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兩岸三地年度觀察之五:空間政治的角力

學者畢恆達曾言:「空間就是社會文化與政治權力的角力場。」2015年,香港依然在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及社區生態的辯論中拉鋸;台灣開始從金權城市步向空間維權;中國多年來高速發展所埋下的危機,今年則逐漸爆發……

兩岸三地年度觀察之五:空間政治的角力
北京一個廣場大媽在霧霾天氣中跳舞。

香港:郊野公園作為一種空間政治

2015年初,有大學教授提議香港應發展郊野公園,緩解高房價壓力;11月,前特首董建華成立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推出首份報告,提出開發郊野公園,特首梁振英亦開腔指出郊野公園與發展用地兩者不可兼得,惹來不少反對聲音。這一年,香港政府顯示出對造地發展的急切關注。

2014年爭議不斷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2015年繼續發酵。4月,城規會不理超過九成反對意見,通過了兩份新界東北發展大綱圖;6月,行政會議核准了該兩份報告;9月,反新界東北發展衝擊立法會案件開審,12月法庭裁定示威者有罪

當知識界普遍關注城市發展與原有社區生態的關係,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時,建制力量則強調發展對香港整體經濟的貢獻,這些討論背後的政治意涵,其實是香港城市規劃的方向辯論。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