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專訪經濟學家陳志武:中國經濟的復甦困境,與未來發展方向的結構性轉變
過去蘇聯的經濟結構,對於理解未來十到二十年中國的經濟結構會非常有幫助,這個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

跳下互聯網浪潮最後一班車,她撤回二線城市,我選擇留下
從萬眾創新到泡沫破碎,從審查壓力到裁員潮,我們的每一腳都踩進了流沙。

中國大陸漲價的餐飲:疫情後,你那裏喝杯咖啡要多少錢?|一分鐘數洞
麥當勞「窮鬼套餐」漲價15.8%,而2022年除第一季度外,中國大陸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徘徊於2%上下。

上海封城一周年,我們重訪那些靜默現場
「歷史」喜怒無常,從未顧及身處其中的小人物。

回憶蔣彥永醫生:勇敢揭露SARS真相,公開呼籲平反「六四」
具有如此聲望的人,能直言反駁中國最高領導人,是前所未聞的事。更何況他竟然將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都羅列於聲明書上。

上海,封城後的又一個春天,「我們已經是歷史的容器」
徐秋依然覺得它是中國最好、最適合生活的城市。但她也意識到,上海再好也只是「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

跨性別女性在中國:當「妳」只被允許成為「你」
「你還會自殺嗎?」「你還想做女孩子嗎?」在矯正中心過了大半個月,她學會了僞裝,機械地回答「不會」「不想」。

評「中央港澳辦」設立:一個(不)重要的機構升格?
香港問題是加強「黨的領導」和「頂層設計」可以解決的嗎?

鄧聿文:中國黨政機構改革,習近平難以擺脫的安全困境
外界想要知道,習究竟要通過所謂的黨政機構改革達到何種目的,難道他覺得自身的地位還不夠穩定,要強化安全?

「應該還能再苟幾年」:廣州版清退進行時下的康樂村
對於可能來臨的清退,他們認為不會太快發生,即便發生了也「不關心」「不在乎」,「我們都是『九頭鳥』,去到哪裏不是打工喲。」

反思「戴錦華熱」:中國特色限定版女權主義
「戴錦華」淪為自己曾激烈反對和批評的對象,這是一個屠龍少年終成龍的故事。

習近平的新經濟團隊:軍工系出現,黨控制金融,改革派即將離場
以金融監管改革為重點的黨政機構改革會帶來什麼變化?親近市場的「改革派」官員還能在體制中存續嗎?

中國國務院機構改革,有哪些重要調整,釋放出什麼信號?|一分鐘數洞
無論是金融監管、科學技術部還是組建數據局,都是以「安全」出發。

誰是最「清白」的中國人?——出身論捲土重來,宗法社會還會遠嗎
出身論逐漸紮根,勢必要在「中國人」裏再區分出「清白」的中國人和「被污染」的中國人,正如核酸檢測也有陽性和陰性。

過去一年,發生在中國大陸的「性別謀殺」
在中國大陸,親密關係謀殺常被「情感糾紛」「家庭糾紛」等詞掩蓋殺戮的殘酷性,將具有公共特徵的暴力行為私人化。

異性妻子與同性愛人,武漢老年同志的雙面人生
小賈不會把老人喜歡同性與對妻子沒有愛情聯繫起來,因為在她的周遭,「他們(異性戀男性)對妻子的態度和這些爺爺也沒啥區別。」

中國總理李強,會成為民營經濟的守護者嗎?
以習近平親信立足的李強,在面對意識形態壓力時,能否守護住民營企業,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檢驗。

「永遠跟黨走」:中國民營企業仍在等待「希望的田野」
有人期待新總理能為人心惶惶的市場打一劑強心針;有人則悲觀道:誰能確定現在是一切的結束而不是開始?

弦子:上野千鶴子時代的女權主義者,如何面對被「成功婚姻」挑戰的女權敘事?
上野千鶴子曾以為婚姻制度會在她的世代裏結束,可父權制對女性的吸引力卻順利延續了下去。

從排隊等放貸到排隊等還貸,中國房地產還能否轉危為安?
人們期待的經濟回暖或樓市「反轉」,仍未出現。

海外中國年輕人眼中,意外成為「搜索引擎」的小紅書
「用小紅書搜索的目的是,你想問一個跟你背景相似的中國人,美國超市裏什麼是最好用的。」

從「祖國母親」到「中國爸爸」:國家主義的形象,是如何在家庭隱喻中演變的?
「我們都說祖國媽媽,那祖國爸爸去哪了?」「有人說祖國爸爸去買禮物了,有人說祖國爸爸扛槍保衛祖國媽媽了!」

中國政權的新合法性危機:剛性監控維穩體系的「脆弱性」
人民怒吼的一句「下台」瞬間擊穿意識形態合法性,動搖了色厲內荏的維穩監控體制。

數洞:大陸管控短片平台上的非洲內容後,歧視少了嗎?
我們在盧克事件後的半年間對中非視頻領域進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