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戰爭
沒有母語的人:新聞審查下,「我們都是國家的宣傳機器」
中國媒體已掌握「煉金術」,將「危機」形容成「機遇」,將「災難」演化爲「盛事」,將「經濟下行」表述爲「增長潛力待釋放」。
王臻明:中國無人機侵擾金馬,台灣如何反制超低空威脅?
中國無人機侵擾的確令人感到無比厭煩,但台灣必需沉住氣,不必急著出牌反制。
拉什迪的文學和政治的拉什迪
在拉什迪快要退場卻又過早地預演的時代裏,一場似是遲到乃至無妄的創傷。
評論|
帝國的同謀?——烏克蘭戰爭陰影下被審視的俄羅斯文化
徹底反思帝國和「殖民」遺產,是俄羅斯從知識階層到普通民衆在未來必須直面的挑戰。
評論|
德國的能源危機與天然氣依賴——被普京親手引爆的「定時炸彈」
半個世紀以來,德國都在以「貿易合作維持和平」的名義購買蘇聯與俄羅斯的天然氣,卻最終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援助烏克蘭:一邊是缺藥、缺武器的前線,一邊是800億歐元承諾背後猶豫的同盟
在一個陷入戰爭的民主國家,烏克蘭如何監督和確保資源送往真正需要的前線,取得國際盟友的信任?又遭遇哪些困難和挑戰?
評論|
集中營是如何建成的:「殺人工廠」的演變與納粹政體失控的激進化過程
爲了對付一個「敵人」所發明出的集中營的殘忍實踐,又可以拿來對付下一個「更大」、「更壞」的「敵人」,恐怖逐漸成型。
數據故事:那些戰死烏克蘭的俄兵是誰?
年輕﹑貧窮﹑邊緣﹑低學歷--他們當兵是為了活下去,但最後卻死在異國他鄉。
【現場】為烏克蘭療傷——利沃夫,支撐起戰時心理支持的後方城市
從受訓新兵到負傷老兵,從年少女孩到七旬奶奶,儘管精神壓力或創傷巨大,但他們,都不允許自己展現脆弱。
俄烏戰火下的能源危機:要擺脫對俄依賴,歐洲還能非核化嗎?
為了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歐洲各國似乎掀起了一場核能復興運動;而被犧牲的,就是無核化的目標。
評論|
再見「雅爾塔」:新冷戰爲何比舊冷戰更危險?
國家間政治也許會因此變得更「民主化」,但也意味着世界在未來將更不安全了。
【現場】戰時三個月,我們進入烏克蘭,看到雖被戰爭改寫但頑強的生活
越過波烏邊境,我們終於看到了人流——一群排隊等待回家的烏克蘭人。
1
...
18
19
20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