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李柏昇:文白之爭中受冷落的進步──課綱審議民主化

為何這次會有提出調降文言文比例的政策?難道這又是綠色恐怖、去中國化嗎?這個答案應該是文言文陣營膝跳反射式的答案。

近日,文言文白話文之爭(文白之爭)在台灣燒得風風火火。不論是作家、高中老師或是旅美院士都對這個問題發表了很多意見。大體來說,支持文言文的陣營基本上將文言文以及經典視為中華文化的載體,並指摘調降派的反中意識形態戕害了教育。相對的,調降文言文陣營除了有強調本土化的方向外,另一方面也強調現在的國語教學連基本的語用(讀懂判決、公文書或是寫好一篇論說文)都達不到,文化經典教學只淪為背誦。

我並不打算直接為文言文或白話文辯護,我想指出一個重要但在這次文白之爭中很少人在乎的問題──為何這次會有提出調降文言文比例的政策?難道這又是綠色恐怖、去中國化嗎?這個答案應該是文言文陣營膝跳反射式的答案。但如果我們願意多花一點時間看下毫無文學性的法律規章的話,我們或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反課綱微調的遺產

2015年,台灣有一場以高中生為主體的反課綱微調運動,而大家或許最記得的是,最後北區高校反課綱聯盟(北高盟)的發言人林冠華以自殺的方式掀起了一陣波瀾。到了2016年,新上任的民進黨政府把2015年通過的104課綱撤回,這似乎是一個再也正常不過的社運故事了:支持社運理念的政黨執政後改變之前政府不受歡迎的政策(註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