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管中祥:反年改團體鬧場抗議,「丟臉」與「團結」之外的警惕

有趣的是,即使民眾幾乎炮口一致地厭棄反年改團體的抗議行動,卻仍存在諸多的差異。

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在台北舉行,台灣民眾雖然不是萬眾一心迎接慶典,但這難得舉辦的大型運動賽事,仍讓許多人期待,至少開幕典禮一票難求,吸引不少觀眾目光。

不料,「反年改團體」的鬧場抗議,讓開幕變了調,選手無法進場,令人錯愕,網友大罵國恥,甚至主張閉幕時應出動軍隊維持秩序。

站在觀禮台上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更是臉色鐵青,致詞的語調透露出憤怒與不悅。隔天,他召開記者會發表四點聲明,痛罵這些陳抗團體搞破壞,是「王八蛋」,並表示從現在開始,面對違法脫序的陳抗行為,台北市會嚴格執法,採取強硬態度,絕不寬貸。

總統府發言人林鶴明也表示,相關團體蓄意滋擾國際活動,威脅國人、選手安全,除已嚴重違法,更傷害台灣國家形象,要求相關單位調查,嚴懲暴徒。而總統蔡英文也在臉書上說,「如果以為這樣就可以破壞這場賽事,那就太小看台灣了」,並要大家「團結,團結,再團結!」

反年改團體把自己推到窘境

在國際大型賽事場外破壞國家「團結」的行動並不罕見,1988年漢城奧運、2008年北京奧運、2014年巴西世足賽與以及兩年後的里約奧運都有騷動,甚至在2009台北聽障奧運會揭幕時,也有獨派團體闖進小巨蛋會場,大喊「馬英九下台」!

這些破壞團結的行動引起了全球關注,有些卻因此解決了該國陳腐已久的問題,甚至改變了制度。不過,反年改團體的勇武行動卻沒有得到太多同情,反而讓許多人傻眼與憤怒,不僅被認為破壞了台灣的國際形象、難得的盛典,也讓暫時得以拋開藍綠、統獨,好不容易凝聚起來一致對外的國族情感,轉向指責這些為己私利,破壞社會團結的貪婪罪人。

有趣的是,即使民眾幾乎炮口一致地厭棄反年改團體的抗議行動,卻仍存在諸多的差異。有些人壓根兒就覺得這些人貪得無厭,是既得利益者,得了便宜還賣乖;也有人認為可以表達訴求,但時間、地點、方法都不對;還有人原本支持反年改的主張,卻在行動之後決定與他們保持距離;有人則本來保持中立,但衝撞行動發生後反而反感;有些人覺得這些人根本不是在抗議,而是恐怖分子;也有人指出,這群「泛藍」群眾背後一定有中國操縱。

民主社會本來就有不同意見,即使是同樣反對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理由與評價,民主,就是歧異而紛雜。

回到社會運動的角度來看,反年改團體在世大運開幕上將行動升級,並不讓人意外。誰都知道,社會運動會採取激進的衝撞策略,是要提高社會聲量,換取更多談判籌碼,並且試圖說服民眾或與社會溝通。不過,這次的行動卻得到相反效果,不但至今無人願意出面承擔責任,除了看到發洩與鬧場,社會大眾仍無法清楚知道他們的訴求與主張。這群被認為從未考量世代正義的既得利益者,反而將自己推到邊緣的窘境,也一再失去公共討論的機會,更別說要說服社會了。

社運的目的與根本

「出來混的,終是要還」,搞社會運動當然也不例外,採取什麼樣的對抗行動,就必須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與道德後果,不論目的有多高尚,手段有多粗暴,都可以自行論述、自己考量,但也要自行承擔,被抓、被關、被唾棄、被讚揚、成英雄,甚至取得政治取權力都是可能的結果,但如何能說服社會,才是社會運動最重要的目的與根本。

其實,「反年改」的行動再怎麼惹人厭,其訴求背後所隱藏的問題亦不該被全然忽略。民進黨政府將公教人員的薪資、退休金與社會年金制度混雜處理是否合宜?是否就是公平正義?是要達到「均富」?還是陷入「均貧」?是否有向財團徵稅的配套?還只是拿少數人開刀?或者,政府的年改政策是否違反信賴保護原則?讓青年對政府失去信任,擔心公務工作沒有保障?當然,「反年改」團體也可以採取更積極的策略,走入社會,連結不同弱勢群體,提出自己的年金版本,提高人民整體的年金保障。

然而,這些都不是傳統「軍公教」慣有的思維與擅長的策略,他們反而像個被拿走糖果的孩子,一味的哭鬧,四處破壞,自然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同與支持,讓自己更惹人厭,還鞏固了民進黨年金改革政策的正當性。

社會需要攪動,但未必是那種為反而反,為己利益的翻攪,而是透過不斷的爭議、辨證、反思,讓社會反省既有的權力機制,發現社會被忽略的意見與問題,而「社會運動」就是重要的攪動器。

事實上,國家能不能進步的關鍵之一,在於社會運動是否發達,以及大眾如何回應社會中的異議聲音與行動。不論社會運動提出來的主張是不是合宜或者成熟,或者正確,至少都可能揭露了和諧社會潛藏的問題,以及社會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不容否認,社會運動類型千百種,有保守、有基進;有奸巧、有愚蠢;有正義,也有邪氣。每個人參加社運的理由也大不相同,可憐的、盲從的、想紅的、正義的、熱血的、想換取利益的、想謀取權力的、想獲得平反、想維護公義,各樣的人都有。但,如果我們只考慮立場是否相同、手段是否合宜去評價社會運動,而不進一步理解、論辯其訴求及成因,恐怕會容易忽略了社會運動對社會的重要價值,以及其帶來的改變。畢竟,社會行動有其歷史及制度因素,並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在憤怒、究責「反年改」的行動之外,我們也該趁着這個機會思考「亂象」背後的制度問題。

警惕團結之名底下的威權心態

不過,除了不能忽略任何行動的社會意義,更值得關注的是,反年改鬧場後的官方反應,並要留意政府是否藉由團結、和諧之名,限縮抗議行動的空間,甚至威權再臨。

台灣好不容易舉辦了這麼大型的國際賽事,吸引國際目光,準備揚眉吐氣之際,卻遭到無情破壞,不但民眾生氣,政府震怒也很正常。但政府該作的就是做好維安,依法、依度,保護選手及民眾的安全,以及保障人民抗議的權力,但若高舉團結而排除異己,甚至強調會態度強硬,嚴格執法,反而讓人不安。

行政機關本來就該依法行政,該擋就擋、該抓就抓,只要不違反法律及比例原則,根本毋須強調,多說,反而顯露了執政者焦躁,甚至是保守的威權心態。

但,就算是政府無此心意,我們仍必須警覺,國際賽事是國族情緒高漲的時刻,也往往是政治人物以團結之名,凝聚國人情感,甚至排除異己的時候。不只如此,「團結」也是保守政體慣用的口號,例如,過去的國民黨便經常以團結、和諧凝聚社會共識,右派的新黨也以「新秩序」召喚群眾,更別說中國或香港政府經常高舉的團結與和諧大旗。這種隱藏在華人內心世界的反動價值,總是關鍵時刻隱隱作用,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其對民主政治及多元聲音的可能傷害。

柯文哲曾經試圖在陳抗現場設置「採訪區」限制記者行動,而民進黨對集會遊行法的修法也比在野時保守許多,執政之後,「進步」力量一再顯現保守趨向,徜若因為此次衝擊爭議讓保守勢力趁勢抬頭,對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將會十分不利。

社會上本來就不會有一致的聲音,而這也是民主社會的可貴之處。暴力或許不對,但不能忽略它是一種對抗權勢或發表意見的手段,追求團結、和諧或許是社會進步的必要凝聚,但也不能輕視社會的異議,或者「愚蠢」的聲音,就如同港劇《天與地》裏佘詩曼所說的,「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說同一番話,和諧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句不同的話之餘,而又相互尊重。」

政府面對異己、面對暴力,甚至面對荒謬,除了高喊團結,限制騷亂,應該還有更多可能。

(管中祥,台灣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讀者評論 5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意見,就算互相尊重,也絕不會和諧。

  2. //不容否認,社會運動類型千百種,有保守、有基進;有奸巧、有愚蠢;有正義,也有邪氣。每個人參加社運的理由也大不相同,可憐的、盲從的、想紅的、正義的、熱血的、想換取利益的、想謀取權力的、想獲得平反、想維護公義,各樣的人都有。但,如果我們只考慮立場是否相同、手段是否合宜去評價社會運動,而不進一步理解、論辯其訴求及成因,恐怕會容易忽略了社會運動對社會的重要價值,以及其帶來的改變。畢竟,社會行動有其歷史及制度因素,並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在憤怒、究責「反年改」的行動之外,我們也該趁着這個機會思考「亂象」背後的制度問題。//
    寫得好!

  3. 同意:“和谐不是一百个人说同一番话,和谐是一百个人,有一百句不同的话之余,而又相互尊重。”

  4. 雖然作者提了很多確實應該注意與思考的問題,但對於最核心的問題-反年改抗爭的訴求缺乏「合理性」-卻有避重就輕的嫌疑。尤其文中挾帶丟出的問題:「年改是否違反政府信賴保護原則」,關於這點,相關的法律見解應該已經足以解釋,信賴保護原則不是這麼用的。

  5. 社會運動對於民主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它輔助了自由媒體的光說不練,讓執政者切切實實聽到了來自底層的聲音,但是社會運動需要有目標,這個目標必須是“合理的,可數的,朗朗上口的,能達到的“這樣才能得到其餘民眾的支持,推動社會運動的人也要敢於站出來,不要遮遮掩掩帶個口罩,自己都覺得害怕就會讓其他人以為這些運動是否正當,最後,目標一定不要太高,蠶食永遠比鯨吞來的有效,不過,人性都喜歡鯨吞,這樣才能出風頭。看看這次反年改,沒有一個是做到的,不被唾棄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