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趙瀾標:130多年前,那場早熟的「中國崛起」之辯 在過去一百年間的歷史當事者眼中,中國事實上曾不止一次「完成」了「崛起」,中國也曾不止一次地認為,自己已經壯大到有足夠實力去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
評論|「驅逐胡鞍鋼」能走多遠?「中國實力第一論」與「紅色工程師」的反擊 圍繞驅逐胡鞍鋼的運動,應該是各方心裏都清楚其厲害的一次火力偵察。到底能走多遠,還在於路線之爭的調整。那需要等待北戴河會議的務虛討論結果,或者中美貿易戰的進一步發展。
評論|中國疫苗問題: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的次生危機 中國公眾用對疫苗造假的憤怒的方式,和美國要求中國加速結構改革、促進公平和自由貿易的結構主義者一起,形成了一條共同紐帶。本次中國造假疫苗醜聞,可以說是中美貿易戰所引發的次生危機。
「一號玩家」華為:在歐洲建構「高層關係」的中國企業 一批又一批的中國企業前仆後繼努力「走出去」。打響「中國製造」的名頭後,它們中最成功的那些需要面對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如何「走進去」。與用性價比高的產品佔領市場同樣重要的,是懂得當地遊戲規則,以西方熟悉的操作和語言,改寫自己可疑的中國身分,逐步構建有利於自身的政商環境。華為正是嘗試「走進去」的中國企業中的一號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