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
異鄉人:告別對「鄉」的執念,與現實交手
我自知不能像他一樣痛快地文科生轉碼,慢慢接近一種平靜的生活。在混亂之中我能聽見內心的低語:人吶,有沒有不依賴國境的自由?
-
從內地生到「香港人」,再從香港到北京,一位新聞學院畢業生的流離與紀錄
保留下對「正常」的判斷,留下那些對「好」的記憶,嘗試去回答「我們何以至此」,將注定成為「我」和「我們」一生的功課。
-
北京無新聞:長峰醫院大火後,媒體與社交平台失聲的8小時
「一個兩千萬人口的城市,居然等到晚上發通報才知道,這簡直就是『奇蹟』。徹底秀了一把管控能力。」
-
北京長峰醫院火災已致29人死亡,去世住院患者平均年齡71歲|Whatsnew
家屬大多表示不清楚親人是否在死亡名單;官方稱火災繫住院部內部改造施工作業導致,12人被刑拘。
-
專訪政治學家裴宜理(下):我對中國革命的興趣,在於它未實現的道路和可能性
如果回到歷史上的那些時刻,人們為了更美好的世界而做出巨大犧牲的時候,是否有一些方法,也許令人們最後可以看到不同的結果?
-
提前還貸,提前為舊夢買單
買房、借貸、申請提前還貸,就像是一場連鎖反應,每一環實際上都難由自己做主。
-
馬克龍訪華:一場「互打楔子」的中法歐美博弈
一位在國內改革議程中不甘放低身段的總統,在北京卻表現得身段異常柔軟。
-
專訪政治學家裴宜理(上):對研究中國的學者來說,現在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時期
我們面臨種種不利因素,比如中國普遍存在的對美國的反感,還有獲取材料的難度——曾經開放的檔案現在即便對中國人自己也不公開。
-
五問馬英九訪中:中國媒體如何報導?「中華民國」喊給誰聽?
中共雖未制止馬英九在中國的公開發言,因為全數被「消音」,在中國媒體上都未見任何與中華民國有關的報導。
-
15年豆瓣賬號永久封禁,被權力黑箱圍剿的「涉政言論」糾紛
法院在立案環節就把涉政敏感言論的起訴,即「炸號」糾紛擋在門外。
-
上海2號線,體溫正常
「這個城市永遠不缺乏新鮮血液,不缺乏一個快速運轉的螺絲。」
-
上海之聲:微抵抗,打破沉默的螺旋
我不希望這麼快就遺忘,像不存在一樣。我希望當我們修復了以後,帶著過來人的視角和心態去反思,這樣才不會辜負那段經歷。
-
專訪經濟學家陳志武:中國經濟的復甦困境,與未來發展方向的結構性轉變
過去蘇聯的經濟結構,對於理解未來十到二十年中國的經濟結構會非常有幫助,這個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
-
跳下互聯網浪潮最後一班車,她撤回二線城市,我選擇留下
從萬眾創新到泡沫破碎,從審查壓力到裁員潮,我們的每一腳都踩進了流沙。
-
中國大陸漲價的餐飲:疫情後,你那裏喝杯咖啡要多少錢?|一分鐘數洞
麥當勞「窮鬼套餐」漲價15.8%,而2022年除第一季度外,中國大陸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徘徊於2%上下。
-
圖片故事
上海封城一周年,我們重訪那些靜默現場
「歷史」喜怒無常,從未顧及身處其中的小人物。
-
回憶蔣彥永醫生:勇敢揭露SARS真相,公開呼籲平反「六四」
具有如此聲望的人,能直言反駁中國最高領導人,是前所未聞的事。更何況他竟然將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都羅列於聲明書上。
-
上海,封城後的又一個春天,「我們已經是歷史的容器」
徐秋依然覺得它是中國最好、最適合生活的城市。但她也意識到,上海再好也只是「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
-
跨兒現身
跨性別女性在中國:當「妳」只被允許成為「你」
「你還會自殺嗎?」「你還想做女孩子嗎?」在矯正中心過了大半個月,她學會了僞裝,機械地回答「不會」「不想」。
-
評「中央港澳辦」設立:一個(不)重要的機構升格?
香港問題是加強「黨的領導」和「頂層設計」可以解決的嗎?
-
鄧聿文:中國黨政機構改革,習近平難以擺脫的安全困境
外界想要知道,習究竟要通過所謂的黨政機構改革達到何種目的,難道他覺得自身的地位還不夠穩定,要強化安全?
-
「應該還能再苟幾年」:廣州版清退進行時下的康樂村
對於可能來臨的清退,他們認為不會太快發生,即便發生了也「不關心」「不在乎」,「我們都是『九頭鳥』,去到哪裏不是打工喲。」
-
反思「戴錦華熱」:中國特色限定版女權主義
「戴錦華」淪為自己曾激烈反對和批評的對象,這是一個屠龍少年終成龍的故事。
-
習近平的新經濟團隊:軍工系出現,黨控制金融,改革派即將離場
以金融監管改革為重點的黨政機構改革會帶來什麼變化?親近市場的「改革派」官員還能在體制中存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