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朱福強:患癌的檔案管理政策,集體失憶的香港

香港的檔案事業似乎真的是出於歷史的偶然,任何的改革 也是「無心插柳」的,沒有長遠的目標,先天就有缺陷。
朱福強:政府檔案是政府日常公務活動過程中產生的紀錄,它是施政及管治的最重要憑證,是問責的基礎。

不久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談「公共檔案」,開始時說了兩宗檔案和人命有關的悲慘事件,其中一宗是南丫島撞船慘劇:

「2012年10月1日,一艘載逾百人的香港電燈載客船南丫四號被港九小輪海泰號撞擊後迅速翻沉,事故共造成39人死亡、92人受傷。其後調查委員會代表律師石永泰在結案陳辭時指出,多名海事處人員在不同時間檢查南丫四號,有人員曾經發現該艘船缺少了一道水密門,但是並無提出……如果不是缺少了一道水密門,南丫四號就不會如此快速沉沒,傷亡數字,肯定大大減少。

其後發表的死因庭報告揭露了事件的真相,報告指出,海事處在履行公務時,鮮有立檔、存檔。海事處人員似乎不大願意以書面溝通或備存公務紀錄,很多時大家都是口耳相傳,後果當然是容易發生誤傳、誤解和誤會,沒有完整及可靠的公事紀錄,因此無法追溯政策和做法的商議和決定過程,亦無法得知與一些重要事項有關的例外情况和酌情考慮因素,情况極混亂恐怖 。」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編輯推薦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