朱與美方長期交流的關係與信任,也能補足韓這方面的缺口。而最重要的是,韓朱若能結盟,能助韓安定國民黨建制菁英此刻的浮動。

談朱立倫我無法全然客觀。我擔任過新北市府參議,朱是我曾共事過的長官;我任內曾盤點過新北升格以來,城市轉型與社會治理的「新北經驗」,也期盼這當中許多前瞻的觀念作法能更普及。容我主觀地說,如果未來的台灣歷史會出現韓總統,我會希望朱立倫能在政府扮演關鍵角色。朱曾說自己未來要扮演藍營的「黏著劑」;而我期待,朱能扮演韓團隊——甚至是未來韓政府的「穩定劑」。

不過「結盟」只是兩個字,涉及的政治與組織工程並不簡單。特別是,韓朱兩人領導風格迥異;團隊的組織文化也很可能不同。

韓的眼前有許多難題:若要結盟,要委與朱什麼角色,性格作風能否調和?彼此人馬如何組織安排,跟國民黨中央的介面又如何?未來的競選團隊如何領導統御,如何溝通順暢?而如何避免「鋼鐵韓粉」排他性太強、表現過激而反傷自身,也是韓的棘手挑戰。

7月15,藍綠各自的方向

最後,在 7月15日藍營公布初選結果這天,民進黨也召開記者會,宣布由太陽花領袖、31歲的林飛帆擔任副秘書長;並延攬呂家華籌組「政策對話工作小組」。這項人事案,展現出去年敗選後,由「卓榮泰、羅文嘉」構築的新體制,又一次新氣象的佈達。

林飛帆在年輕族群中有高度號召,長年也與時代力量交好。羅文嘉用半年說服他加入,除了對年輕世代有指標意義,也不乏在深綠獨派與民進黨裂解的趨勢下,向進步主義的側翼多拉攏一點社會基礎的佈局。

呂家華有執行「審議民主」豐富的實務經驗,多次在價值主張分歧衝突的現場斡旋對話,延攬她主持「政策對話工作小組」,代表把「審議民主」機制內化於政黨,代表民進黨朝民主深化跨出的一步。

這天,國民黨開記者會,選出富有懷舊情懷,支持者以中高齡為主的候選人。這天,民進黨開記者會,任命兩個年輕人,佈局黨的下個世代。如果多年後回望,人們是否會以 2019 年 7 月 15 這一天,作為兩黨走向世代對立的節點?而跨過 2020 展望更遠的未來,這天,又將如何被引用於詮釋兩黨日後的命運發展?

註:本文源於作者在7月15日晚的臉書貼文〈藍營初選想法速記〉,經《端傳媒》邀請作者以該文為底大幅增補修訂而成。

(曾柏文,華威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端傳媒評論總監、新北市政府參議)

讀者評論 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蔡對韓時的表現優於對郭和對朱,只能否證「沒魚吃菜」,無法否證「有魚吃魚」的灌票。韓柯蔡的表態率高達八成,遠高於郭柯蔡和朱柯蔡的六成,這兩成的選票,就有可能是來自綠營「有魚吃魚」甚至「唯一支持韓國瑜」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