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趙春山:國民黨應重返《國統綱領》,與對岸民主協商

習近平在此時推出統一訴求,迴避「一中各表」的空間,其時機及動機可察;更進一步,此論述撼動了國民黨所立足的基礎。在台灣未來的命運前途中,國民黨須重新檢視自己的角色。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在兩岸以及在台灣內部,都成為一個爭議性的話題。

新年伊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在兩岸以及在台灣內部,都成為一個爭議性的話題。習在講話中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訴求,這是台灣執政當局,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長期以來都聞之色變、避之惟恐不及的議題。

馬英九卸任後雖聲稱「不排斥統一」,但他執政八年期間,採取的卻是一個「不統、不獨、不武」的大陸政策;民進黨緊抱「台獨黨綱」,執政後當然不會把「統一」做為政策的選項。現在習近平把問題抛出來,台灣朝野雖被迫做出回應,但答非所問,內容全無交集,就像是進行一場「聾子的對話」。

習近平在此時推出統一訴求,迴避「一中各表」的空間,其時機及動機可察;更進一步,此論述撼動了國民黨所立足的基礎,似削弱了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中的地位與角色。面對此種狀況,國民黨須重建大陸政策,重返《國統綱領》,再邀中共入局談判。在台灣未來的命運前途中,國民黨須重新檢視自己的角色。

習近平推統一訴求:從焦慮感到急迫感

從40年前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把對台政策從「武力解放」轉為「和平統一」後,兩岸統一就是中共執政當局長期追求的目標,從來就沒有被放棄過。中共領導人過去之所以沒有把統一訴諸行動,甚至沒有把它當成「口頭禪」,主要是受到內外環境因素的制約:

在主觀環境方面,中共「有心無力」,因欠缺統一的實質要件。鄧小平早在八○年代初就說過,「台灣回歸祖國、祖國統一的實現,歸根到底還是要我們把自己的事情搞好。經濟發展了,我們實現統一的力量就不同了。」換言之,當時中共既缺乏和平統一的「軟實力」,也缺乏武力統一的「硬實力」。

在客觀環境方面,中共「師出無名」,因欠缺統一的形勢要件。在台灣內部,主張統一和主張獨立者,一直位居政治光譜的兩端,無論它們的聲勢如何互有消長,但主張維持現狀者,始終是台灣的主流民意。美國是影響兩岸關係的關鍵因素,美國雖根據「三個聯合公報」與中共建交,但美國的兩岸政策始終是在「分而不獨,和而不統」的戰略中模糊進行。

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首先,今日的中國大陸已非吳下阿蒙,兩岸與中美力量的對比,皆出現大小不同程度的差距,中共已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來啓動統一的列車。其次,台灣經過三次的政黨輪替,已出現嚴重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危機,執政者甚至公開坦承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即台美中三邊關係已出現急遽的變化。

過去最常聽到用來形容中美關係的一句話就是:「好也好不到哪裡,壞也壞不到哪裡。」但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上台後,這句話已被修正為:「不會更好,卻有可能更壞。」2017年12月18日,川普推出他任內首份的《國家安全戰略》,其中把中共和俄羅斯一起定位為「修正主義國家」,是美國的「競爭對手」。美國國防部隨後發布的《國防戰略》報告中,則在「競爭對手」之前,再加上「戰略」兩個字。

2018年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對中美關係發表的一場演講,對中共的政策及體制做出猛烈的抨擊。
2018年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對中美關係發表的一場演講,對中共的政策及體制做出猛烈的抨擊。

中美關係會產生這樣的變化,有些是結構性因素造成的,像制度及價值觀的分岐,這些是形成中美「戰略互疑」的深層部份;有些則是因為利益的衝突,包括軍事、經濟和外交領域的競爭。美國一度期待中共加入WTO後,會因經濟市場化而政治民主化。但中共最後卻選擇走「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出現了美國期待之外、具有「新威權主義」特色的第三種選擇。而中國的崛起,更使中美兩國一步一步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促使美國決定對中共進行全面的圍堵。

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2018年10月4日在華府智庫針對中美關係發表的一場演講,曾被外界形容是一篇「討中檄文」,對中共的政策及體制做出猛烈的抨擊。在美國國內,「反中」已形成兩黨共識,並獲得多數民意的支持。因此,在中共看來,川普掀起對中貿易戰的動機,就不僅是「在商言商」,而更像是從事一項「既要錢、又要命」的交易。中共不僅必須付出經濟利益的代價,而且必須改變它的專政體制和行為模式,甚至必須改變它的對台政策。

美國前副國務卿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曾表示,上世紀八○年代,中美兩國雖為了處理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而絞盡腦汁;但在某種程度上,可說已成功管控台灣問題長達40年之久。史坦伯格質疑,「老的方式能夠取得成功,為什麼川普上台後,現在這個問題會日益惡化?」其實答案就存在於中美關係變化的過程之中。

冷戰時期,台灣曾被美國視為「和平演變」的前沿基地,當中共在一場「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鬥爭中取代前蘇聯,成為碩果僅存的社會主義老大哥後,台灣的價值就是美國圍堵中共的一張牌。而支持台灣的民主,則為美國運用「台灣牌」提供了合理化的基礎。

川普上台後大力提升與台灣的關係。2017年12月12日,川普簽署國會通過的《2018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NDAA),其中有條款論及重啓台美軍艦互泊,與邀請台灣參加美軍演等建議。雖然川普事後表明,此條款不具法律約束,是否落實屬憲法賦予總統之專屬權力;但中共對川普持續對台軍售及加強台美軍事交流的舉動,仍公開表達不滿和抗議。川普2018年3月16日簽署了《台灣旅行法》,為台美各層級官員互訪打開了一道門。

川普另於2018年12月31日,簽署了國會提出的《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ARIA),其中第209條涉及「對台灣承諾」的部份,表明美國支持美台之間密切的經濟、政治與安全關係;反對改變現狀的行為,並支持台海兩岸都能接受的和平解決方案。此外,美國總統應定期對台軍售,也應根據《台灣旅行法》鼓勵美國高層官員訪問台灣;法案重申美方基於《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及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將進一步落實美國政府的對台承諾。

習近平認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他的急迫感部份來自他「時不我予」的焦慮感;如上所述,台灣內部形勢和中美關係產生的變數,許多非習能有效掌控。而一些變數也有可能在中共內部造成外溢效應,影響到習的內政作為和統治地位。除此之外,急迫感也和習的兩岸路線有關。

台灣各種民調顯示,「一國兩制」是不受台灣民意支持的,台灣人民認為接受「一國兩制」下,台灣還是有被吃掉的感覺。
台灣各種民調顯示,「一國兩制」是不受台灣民意支持的,台灣人民認為接受「一國兩制」下,台灣還是有被吃掉的感覺。

習近平的兩岸路線

習近平與其前任不同,他是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來看待中共眼中的「台灣問題」。因此他採取的對台政策方略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誘之以利」及「脅之以力」。為了要「動之以情」,所以習強調「兩岸一家親」和追求兩岸的「心靈契合」;「曉之以理」,是說明中華民族受到帝國主義欺凌的百年滄桑,所以習會不斷重申「六個任何」,即「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誘之以利」,是強調「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以及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脅之以力」則是不排除在外力介入和臺獨分裂主義活動的情況下,保留中共對台用武的可能性。

習近平雖像鄧小平那樣,沒有為統一的時間設限,但對台政策必須和「兩個一百年」的戰略目標相向而行,故不會坐視「台灣問題」久拖不決。因此習賦予兩岸文化和交流的任務是促進雙方的經濟和社會融合發展,即從「求同存異」,前進到「聚同化異」,以完成兩岸和平統一的目標。著眼於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習近平希望的是實質上的統一,而非形式上的統一,不要為了統一而讓民族利益付出代價。

「一國兩制」是鄧小平提出的設想,是為了統一後的兩岸關係做出的制度性安排。「一國兩制」當初應該是為台灣量身訂製,但因不被台灣接受,反而在港澳主權移交後得到落實。鄧後的中共領導人仍根據「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戰略目標擬定對台政策,只是考量兩岸關係的變化,多談少談,或是刻意避而不談。習近平這次提「兩制的台灣方案」,或許是為了先善意突顯台灣與港澳的情況的不同,而同時提出民主協商的建議,也意味大家可以共同探索不同的方案。

台灣各種民調顯示,「一國兩制」是不受台灣民意支持的。因為「一國兩制」既是統一後的制度性安排,台灣又被視為一個特別行政區。儘管中共不斷強調兩制並存,沒有「誰吃掉誰」的問題,但因存在中央與地方的差別,台灣人民認為接受「一國兩制」下,台灣還是有被吃掉的感覺。何況受「佔中事件」的影響,「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留給台灣民眾的是負面的印象,他們懷疑中共所提「50年不變」的承諾,擔心台灣會成為另一個香港。

民進黨當然反對「一國兩制」,習近平的講話等於送給蔡英文總統一個球,讓她可以藉題發揮,把「一國兩制」和「九二共識」劃上等號,可以因此加大民進黨否認「九二共識」的力道。蔡總統確實因此擺脫「九合一」敗選的陰霾,她的民意支持度在習講話後止跌回升,可見台灣民眾對「一國兩制」已存有定見。

國民黨的因應對策

實際上,台灣民眾對「九二共識」這個概念的理解,是相當含糊的。韓國瑜雖在高雄選戰一役中提出了這個概念,但沒有證據顯示他是因此而得到選民多數支持的。選後的民調也顯示,有將近7成的受訪者,不清楚此「共識」確切內涵為何,甚至超過7成受訪者,認為「九二共識」就是「一邊一國」。但經過蔡英文的詮釋後,「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成了民眾心目中的「連體嬰」。

趙春山:我們認為國民黨必須堅持反對「台獨」,因為於情於理於法,「台獨」都是一個假議題,在現實上也不可行,會造成兩岸的兵戎相見。
趙春山:我們認為國民黨必須堅持反對「台獨」,因為於情於理於法,「台獨」都是一個假議題,在現實上也不可行,會造成兩岸的兵戎相見。

對國民黨而言,習近平在講話中拋出了這個議題,讓黨內許多人感到困擾,擔心統獨爭議在民進黨刻意操作下,會取代民生議題成為今年台灣總統選戰的主軸。個人認為,無論是從現實或理想出發,國民黨都不能對習在講話中拋出的議題視而不見,而必須清楚表明立場。

首先,我們認為國民黨必須堅持反對「台獨」,因為於情於理於法,「台獨」都是一個假議題,在現實上也不可行,會造成兩岸的兵戎相見。就像新加坡已故資政李光耀所說「沒有一位中國領導人,在他執政期間失去台灣後還能繼續掌權,而且美國也不會為了維護台灣的『獨立』而與中共交戰。」

其次,雖然兩岸關係目前不具統一的條件,但國民黨應準備自己的一套統一方案。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的增修條文和《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簡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其中就有「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的字句,因此,從戰略的觀點看,統一應是國民黨做為國家發展的長期目標;從戰術的觀點看,兩韓就是透過統一的談判過程,來營造半島的和平氛圍。兩岸需要和平,就不能排斥談統一。

最後,涉及統一的路徑問題,《國家統一綱領》(編註:《國家統一綱領》,國民黨於1991年執政時通過的對大陸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也有所謂「三個階段」的進程設計,即從近程的交流互惠階段,到中程的互信合作階段,最後進到遠程的協商統一階段,目標是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其實,在馬英九執政八年期間,台灣已經跨進了第二個階段,兩岸不僅簽署了包括ECFA在內的23項協議,並且把兩岸的官方溝通管道,從兩岸兩會提升到兩岸事務部門主管,再上升到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只是,因為馬政府當時採取「不統」的立場,兩岸關係才沒有進到第三個階段。

總之,國民黨可以基於「穩中求進」的原則,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來深化兩岸的交流,進而促進兩岸的融合發展,目的是維持兩岸的和平穩定。國民黨更應根據《國統綱領》的指導原則,建議恢復國統會的運作,做為與對岸進行民主協商的機制。目標是創造統一的有利條件,包括協商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以及統一後的制度安排。

國民黨標榜「立足台灣、胸懷大陸」,就應具有歷史的使命感,為崛起的中國指出一條更適合全體中國人走的道路。總之,台灣不能也不應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缺席。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馬英九兩岸政策的重要智囊)

讀者評論 3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臺灣人就是因為理解了一國兩制的內容,所以才不接受此提案啊

  2. @白加黑 按照你的发言,没能力或者说不被允许独立的台湾就只能参与“一国两制”的探讨了?
    台湾从87年解严,相比较北京从80年查禁西单民主墙,双方走的是截然分离的历史轨迹:92年台湾都能民选总统了,相比之下,89年的北京采取镇压,15年的七月还是镇压。双方政府对“人民”的相处方式的不同,才是文化隔阂的最大根源。
    维持现状的话,时间站在谁一边再明显不过。

  3. 請問什麼是中華民族?各民族的代表說幾個來聽聽?

  4. 這家伙 94 很標準的中華民國基本教義派啊,會寫這些還在我的意料範圍內啦
    不過說到已經廢止不知道幾年的國統綱,如果國民党真的說要恢復的話,他們到底還要不要選啊
    然後關於文章是否適合出現在這裡的問題,我只想說,08 不是花錢來加入同溫層的,網路上就已經有一大堆免錢的了,還差端傳媒一個?

  5. 看評論的一邊倒真是讓人寒心。這篇文章怎麼不客觀了?
    文章中已經客觀地呈現了台灣人民對統一的恐懼是因為對一國兩制的不理解。但是這不代表台灣就只能獨立。中共不會讓台灣獨立,台灣也沒有獨立的基礎。接下來該做的,不應該是尋求更好的一國兩制的方案以及讓兩岸人民能夠互相理解嗎?這是國民黨可以做的。
    希望某些偏見份子不要站著講話不腰疼,自以為為『理想』而戰,其實不過是為了某些別有用心者做了嫁衣。

  6. 樂見國民黨大聲地出來說自己的政治意圖,否則一直以來就是打九二共識的糢糊仗也不大行吧。但話說好像有看到消息說國民黨最近已經偷偷地把統一加入黨綱了,不知道是不是假新聞

  7. 这种文章又为何不能刊登出来?端传媒既然自诩中立媒体,那怎么不应该百花齐放?
    然而, 当某些亲绿、反统文章可以大剌剌被刊登出来的时候,怎么又不见某些人士在此感叹“端传媒堕落”?说白了吧,只是这些文章不符合某些特定人士的政治立场,所以恨不得欲贬之而后快,心中哪儿有丝毫包容之心。

  8. 『目標是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
    作者能否指出有哪位國民黨高層在兩岸交流的時候不是服膺於『民主集中制』?

  9. 顯而易見,馬的智囊就是拍馬屁的
    服撚柒氣,端現在越來越垃圾

  10. 還在中華民族⋯⋯
    前文與結論根本像是兩個人寫的文章
    同文同種就不能是不同國家嗎?
    非得走向統一?
    筆者的文字仍有大一統的民族意識,但台灣不是中國,不存在復興中華民族、實現國家統一不可分割的洗腦文字,現代化國家實際是可以無限分裂的,只要符合執政者的利益,什麼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思想不過是當權者鞏固自身權利所做的洗腦教育罷了。

  11. 我認為問題不是文章的見解不當,而是既然作為一篇正式刊載的社論,作者的論點應該更有根據,否則和一般民眾的言論有何差異?我的確很想知道作者如何支持自己「台灣不能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缺席」的結論,可惜文中並無任何說明,讓這句話淪為口號表述。這是寫作和論述的失當,不是立場的失當。

  12. 遠程的協商統一階段,目標是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
    嗯,很棒,太棒了

  13. 相對於樓下幾位認為端選文不當的,自己其實倒是對這類「緩統派」的想法有些興趣。我們都知道新黨和統促黨的立場,他們也明確表達;但相對的,中國國民黨則一直閃爍其詞,只想藉模糊來撈取政治紅利,所以他們鮮少對於兩岸的未來提出具體的想像和擘劃(頂多算上陳長文提的:中國要先有民主再來談統一)。在這個背景下,如果這篇文章的作者確實如其自稱是馬英九的重要智囊,並且引導中國國民黨的兩岸政策,那藉此文窺視中國國民黨的統派本質、並與中共統戰語彙的高度一致性,那此選文對我而言也就有意義了。

  14. 不予置評。
    然而端傳媒是個百花齊放的自由平台,囊括來自華人為主軸的世界觀點,勢必有其思想碰撞與撕裂性,但文末結論之怪異與前文毫無關係可言,同時通篇所言更像是面向中國國民黨的政策建議。
    希望挑選前文章是基於端傳媒一以貫之的信念與價值,而非其他外部因素所影響。

  15. 「当然中國的黨國專制在缺少美帝晶片的威脅面前绝对是不堪一击的」,這點不用證實,是肯定的~中國有句成語叫夜郎自大,我們台灣井蛙還是知道的。

  16. “台灣的自由民主在武力前不堪一擊”還有待證實,然而中國人民的民主自由在黨國專制下勝利了嗎?以槍炮武力為傲,就是這樣的意識型態差距,台灣人民漸漸明白了些什麼。視黨如親的人民和他們的主席一樣,嘴上左一句同胞,右一句同胞,手上卻拿著棍棒,教訓起自己真正的同胞,那些民主鬥士,人權律師和家屬時毫不手軟,社會集體靜默。「同胞」二字太沈重,台灣草民自知斤兩,只好早點看清現實。教授說台獨是假議題,那民主對他來說一定也是假議題。這是一篇六十歲以上,接受黨國教育,忠貞不二的資深公民的深情告白,認不認同無所謂,贊成端讓各種聲音都能被聽到!

  17. 如今这种文章也能端上来了……

  18. 国民党1955年反攻大陆是政策?难道不是一直以来都是政策吗?刻都刻在中正堂了。但问题是,能反?怎么反?同样道理可以放在中共上面,如果不是积贫积弱,没有足够能力和底气灭了国民党。台湾问题,统一问题,复兴问题不至于拖那么久。哪怕现在有枪有炮有钱的中共也还是不敢打。当然台湾的自由民主在武力面前绝对是不堪一击的。

  19. 國民黨在1955年的政策還是反攻大陸去,為何趙教授不認為這是國民黨的歷史使命?

  20. 竟然把台灣當作中華民族復興的過程?這個評論認為有足夠的民意支持嗎?比光譜兩端還光譜呢!

  21. 個人認為,文章標題就說明這篇是個評論了。趙先生具名為自己的兩岸關係做出說明,遠比建議國民黨應當如何如何,但不敢說行為的目的來的磊落吧。少了他的自我揭露,我還會想問他:「說了這麼多,為什麼一定要推進統一的進程?」
    可以說,我也不理解台灣跟大中國的復興有什麼必然的關係。但趙覺得有關係,且建議理念相同的人們可以聽聽他的意見。覺得沒什麼不妥。
    如果端只讓一種理念的人發聲,這樣跟49~55台有什麼兩樣?

  22. 還有,作者最後一句話,簡直成了中共宣揚民族主義的傳聲筒。台灣為何不應缺席?又為何不可缺席?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何特別偉大?中華民族又如何定義?
    這樣毫無根據的立論竟然可以成為結論。端評論編輯現在對文字把關的水準如此之低嗎?

  23. 如果這就是馬英九智囊的想法,那國民黨的確可以直接說自己是促統派了。
    國民黨應該回答台灣人民的是,如果不接受一國兩制、不接受中國政府統治,還有什麼統一的可能性。一昧拿歷史文件來照本宣科,拿中華民族稱號來催眠自己,恐怕比作者嘲笑的「台獨」要更不切實際。國民黨離當初那個拿中華民族主義粗暴對待台灣原住民、台灣主體意識人士的獨裁政府還真是相差無幾。

  24. 我想我就是主流民意 但台灣人的統獨派太多種分支了 以最大中的就是不統一 不獨立 我個人既不喜歡民進黨 但更討厭國民黨 不代表不會選擇各黨派的候選人 面對中共的壓力 我覺得表明自己的統獨思想 也是給予人民對此候選人的正負評價

  25. 實在不了解國民黨人的想法,既然都認知到台灣主流民意是反對統一、反對一國兩制的,那麼國民黨一意孤行統一的理由究竟為何?
    是國民黨人的鄉愁?還是民族主義作祟?作者但說無妨,但拿憲法規定來當做理由大可不必,憲法有當時訂立的時空背景,難道一個政黨不能隨時代而演進,非要固守修憲者的立場嗎?
    不過眼下國民黨如果願意清楚表達自己的統一立場,也未嘗不可,正好讓台灣人看清楚國民黨的中心思想為何物,又如果真的要遵循國民黨傳統,那不妨提出一個具體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進程吧,至少讓人看看國民黨維護「中華民國」的骨氣,而不是對統一閃爍其詞,對統一後的政治體制、保證方式更是迴避不談

  26. 前面分析得很順,但是怎麼導到最後的結論有點怪。談判講戰略,以現在的國民黨,拿甚麼籌碼跟中國談統一?不是按著國統綱領照本宣科就可以玩得過習大大的

  27. 新加坡已故资政李光耀吧😉

    1. 已修正,謝謝你指出~

  28. 實在不敢苟同,甚麼復興之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盡是一些固有思想。無怪得我們的文化生不出民主制,聯邦制。好像任何國家都只有霸主一路可走。反問為什麼北歐國家不走霸王之路卻可以生存,而且人民快樂指數一點也不低。永遠懷念昔日偏偶一方的輝煌假像。回看現實,看不到國際關係上有人想中國統一,始終台灣仍然有其價值,就等於世界上各個政體對於對方都互相有其價值所在。

  29. 此文主觀臆測太強烈,對中共採用民族主義幌子進行“統一”的認識不足及對臺內部民意的錯判反倒彰顯出給KMT對策的無力。
    http://whogovernstw.org/2018/01/03/fangyuchen23/
    一年前的這份調查已經指出馬執政時間“純台灣人”的認同上升比陳時期要快,且年前一代人里“天然台灣認同”最堅定。長遠來看,時間是站在單一的,台灣人認同這一邊的。
    經習這次“火上澆油”,作者也認識到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留给台湾民众的是负面的印象,他们...担心台湾会成为另一个香港。” 接下来揣测"习近平这次提“两制的台湾方案”,或许是为了先善意突显台湾与港澳的情况的不同,而同时提出民主协商的建议,也意味大家可以共同探索不同的方案。",试问,以目前台湾的民主机制,哪个在野党愿意和中共共同探索不同方案?KMT结合民意的基层基础又在哪里?
    最可惜的是,作者提到“习赋予两岸文化和交流的任务是促进双方的经济和社会融合发展,即从“求同存异”,前进到“聚同化异””
    却没有详细展开... 不客气的问,当这种“聚同化一”被许多台湾人乃至西方解读成共产渗透时,又有谁会在乎国家纲领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