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台灣的總統與立委選舉就要進行投票了。今年選舉,不大談「輪替」,因為今年的總統大選將會進行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早無懸念,而國民黨將成為國會少數也在很早以前就是各項預測的共同結論。今年選舉,流行談「翻轉」,不僅代表年輕世代的新興第三勢力談翻轉政治,連國、民兩大黨都在推薦新人、推銷政見時也跟着講翻轉。到底「翻轉」為什麼會成為這次選舉的風潮?台灣政治是要「翻轉」什麼?
在選前最後一個週末,第三勢力新政黨「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的造勢大會上,藝文界大師蔣勳首次為政治站台助選,感性地表示,綠黨、社民黨長久以來,在這個土地上對最基本人的生存關懷和爭取,「是我一直夢想的」,那就是希望下一代可以呼吸到沒有被污染的空氣,吃的食物沒有致癌的恐慌,不會買不起房子,可以勇敢做自己不被歧視,選擇自己生活的方式和所愛的人,而綠黨、社民黨長期以來一直在做,「讓我從政治的冷感中走出來」、「我把我的第一次獻給他們。」
同樣地,這週末在另外一個新政黨「時代力量」的造勢大會上,我們也看到,電影導演吳念真為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柯一正導演站台助選,在推薦這位近年積極投入反核、關懷街友等議題的好友時,吳念真承諾若柯一正當選,他要當柯的國會辦公室主任,也有一段感性的發言:「2016對我來講是一個重要的年份,它真的是台灣的元年,好像是一個新的世代,即將要取代這些老的面孔、那些保守的腳步來改變台灣。所以對我來說,其實當你看到時代力量這些候選人的時候,你會覺得看到開心,因為彷彿看到自己的小孩,已經逐漸站起來跟他們說,爸爸你旁邊休息去吧,我們來。」
此外,因為兩岸簽訂服貿協定而辭去馬英九總統的國策顧問,在華人出版界有很大影響力的郝明義,這次選舉也花了半年的時間,對「時代力量」與「綠社盟」的每一位立委候選人進行採訪,選前三週每天陸續在網路上發表「年輕的力量進國會」,用他的文筆與社會聲望為這些沒有資源的年輕候選人進行深度側寫助選。
以上這幾位台灣藝文界重量級前輩的作為與發言,皆顯示了「翻轉」在這次選舉,不僅代表的是世代交替,它更是一種新的價值追尋。
而這樣新的價值追尋,我們也可以在各政黨的政見、候選人的辯論與媒體的報導觀察到,台灣社會普遍感到在政治、經濟、社會、兩岸與國際關係上,台灣似乎陷入了一個停滯的困境,這不是再一次政黨輪替就可以改變,更要在選後新的政治局面中進行價值翻轉。
經濟停滯是一切的源頭
首先,台灣經濟自21世紀以來成長速度放緩,製造業利潤越來越低,服務業生產力無法提升,受薪階層的實質工資不升反降。原本馬英九政府上台,主張台灣經濟要與中國市場更進一步整合才能突破困境,但其執政八年證明,經濟整合並沒有為台灣經濟帶來新的動力,台灣越是與中國經濟整合,在世界經濟中被孤立的困境越沒有改變。
從1990年到2012年,台灣產業大量將生產線移到中國,台灣企業對中國製造業出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對外貿易佔世界的比例從2% 快速擴張到10.25%。比較起來,這段期間,南韓的外貿佔世界比例也從1.74%成長到 2.94%,但原本小贏南韓的台灣卻從 1.77%縮小到 1.57%,在世界貿易體系迅速邊緣化。
這次選舉,是否要與中國經濟更進一步整合已不是選項,當連頭號台商郭台銘都說「台灣太依賴中國」時,如何讓台灣對外貿易關係更多元分散已經是不同政黨與產業的共識。尤其自去年夏天以來,中國股市與匯市崩跌,讓全世界對中國經濟與中國政府治理經濟的能力產生信心危機,台灣經濟與股市也因依存度過高而受傷慘重,國民黨在這次選舉根本不敢再打「中國經濟牌」了。
成長模式必須改變
過去二十年,中國廉價的生產要素為面對產業升級瓶頸的台商提供了一個方便出路,台商不願在台灣投入產業研發,從靠生產效率賺錢轉型為靠創新賺錢,選擇一條較不花力氣的道路,把生產線移到中國並擴大規模,繼續以提高生產效率的模式在中國進行代工生產。
台灣整體研發投入偏低,缺乏新的產業發展動力,國內資本形成不斷下降,經歷的幾屆政府都沒有正視這個問題,放任台灣的就業環境惡化,台灣年輕一代的受薪階級在有限工作間激烈競爭,工作條件越來越差,工資越來越低,成為買不起房子,生不起孩子的「窮忙族」。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確實有認識到台灣要擺脫經濟停滯,必須改變原本代工出口的成長模式,提出經濟政策要以「創新」為核心,並明確指出「未來產業」、「生活產業」與「綠色產業」為三大產業發展方向。但思維仍從企業的角度出發,不是從就業的角度出發,仍不脫過去政商結盟開發的模式。
思考方向應該是要在制度與資源分配層面如何變革,讓年輕一代的就業人口更有創新能力與創業機會,才能更根本地翻轉台灣的成長模式。
社會價值要向多元永續翻轉
然而,更深層的問題是台灣政治民主化二十多年,社會價值卻進步有限。社會主流價值仍然是融合了西方新自由主義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科層競爭思維,在與中國經濟快速整合的過程中,也深受目前大陸社會充斥的「落後就要挨打」、「有錢就是大爺」的極端功利主義思維影響,對社會上存在的族群與性別差異不尊重、對社會弱勢群體缺乏同理心、對環境土地資源不知珍惜。
在馬英九執政這八年,台灣的社會運動在數量與規模上都發展到了民主化之後的高峰,大量原本對政治冷感的各領域專業人士與年輕世代投入反核、反土地開發、反工業污染、反課綱、抗議無良關廠、抗議軍中人權、爭取婚姻平權、保護動物、保護樹木等運動,最後在2014年3月的「太陽花運動」一次匯集,就是在對這些價值反思尋求突破口。
過去幾年,在各個社會運動領域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個人,因為對某個價值堅持而直接或間接地投入一項行動,帶來個人生命的翻轉,也喚起更多的社會熱情,像本文一開始提到的柯一正導演就是一個例子,這些翻轉的故事在台灣社會不斷發生,最後匯集成一股可能帶領台灣突破停滯的力量。
這股力量在前年「九合一」地方選舉讓民進黨贏得空前的勝利,也把政治素人柯文哲送上台北市長的寶座,眼看再過幾天也很可能讓民進黨同時贏得總統職位並取得國會多數而全面執政。但弔軌的是,由於這兩次選舉都是行政首長與議會同時舉行,選舉結果可能都是造就了一個民意基礎很高的行政首長,繼續依照社會主流保守價值執政,政治、經濟、社會依舊停滯。
是否可能真的發生價值翻轉,就要看因這幾年社會運動而產生的第三勢力新政黨「綠社盟」與「時代力量」是否可以取得足夠的席次,在國會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帶動真正的翻轉。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