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輿論現象
評論|
黃哲翰:數位利維坦君臨的前夕
看似「平等開放」、「促進直接民主」的數位網絡,有可能出乎意料地瓦解人們所欲捍衛的共識與價值,甚至使人不再自由。
評論|
演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我們任由各種科技公司的數據團隊收集、分析反應我們行為的資料,然後呢?
評論|
楊瀟:如何討論一種時代症候
面對信息世界的過度喧囂,今天的「黑鏡實驗」倒和1924年的「無聊休克療法」如出一轍。
評論|
夕岸:新媒體如何「妨礙」集體行動
對互聯網算法的感知,讓我們更無力參與政治──越是清醒,越是難以行動
評論|
網絡能承載理性討論嗎?「知乎」的中國實驗
知乎社區並未因為開放註冊和門檻降低,而從一個精英化的傳播平台淪陷為草根輿論場;知乎社區仍具有自我淨化能力。
評論|
張翠容:網絡掀起革命,卻撕裂社會!我見證埃及的殤
埃及革命推手戈寧:今天,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擁有網絡。但是網絡的某一部分,被人性中不那麽高尚的一面俘虜了。
評論|
邱慕天:在臉書擁抱「地球」的理由
社會學家包曼清楚地意識到了社交媒體中的陷阱:一個人可以「歸屬於」社群,不可能「創造」社群。
小端血淚史:你我如何被臉書算法改變?
如果它讓你更容易陷入單一認同,而不鼓勵傾聽多元聲音,如果它的演算法決定你看到的世界,也許你真的應該警惕了。
馬薇薇,聰明的大腦可以比美麗更火爆
曾經的中國人欣賞淵博的知識、犀利的觀點、率真的本性,卻鮮少欣賞具有思辨能力的犀利女人。
1
...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