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張宇韶:中甘建交擺下的棋局

北京的作為存在理性的動機,然而輿論關注的是,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之際,北京藉此釋放什麼訊息?
2016年3月17日,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與甘比亞外長Neneh Macdouall舉行簽署儀式宣布恢復外交關係。

甘比亞這個非洲小國,自2013年與台灣斷交後,日前再度與中國大陸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上次是在1974-1995年間)。自冷戰以來,甘比亞經常遊走在兩岸的外交賽局中,在反覆的建交與斷交的歷程中,獲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兩岸政府不斷轉換輸家與贏家的角色,這投射了國際關係的利益現實與無奈。畢竟外交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根本的國家利益。北京的作為存在理性的動機,然而輿論關注的是,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之際,北京藉此釋放什麼訊息?即將執政的民進黨政府的解讀為何?

「邊緣策略」解讀北京之誤

進入分析前,有必要釐清某些觀念。部分台灣的媒體評論者,將北京歸類為危機處理模式中的「邊緣策略作為」(Brinkmanship);對這種解讀,本人提出不同見解。

一般而言,會執行邊緣策略的國家(例如北韓),都存在明顯的生存危機──有的遭遇內部權力鬥爭與經濟發展失據,有的碰上國際強權的施壓,使其瀕臨失敗的國家解體狀態。這類政權為了轉移內外矛盾,才會採取逐步輸出危機的方式,累積與對手議價談判的籌碼,並藉此挽救政權垮台的後果。

但若用這個思維解讀中國,似有疑義。即便台灣政黨再次輪替,對於未來兩岸關係埋下某些風險變數,但將中國大陸與北韓採取的外交政策類比,仍存在若干不合理之處。因為北京毋須與華府對抗到底;中國大陸目前的政經秩序,亦未有瓦解的可能。從而,兩岸關係也無採取斷然解決方案之必要。

更重要的是,邊緣策略其實是小國對抗大國所採取的「理性的不理性作為」──試圖用冒險的行為,獲得策略上最大的收益。畢竟剃刀邊緣與華麗冒險,雖然可能獲取政治談判籌碼,但也可能全盤皆輸。1982年福克蘭群島戰爭中的阿根廷賈蒂瑞政權的作為,以及希特勒在1930年代中期以來一連串外交冒險,皆為鮮明個案。北京當局目前擁有較多資源優勢,在其大國外交的宣示下,實無採取此一政策選擇之必要。

排除了北京採取邊緣策略的可能,我們應該將兩岸的互動,置於賽局理論與談判策略的假定中。

兩岸賽局中,並無孤注一擲的條件

賽局理論有幾個重要的基本假設。首先,其假定國家是理性行為者,其外交政策必然是「先計算後行動」下的產物,在經歷1996年導彈危機與上次政黨輪替的教訓,北京應從政治後果中得到啟發:兩岸關係發展不是片面行動的結果,理性計算對手的反應也是重要變數。

再者,雙方必須認識到,各別堅持的「最佳方案」,或許正是損失最大的零和結果。為了讓整個賽局有意義地延續下去,「不能讓對手一無所有」是初期互動的重要認知,因為這樣才能在雙方欠缺足夠的信任基礎下,創造未來合作獲利的可能。追求「一次性」或「最終處理」模式,無法解決複雜的問題,如果可以採取「漸進」模式,尋求「雙方雖不滿意,但是都可接受的『次佳方案』」策略,才能在顧及雙方的立場與得失間解決爭議。這意味北京與台北不可能在當下,選擇戲劇化改變台海現狀的作為。

最後,民進黨與中國大陸欠缺政治互信,然而在維繫兩岸和平發展與管理兩岸危機上,確有存在某種默契;更何況兩岸經貿緊密的互賴關係,客觀上制約了雙方的積極意圖。雖然民進黨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之說,仍不為北京當局接受,但是雙方迄今尚未發展出孤注一擲的毀滅性思維,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綿密細緻的政治互動。

北京「戰略清晰」的立場

這可從北京刻意低調宣布與甘比亞建交的訊息(甘比亞早與台灣斷交),以及民進黨得知訊息後由發言人的三點聲明(不是蔡英文本人)得以解釋。我的理解釋是,北京與台北的反應,都是某種考慮後果的理性作為,因為雙方理解升高危機螺旋不會帶來收益,而且可能增添無謂溝通成本。

雙方的思維邏輯十分接近,那就是「留有餘地、不把話說死」、「在原則中,保持最大的彈性與迴旋空間」。而更重要的則是,「如何在欠缺信任下,建立基礎的學習與適應模式」。若用北京的思維思考,就是不希望在保留空間之際,又讓民進黨過度樂觀解讀,例如日前王毅的憲法說後,張志軍隨即強調「兩岸同屬一中」立場,就有這種味道,就是希望降低彼此的「試錯成本」。

我認為,中共近期對台政策的目標,在於表達其「戰略清晰」的立場,意即「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的內涵。其希望蔡英文就職演說的內容中,至少可以提出,涉及兩岸政治定位是趨近「兩岸同屬一中」的語言符號或政治邏輯。

對於北京而言,九二共識不能簡化為國共之間的政治默契而已;其政治價值與意義,高於台灣政局轉變,已經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核心條件。九二共識是維繫兩岸最低政治信任的基礎,亦是詮釋現階段兩岸分治的典則。北京希望民進黨可以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正面且清晰回應北京期待;其務實靈活的作為在於「可不用九二共識之名稱」,但原則性在於「必須面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或是「兩岸關係是國家的內部關係而非國際關係」。

中甘建交擺下的棋局

與甘比亞建交,並未全盤否定過去馬政府的「外交休兵」,因為已是在選擇傷害最低的方式向進行。其主要的對話對象仍是即將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實際作為是由雙方簽署建交公報,釋放清楚的訊息:「一中原則實為北京的原則與底線」。

這個思想軸線,可從去年習近平包括「地動山搖」等一系列談話看出端倪,其可視為北京在台灣大選前採取的預防性外交(或壓制性外交)措施。然而在台灣政局大勢底定之後,北京必須面民進黨執政的客觀事實,對台政策必須轉換成為實際的政治行動,其中自然包括了各項談判策略的開展。換言之,甘比亞建交只是手段而非結果,這是「具有北京特色」的政治對話。

我們相信這只是個開始,並不會結束。北京口中的地動山搖究竟是個形容詞、動詞或是名詞?兩岸關係未來是否終止協商、降低交流規模?這都取決於民進黨的政治智慧與政治回應;這也說明了,棋盤賽局已經擺好了,就看民進黨是否進場或怎麼下。對於民進黨而言,既然已理解近期「具有北京特色政治對話」的意涵,「亦步亦趨」與「後發制人」似乎才是最佳策略。因為在這場賽局中,除了對局者外,尚必須考慮觀局者與隊友們的微妙角色;更何況,民進黨還是資源相對較少的一方。

(張宇韶,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