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
台灣地方選舉︰移台港人會如何抉擇?顏色優先還是民生優先?
「不要將香港選舉政治簡單化帶來台灣,因為台灣不是香港。」
-
2022台灣地方選舉
宋承恩:為台灣民團發起簽署「不投降承諾書」進行辯證
「不投降承諾書」的用意在於面對真實安全風險,喚起全民的抵抗意志,並採取行動填補台灣的安全破口。
-
2022台灣地方選舉
廣告圍城:台灣選戰風景
一幅廣告看板,即是一幅攝影作品;一則文字訊息,即是一項主張與立場。
-
2022台灣地方選舉
解讀台灣九合一選舉:哪些候選人有前科?不投降承諾書為何引發討論?
端傳媒整理此次九合一選舉的數據資料,訪問專家學者進一步解讀數據意義,幫你一文看懂這場關鍵選戰。
-
2022台灣地方選舉
眾所矚目的台灣首都市長選戰,為何如此平庸而沉悶?
選戰真正的焦點在於挑戰者是否能夠激起民眾「換人做做看」的念頭。
-
華燈初上,日式酒店小姐、媽媽的身後,有一位「隱形」的條通老少爺
在條通日式酒店,他從隱形的少年,一直做到了罕見的「爸爸桑」。
-
數說台灣
台灣人也處在「另類事實」的平行宇宙嗎?數字給我們樂觀理由
一個社會是否陷入「另類事實」的分裂狀態,彼此間是否處於平行宇宙,是個可以被實際檢驗的問題。
-
2022台灣地方選舉
台北市長電視辯論:蔣萬安顯「廣度」、陳時中呈「高度」、黃珊珊「接地氣」
在「秀過頭」的狀況下,選民可能會更喜歡你,但也有可能因此更討厭你。
-
解除戰地政務30週年
沒有地方、只有軍方——回首金門解除戰地政務實驗30週年
1994年,台灣本島連直轄市與省長都已民選之際,金馬地區人民才得到參政權,選出自己的縣長與民意代表。
-
林穎佑:大陸軍主義復活與台海幫確立?解讀二十大中央軍委會成員
聽「習」指揮,這絕對是雷打不動的硬道理。
-
圖片故事
影像:傘下共行,台灣同志遊行20週年
台北天氣陰溼多雨,參與民眾與團體依舊不減熱情、盛裝出席,除了Cosplay裝扮,也有遊行民眾自信展現身材。
-
從習近平到「習家軍」,各地華人如何看待中共新一屆領導層
「中國接下來的路將是一場大賭博。」
-
2022台灣地方選舉
不當公僕當工作:台灣青年選里長,基層政治翻轉了嗎?
如果民眾把村里長當成公共事務的一環,而不是私人服務,社會才能更好討論未來的共同生活。
-
2022台灣地方選舉
張峻豪:一場還是不見地方、缺乏議題與抗中保台的負面選舉
「負面投票」與「負面競選」交織成的「負面選舉」,是台灣選舉史一條清晰的歷史路徑,這次選舉會不會更深化這個路徑?
-
江旻諺:台灣半導體為何是兵家必爭之地?全球科技戰的台灣難題
台灣作為半導體技術領銜者,未來將協助建構供應鏈安全,抑或是技術外流的破口,並為中國賺得更多反應時間?
-
2022台灣地方選舉
沈有忠:台北市長選戰三強鼎立,地方選舉牽動2024大選佈局
台北市的選舉牽動兩年後的總統改選,藍綠白都有著輸不得的壓力。
-
王信賢:中共二十大人事「猜測」,及台灣需考量的三個劇本
二十大人事大概是最近30年最難預估與「猜測」的一次,主要是過去的規則與慣例由於習近平因素可能被打破或調整。
-
數說台灣
民主、進步、辣台派?數說誰是蔡英文支持者
支持蔡英文的選民,在民主價值上有更高比率認同「民主政治是最好的體制」,但未必更為支持言論自由和多元主義。
-
V太太:校園文化與師生關係,如何將少女打造成性暴力受害者?
父權社會的性別規範,在男性教師和女學生之間打造了一組獨特的互動模式。
-
黃哲翰:新媒介上的台灣民族夢——如何面對社群離散與身份政治的挑戰?
網路媒介傾向將原本的公共領域分裂成個人私密的身份政治,進而淘空公民民族主義的根基,使得對共同體的想像再次離散。
-
台灣身分證、居留證上的個資太多?他們想要隱私,更想擁有選擇權
「不是每個人都想父母名字、婚姻狀況被揭露,每個人對於幸福美滿的定義不同。」
-
2022台灣地方選舉
喬瑟芬:台北市長選戰陳時中遇社群亂流,凸顯民進黨哪些問題?
民進黨的台北市長選戰打到現在為止,除陳時中「人設」不斷被攻擊、減分,公眾也開始對頻繁的政治迷因操作感到審美疲乏。
-
數說台灣
中國認同在台灣還有市場嗎?都是「台獨教育」惹的禍?
中國認同在台灣,真的還有市場嗎?如果有,是誰還抱持中國認同?
-
單信瑜:台灣地震防災之進化——「營運持續」能力為何重要?
營運持續概念指的是,在事前評估災害發生的風險,設想好災害發生的情境,並且為了營運中斷和恢復做好「實質」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