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跨域洋垃圾:全球經濟、社會與空間的不均發展

當我們在面對跨國的洋垃圾時,空間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到底孰輕孰重,其實也正是在考驗一個國家如何看待自身在經濟發展中的定位,以及視其國民是什麼樣的價值群體。

跨域洋垃圾:全球經濟、社會與空間的不均發展
中國在過去十多年是全球主要的垃圾進口國,接收超過全球各國半數的「洋垃圾」,當中主要來源國包括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

本文原刊於《當今大馬》,端傳媒獲授權轉載。從7月開始,端傳媒正式與《當今大馬》結為內容聯盟。所有端傳媒尊享會員,在《端》和《華爾街日報》之外,還可閱讀《當今大馬》所有語種網站的所有內容。另外,我們也為端傳媒暢讀會員爭取到了試閱權限。

若您尚未成為會員,可點擊這裏立即加入會員,將三份媒體的全部好內容收入囊中。若您已是端會員,請點擊這裏領取《當今大馬》會籍,閱讀更多精彩報導。

根據報導,中國在過去十多年是全球主要的垃圾進口國,接收超過全球各國半數的「洋垃圾」,當中主要來源國包括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洋垃圾」指的是進口的廢舊物資,也可指非法入境的固體廢物。中國在接收洋垃圾如廢棄的塑料、紙張、紡織品和電子產品後,從中進行資源再利用。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