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若蔡英文當選兩岸關係會地動山搖嗎?

如果蔡英文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美中台的三角關係會如何被牽引?兩岸關係是否會雪崩?

特約撰稿人 李蔚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5-08-03

蔡英文。

想像一個場景:明年1月16日傍晚六點半。正是各開票所監票員回報票數的高峰,電腦上的加總數字幾秒鐘就變一次。更重要的是,從第一筆統計結果進來開始,蔡英文穩定領先的態勢一直沒有變。

七點出頭,跨過了六百五十萬,領先對手超過一百萬票。幕僚靠近她身邊輕聲問道:「要不要上台宣布?」蔡英文點點頭:「可以了。」

她的身影才出現,台下的歡呼聲驀地淹過了擴音器裏司儀的聲音。她的勝選感言語氣平和,現場的氣氛卻沸騰到極致。氣壓發射的禮花砲打出了二十一響,紅橙黃藍紫的小碎紙片被風吹到幾十公尺外的大馬路上,經過的車子,有的駕駛猛按喇叭;有的打開了天窗,招引著紛紛的彩紙片落進車裏......

八點正,國民黨中央召開記者會,承認競選失敗;總統府跟著發表了簡短聲明:祝賀當選人蔡英文,政權交接事宜將儘快展開。

三月初,正當兩個政權交接小組密集開會,清點公文和財產清冊時,外交部回報:今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A)大會的邀請函,沒有發給台灣......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習近平

「這是我設計的其中一個想定,要學生們推演,考驗他們會怎麼處理。」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曾經在陳水扁的第一任期擔任陸委會副主委,學理和經驗都告訴他如果蔡英文當選,兩岸關係很可能將進入一段動盪時期。

兼任「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的黃介正就此設計了多個情境,做為兵棋推演的想定(scenario)狀況。他從多年前開始推動這項訓練,他的學生、政府官員和許多智庫研究員都接受過這樣的訓練。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三月四號在政協的聯組會上對兩岸關係發表了直白的講話。他說:「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此話一出,預告了2016年的總統大選,一旦台灣人選出了中共當局「不樂見」的候選人,中共不會視而不見,必定要有所反應。

台灣從2009年,也就是馬英九執政的第二年,開始以「中華台灣」名義用「觀察員」的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這項成果一直是馬英九外交和兩岸政績的看板。再加上從2003年的SRAS大流行以來,歷經伊波拉(埃博拉)、各型流感到如今仍然肆虐中東和韓國的MERS,能不能和國際同步取得防疫信息,仍然讓台灣民眾高度關切。因此,以阻斷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為手段,的確會是讓台灣從政府到民眾都「有感」的打擊手段。

國際社會原本就是兩岸政府激烈鬥爭的場域,儘管馬英九執政以來,中國在WHA等少數幾個領域對台灣稍事放鬆,但在例如「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這一類公眾能見度較低的專業組織裏,中國政府排擠、打擊台灣依然毫不留情。

在外交這個場域,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快速增強,它面對台灣的優勢已經轉變為「絕對優勢」。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日前就提出了「如果蔡英文當選後仍不調整兩岸政策的提法」,台灣可能將遭到「雪崩式斷交」。意即台灣現有的22個正式的邦交國,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會與中華民國台灣斷交,轉投中國。

除了最極端的情境外,在黃介正設計的想定裏,還包括邦交國雖然不斷交,但國家元首到北京進行規格等同「國是訪問」的行程,這樣的做法形同對台灣政府的「另類凌遲」。

但中國在國際場域打擊台灣,也並不是毫無約制的。拿掉台灣一、兩個邦交國,或許能夠給予台灣政府外交部門相當的打擊。但如果把「雪崩式外交」操作到極端,也就是台灣的邦交國的數字少到沒有意義,甚或全部失去,這無疑將最大程度激化台灣內部「住民自決,獨立建國」的呼聲。這樣的呼聲一旦起來,對中共當局也未必有利。

除了外交,兩岸關係更將直接受到政黨輪替的影響。2000年台灣經歷第一次政黨輪替,中國方面對陳水扁政府祭出了「聽其言、觀其行」的方針,海基、海協會高層會晤、會談全面中斷。高層見面都不可能,遑論商簽協議, 只有例行性的文書驗證沒有中斷。

兩會以往的聯繫都通過文書傳真,而陳水扁執政的八年,海基會的人員形容「傳真機就像壞了一樣」,唯一動起來的一次,是2005年辜振甫先生逝世,中國方面傳來海協會長汪道涵的弔唁信。

如果2016民進黨再執政,黃介正認為,海基、海協會高層首長的會面肯定要「降級」,各自率團訪問對岸或許仍然能夠繼續,也可能會公開會面,但商簽協議肯定要中止相當一段時間。

至於台灣陸委會主委、中國國台辦主任的會晤,國台辦發言人在六月初的記者會上就已經劃下「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紅線,因而幾乎可以宣告即將就此中斷,毫無懸念。

外交可能「雪崩」,但沒有一位受訪者認為一旦台灣政黨輪替,兩岸關係也會「雪崩」。官方和準官方的往來會中斷,但諸如全面斷航、陸客來台觀光全面叫停等情境都令人難以想像。

回顧兩岸過去20年的互動關係:1995、96年的飛彈危機;2002年陳水扁喊出「兩岸兩國,一邊一國」;2006年起陳水扁以冒進路線衝撞中國。這三起事件都曾經在當時令兩岸關係跌落谷底,兩岸關係的「中斷」令台灣人記憶猶新,但卻少有人分析這個問題:當中斷之後,兩岸關係是何時、如何恢復的?

事實上,除了陳水扁第二任期末的冒進路線是以馬英九勝選結束以外。1996年飛彈危機,是以98年辜振甫訪問中國重新恢復關係;2002年8月3日陳水扁喊出「兩岸兩國,一邊一國」,2004年兩岸開始了「春節包機」,開啟了日後的兩岸三通。

在民進黨內,以博學、深思著稱的林濁水是數一數二的理論家。民進黨執政期間,他沒有進入行政部門而是堅守立法院,但藉著黨內的資歷和人脈,他得以近距離觀察陳水扁政府的運作。接受記者訪問時,他吐露了當年「一邊一國」論提出後兩岸互動一段故事。

「我的記憶力原本非常壞,但那件事讓我衝擊太大,所以我至今記得很清楚」。林濁水回憶,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後,府、院、黨乃至國安系統都十分緊張,因為陳水扁政府正在力推兩岸三通,因此決策階層裏的絕大部分成員認定短期內談三通肯定無望。例如事發之後的下一次民進黨中常會,中國事務部主任陳忠信報告時就持這樣的看法。

「我當時就舉手唱反調」,林濁水說,他認為陳水扁喊出了「一邊一國」,北京「不翻臉一下也不可能」,但北京反而會加強而不是擱置三通。只要等一段時間,機會就會出現。

林濁水說,他當時所持的理由很簡單:北京當時在軍事和外交領域同時都對台灣施壓。軍事上1996年飛彈演習的結果是令台灣百姓異常反感,還引進了美國勢力;外交打擊的經典事例就是操作諾魯(瑙魯)斷交,結果逼出了陳水扁以「一邊一國」反擊。

林濁水相信,在軍事和外交都適得其反時,剩下的只有「以商圍政,以通促統」這條路線,「在這種情況下,必定是要強化的。」

果不其然,一個星期之後中國交通部台港澳司就來信息,要求談三通。等了一段時間,台灣方面沒有動靜,副總理錢其琛自己出來喊話,還主動把航線定性為「兩岸航線」,繞開了「國內」或「國際」航線的爭執,但陳水扁政府依然沒有接招。

「由此可以看出,那時整個陳水扁團隊是沒有判斷能力的。」陳水扁政府那時沒有順勢推進三通,著實讓林濁水扼腕不已,否則「無法處理兩岸關係」這頂帽子也不會如影隨形地一直戴在民進黨頭上。

在國民黨執政時期,不斷對台灣人民教育、宣傳「九二共識」是維繫兩岸關係的無可質疑的教條,只要口誦心維,兩岸就能相安無事。

但回顧上頭這一段歷史,或許可以建立對中共政權的新認識。中共操作兩岸關係時很可能不是一個「教條主義者」。相反地,中共無時無刻不在審時度勢,靈活地運用和戰兩手。台灣真正的挑戰在於準確地接到對手拋過來的球,不失時機地打蛇隨棍上。

軍事對峙更是兩岸關係的重要面向。過去20年令台灣人民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1995年底到96年3月的飛彈演習。這是自1958年「八二三砲戰」(砲擊金門)結束後,兩岸最接近武裝衝突的一次。

「95、86年時飛彈是他們唯一的強項,現在不一樣了。」一位曾經主管台灣防衛計畫編修的退役上將受訪時分析,如果習近平要武嚇台灣,現在可用的形式和工具比起95、96年要多得多。但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還是組織一場聯合演習,演練例如「 攻佔島嶼,同時遏阻外力介入」這種「非常針對性」的課目,然後把這些內容公布出來就可以達到武嚇的效果。

但武嚇更是後座力巨大的一項政策工具,因為它直接衝擊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部署。1996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派出兩艘航空母艦:獨立號部署在台灣東部外海,尼米茲號穿越台灣海峽,這是美國自我宣示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的一次經典展演。

把兩艘航艦派往東亞只是美國重新介入、參與台灣國防事務的開始。

經過了1996年的危機之後,美方才赫然發現美台兩軍因為久未交流,彼此之間從上到下都非常生疏。因而從1998年在加州蒙特瑞市開辦了「蒙特瑞會談」,這是一個供台、美雙方安全、國防部門高層對話的平台。從1998到2002的五年內就舉行了八次,之後一年舉行一次,直到今天。

在中、基層部隊,則是由當時剛從美軍太平洋司令一職退役的布萊爾“Dennis Blair”擔任「顧問團長」。他們走進台灣部隊,一一檢視三軍在本島及外島的國防設施、裝備和計畫。這是繼1979年台美斷交,「共同防禦條約」終止後,國軍內部再一次出現「美軍顧問團」。

這一波從1996年重新恢復、加溫的美台軍事合作,在2015年上半年突然密集浮出檯面,包括:

美軍邀請台灣海軍陸戰隊將領參加「太平洋兩棲部隊領導人研討會」
參眾議院各自提出附帶協助台灣條文的「國防授權法」
美軍太平洋總部邀請台灣參謀總長與海軍司令出席司令官交接典禮
美陸軍第25戰鬥航空旅和台灣陸軍航空601旅締結姐妹單位
台灣陸軍首度派出一個機步排赴美受訓
......

值得玩味的是,上述內容有些是美方主動要求實施,有些是美方主動發布消息。可以看出在美國「重返亞洲」的大戰略裏,台灣被期待扮演的角色。而美、中兩個大國彼此的進退、角力、對抗及合作,事實上是約制兩岸關係的一項根本性因素。

蔡英文六月的美國訪問行程一路得意風光,一般也相信蔡英文和她的決策班子應該就當選後可能「地動山搖」的情況和美國交換了意見。但不管是蔡團隊行程中的多次記者會中,或者回台灣之後接受訪問,對這部分始終三緘其口。

美國有了多少準備?給出多少承諾?始終是最高機密。這樣的經驗對那位退役上將而言並不陌生,因為他經手過的台、美軍事合作就是如此:「我們的計畫大半都得攤開來給他們看,推兵棋他們也在旁邊」,但美國對台海軍事計畫,一點都不會讓台灣軍隊知道。「事實上,他們(美軍)連到時來不來都不會告訴你。沒辦法,我們是小國,就只能這樣。」

1999年一月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發表了著名政策 “ Congage China”,它把“containment”(圍堵、壓制)和“ engagement”(交往)合成一個新字,用來總結後冷戰時期對應中國關係的政策方針。林濁水對這個字心有戚戚焉,因為這和民進黨在1998年「中國政策大辯論」的結論幾乎一模一樣。

看在林濁水的眼裏,這就是美、中、台三邊關係的根本結構。從1999年開始,美國的中國政策,就始終在“ congagement”的概念下,反覆地在“containment”和“engagement”之間擺盪。

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的「新三不」政策—— 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獨立、台灣不應加入必須以國家名義進入的國際組織——意在與中國進一步交往;但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後,小布希(小布什)總統激烈地擺盪到「圍堵中國」那一端。其他的中等或微幅調整的次數不知凡幾。

因此,如果把美國的 congagement 做為對抗中國的戰略,台灣就像一隻被放進這個大紙箱裏的小貓咪。紙箱激烈地震盪,小貓也跟著被甩來甩去,有時成為美國對抗中國的側翼,有時也會是美、中和解時的犧牲品。這隻小貓,或許可以憑藉著靈敏的感覺和動作,時刻保持平衡,不被甩得頭昏眼花,但到目前為止,它是無力爬出這隻紙箱的。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