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活在逃離與重返之間

我想帶着「老子到處說」的勇氣離開武漢,與過去的自己告別。作為生者,也需重新活一次。

活在逃離與重返之間
2025年1月17日,武漢路邊的抗疫標語「英雄的武漢 英雄的人民」。攝影: 樊杉

【編者按】「不重磅記者自留地」是端傳媒新開設的專欄,由來自不同地區的記者輪值書寫。 這些故事也許並不重磅、也非必要,卻是記者生涯中,讓我們心癢難耐、不吐不快的片刻。

今天這篇文章,來自經歷過武漢封城的記者樊杉。疫情改變了她與許多人的人生軌跡。五年前,她帶着創傷離開家鄉。五年後,她回到現場,在直面痛苦與聆聽他者中,找到活在這個布滿不可抗力的時代的勇氣與力量。

去年,我回到武漢,一切都變了。疫情之前,我週末常去家附近的一間舞蹈工作室練舞,這是從小堅持的愛好,從民族舞到Hip-Hop,舞蹈讓我感受到身體的輕盈,與老師結下深厚的友誼。2020年封城後至今,我再沒有感受過輕盈。那間工作室在疫情後倒閉,老師搬去了長江對岸。

在外地生活時,我的出租房在一間舞蹈室旁,每每路過,我總是猶豫是否進去看兩眼,不過每次都提不起勇氣。我的身體比以前沉重了許多。跳舞會讓我立刻想起2020年之前的日子,那是一個我們再也回不去的世界。人們常把時間線劃分為「疫情前」和「疫情後」,我想以舞蹈為界:「跳舞的我」和「不跳舞的我」。

離開家五年了,這裏唯一沒有變化的是我的房間。拉開抽屜,蓋在最上層的是疫情志願者徽章和解封后的獻血感謝狀,上面有兩段用排比和感嘆號組合而成的抒情語句,對挽救疫情期間急重症患者的獻血人士表達感謝,最後以一行紅色字收尾:「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您是英雄的典範!」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