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台港漂流
移民台北後,一種內疚讓他們不知如何開口
這一家四口從香港而來,學習如何開口說香港故事。「自己的來到,可能這邊的人會有不同解讀⋯⋯我也是這裏的一個課題。」
-
影像現場
快消失的我城記憶?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翻新前的最後一天
「不知將來我們看到的歷史,與現在的歷史是否一樣?」
-
拆局
專訪香港前高官張炳良:落重典,是無法解決人心問題的
「一個殘局能不能找出一條出路,你從一個實際角度來看,必然北京是有主導權。」
-
兩岸三地歷史課
遮蓋與偏見,中港台歷史課本的「近現代中國」有多不同?
大陸的少用政治漫畫,香港的最厚,台灣的標題字數最少。同一事件上,三地教材放大了什麼?迴避了什麼?
-
專制下的攬炒時代,「張超雄模式」還有空間?
「對我而言,現在很多人已經攬炒了,但他們沒有重生,而是繼續攬炒,而我們卻不做事。」
-
VPN、鬼機與噤聲:在網絡世界隱身的香港人
「在一個不能容納真相、不能容納多元資訊的社會裏面,你需要一些隱藏自己身份的角色。」
-
What's New
十一國慶 香港抗議活動再現 市民:我想突破沉鬱的氣氛
69名市民被捕,有網媒記者收到限聚令吿票。警方拉起眾多封鎖線,不斷擴大封鎖區,記者即使站在封鎖區外,仍不斷被要求走去更遠的地方,甚至記者也會被包在封鎖區內。
-
岑敖暉專訪:留在香港,做一個不被輾碎的倖存者
27歲,經歷兩場浩大運動,他形容自己是一個倖存者。他放棄了美籍,想好了留在香港,「不知可以做什麼,在香港不知做什麼,但起碼在這裏存在着先。」
-
無法靠近的看守所:香港家屬、大陸律師親述12港人案司法黑洞
「如果我這個(律師)證,是因為香港同胞的偷渡案丟的,也就值了。就那麼一回事,丟了就丟了。」維權律師說。
-
Explainer Video
大國的無聲戰爭:兩岸四地六本護照的命運流轉
哪本護照最好用?哪本的待遇最多變?哪本被制裁?中港台澳,又為何有六本護照?這部動畫短片,帶你一一看懂。
-
「吾不與祭,如不祭」——疫下盂蘭,如何慎終追遠?
盂蘭習俗從過去走到現代化的今天,規模日漸萎縮,今年更碰上疫症;有人選擇停辦,有人選擇線上直播,有人認為年輕化非萬能藥,繼續擁抱老傳統,拒絕實體變虛擬。
-
輿論觀察
點名追擊法官、「三權重在配合」,建制力量如何重塑香港法治觀?
據中方、港府及建制人士的定義,香港政制內的「司法獨立」只剩法官獨立審判權,而法官任命權應當在於行政長官。
-
反修例運動一年
監獄高牆之下,寫信師寫給被囚示威者的一封封信
二人首次相遇,在法庭上,彼此不知道對方的樣貌。她在法庭外等囚車,目送他離場。「在信裏,我聽他說好珍惜搭車這段路,因為是唯一機會他可以看到外面發生什麼事。」
-
陳彥霖案被判「死因存疑」,死因庭查到什麼?17疑團如何裁定?
一名15歲的跳水健將全身赤裸溺斃的疑案,引發全港關注。死因庭上,親朋、警察、社工、醫生輪番作供,陪審團最終如何裁決?
-
兩岸三地歷史課
匿名舉報、紅線威嚇,恐懼瀰漫的香港教室
「文革時候,人類最大的悲哀就是被你曾經很愛、很相信的人批判(你)。我想跟年輕老師說保重——小心、謹慎是必要的...... 我希望他們不會落入那麼差的光景。」
-
兩岸三地歷史課
「香港自秦朝以來是中國一部分」—— 香港歷史新課程,中史科變國教科?
中史舊課程強調的是「文化中國的民族主義」,新課程則是以法律和國家加強包裹的民族主義。
-
專訪宗教學者邢福增:由「強拆」到國安法,他見證中港風暴中的十字架
「中共的宗教策略有多少會應用在香港,取決於香港宗教界的關鍵人物在面對國安法時所做的選擇。有人合作,有人抗爭,都是參考,我們以史為鑒,但也當局者迷。」
-
最新民調
計劃移民、轉移資產——香港人如何應對國安法後的脫軌生活?
最新民調顯示,超過3成港人計劃移民,當中逾7成人歸因港區國安法;17.5%受訪者打算轉移資產。
-
The party is over,同窗好友的移民故事
他知道連根拔起生活不容易,背後有許多不開心,當年他突然要離開「好端端的」香港,不開心,今天「也不開心」,因為「香港變成這樣」。
-
一本護照與一座城:那些抓緊BNO的香港家庭
「小學時的心情,30幾歲又要再面對一次。這次還是有了家庭,輪到自己要走。」
-
戴耀廷解僱風暴:特首與建制之手如何伸入港大?
權力自特首而生,滑過看似繁複的程序,抵達港大的最高管治機構,15名委員的產生都與特首直接或間接有關。
-
編輯部遭到大搜查:《蘋果日報》七個記者的一天
「警察翻閱記者的採訪資料,像看一條魚新不新鮮。」
-
解析船員換班:不聽建言的港府,與填不完的防疫漏洞
六月初,政府接受船公司們的要求,放寬換班限制,但卻對其提出的強制檢疫建議置若罔聞;七月底,政府改口承認免檢人士為第三波疫情源頭。
-
五問香港疫情:醫療撐得住嗎?需要內地醫護嗎?港府決策是否脫離專家?
「我們暫時去不到災難性的階段,(如果到)那時候無論哪兒的救援隊來我們都歡迎,就像地震救援一樣,需要人手加設備一起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