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你示威一定要選舉,我不知道,我從來沒有參加過這些。」
10月底,紐約市一位華人居民來到布魯克林班森賀社區(Bensonhurst)的總統大選投票服務點尋求説明。 她今年75歲,入籍20多後,第一次意識到手中的選票是一枚可以爭取權益的籌碼。
這個網站是有負責分管該選區的民主黨籍紐約州眾議員威廉·寇頓(William Colton)辦公室設立的,位置就在在布魯克林25大道的地鐵站處。 自10月26日提前投票日開始,寇頓工作室就在這裡「出攤」,幫助社區居民查詢投票時間、地點,安排義工和車輛接送選民去相應的投票站。
這位75歲的老人之前已經在服務點義工説明下註冊過選票,但她不知道自己被註冊在哪個投票站——她不會說英文,對投票的流程也缺乏瞭解。 這次是一位社區義工用私家車帶她去往附近的投票站。 大家在路上聊起來,都建議她去學英文,方便生活也方便投票。
「這麼大年紀,哪會學得懂?」 她笑著搖搖頭。
義工不能幫她填寫選票。 儘管紐約州的選票上有候選人的中文名字,但她還是在車上一遍遍默念要投的人名,害怕忘記。 義工教她:「(到時候)你說我要投寇頓——William Colton,還有一個投陳學理,他們就會幫你填寫。 」
雖然不熟悉投票程式,她很堅定自己的投票選擇:「我不選民主黨,我選共和黨。 」而幫助決定這個選擇的資訊,都是來自她身邊社區居民的意見和義工的介紹。
終於,私家車停在投票站門前,義工把她交給投票網站的服務人員,並申請了語言服務。 一位中文翻譯帶著她核實身份,指引她排隊投票。
這次總統大選,像她這樣在選舉時需要語言幫助的選民還有很多。 儘管在向紐約這樣亞裔聚居的州和城市,地方當局都承諾在投票點提供多語言服務,事實上,並非所有人的要求都能被滿足。 根據亞裔權益組織亞裔美國人法律辯護和教育基金會 (AALDEF)在11月7日發佈的一份針對全美十二個州亞裔選民的民調,15%的亚裔选民认为自己英语不够好或根本不会。74%人表示投票時需要譯員説明,但17%的人并没能获得这项服务;82%的人表示需要翻譯選票,26%的人沒有看到用母語書寫的選票。
端傳媒記者調查了一批美國華人聚居地區與城市的政府網站、候選人團隊、地方媒體與非政府組織,試圖瞭解美國社會各界如何動員需要語言幫助的華人選民參與選舉:不同地區製作的中文選民手冊、網站是否有品質優劣之分,如何將中文選舉資訊傳遞到相應的受眾處,而媒體和非政府組織又能否彌補政府的短板。
官方機構
由於美國各州的選舉立法、規則存在差異,動員選民的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進行。 聯邦政府的網站上並沒有太多針對選民、尤其是華裔選民的解釋材料。 在美國選舉協助委員會(EAC)的官網 eac.gov 上,倒是可以找到一份中文選民登記申請表。 這份登記表附有面向不同州居民的詳盡填表說明,說明以簡體字為主,但又混雜了不少繁體字。 EAC還提供一份選民常見問題問答,以及一份包含近1300個美國選舉術語的中文詞典。
EAC的另一個下屬網站 vote.gov 可以選擇中文介面。 這個網站介紹一些關於如何投票的基本問題,但從一些語言細節來看,中文解釋似乎是經由機器翻譯而來,而且中文網頁內提供的補充信息連結基本都會導向英語網頁。
更多官方中文選舉信息來自州、縣一級的地方政府,尤其是華裔人口數量龐大的地區。 端傳媒記者檢索了全美華裔人口最多的十個都會區所在州、縣、城市的官方網站,發現這些地區提供的中文選舉內容從資訊量、實用性、翻譯水準、獲取難度上相差巨大。
做的最好的是華人數量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 州務卿網站上有關於選舉與投票基本資訊的繁體中文網頁,可以查看投票時間、地點、方式等,也可以登記選民資訊、追蹤郵寄選票下落,而且許多二、三級鏈接進入後依然是中文網頁。 此外,網站上還發佈了一本144頁的中文選民指南,其中有選舉與投票的基本資訊、候選人資料(僅全州共選的國會參議員),以及選舉日訴諸公決的一系列州級議案的具體內容、正反方觀點陳述與反駁。
華人數量最多的三藩市、洛杉磯和聖約瑟三座城市都製作了內容豐富且各有特色的中文選民手冊。 洛杉磯的手冊中還附有市級候選人和議案的視頻介紹,雖然只有英語字幕,但一旁也附了視頻內容的完整中譯,議案甚至還附有真人朗讀的中文語音版。 聖約瑟所在克拉拉縣發佈的選民手冊圖文並茂,連漫畫內容也翻譯成了中文。
舊金山選務處的中文網頁詳盡便捷,發佈的中文選民手冊也有一百多頁,其中最大的地方特色是許多候選人為自己起的中文名——楊馳馬(Matt Haney)、李明傑(Manuel Noris-Barrera)、司嘉怡(Catherine Stefani)、安世輝(Ahsha Safai)、李爾德(Danny Sauter)、 馬百樂(Bilal Mahmood)、潘正義(Dean Preston)等等。 2003年,卡瑪拉·哈里斯也正是在舊金山競選地方檢察長時,為自己取了「賀錦麗」這一中文名。
同樣認真的是西雅圖所在的華盛頓州和華人佔比最高的夏威夷州。 華盛頓州州務卿網站製作了兩版中文選民手冊,一本為全州通用,一本為西雅圖所在金縣專用,兩者中都有全國級、州級候選人以及州級議案的詳細介紹。 此外,金縣選舉部又製作了西雅圖市級選舉和議案公投的手冊。 相較而言,金縣的中文手冊可以在縣選舉部的中文網站上找到,而要找到華盛頓州的手冊則不容易:需要在州務卿的英語網站上點擊一系列連結,在網站深處的文件清單中才能找到。
夏威夷的中文選舉資訊也分為州級和檀香山市級,兩級政府都製作了中文網頁和選民手冊。 檀香山市的手冊主要是基本的投票資訊,而夏威夷州的手冊則是我們檢視的這批中文選民手冊中最為圖文並茂的,包含了國家和州級所有候選人,以及州級和縣級所有公投議案的資訊。
同樣有大量華人居住的紐約市,提供的中文資料略有遜色。 紐約州、市的選舉委員會都只有機譯的投票基本資訊,關於本次大選的中文資訊主要集中在紐約市競選財務委員會(New York City Campaign Finance Board)下屬的NYC Votes網站上。 一方面,各級候選人和公投議案的資訊都能在這裡查到,使得這個網站相當於一本選民手冊; 但另一方面,網站的信息和翻譯質量參差不齊,經常會遇到沒有翻譯、明顯機譯或沒有信息的頁面或段落。
波士頓和華盛頓特區的華裔選民能獲取的官方中文選舉資訊更少。 馬薩諸塞州州務卿和華盛頓特區選舉委員會各自製作了一份中文選民須知,前者主要關注該州訴諸公決的議案,而後者則只包含投票基本資訊。 但是,這兩份檔各自隱藏在州務卿和選委會網站的深處,需要點很多連結才能找到,且網站本身也都沒有翻譯。
華人數量最多的十大都會區中,在官方選舉資料方面投入最少的是芝加哥和休斯頓。 端傳媒記者只在芝加哥選舉委員會和休斯頓所在的哈里斯縣書記員網站上找到關於選舉的基本中文資訊,且這兩個頁面顯然也是機譯而來。 我們沒能檢索到這兩地發佈過本次大選的中文選民手冊,事實上,我們在伊利諾伊州、庫克縣和芝加哥市的網站上都沒能找到哪怕英語版的選民手冊。 兩位在芝加哥的受訪者也表示,未曾收到過實體寄送的選舉物料,反觀在加州的受訪者則表示,註冊選民會收到加州政府寄來的選民手冊。
候選人
在華人聚居的城市,一些候選人也會為自己製作中文版助選物料。 在三藩市所處的加州國會第11選區,代表共和黨挑戰南希·佩洛西的華人二代移民樓成生(Bruce Lou)開設了一個中文競選網站。
行走在紐約布魯克林華人聚居街區的街頭,則可以看到好幾位不同層級候選人的中英雙語競選標牌與海報,尤其是競選州眾議員的寇頓、鄭永佳(Lester Chang,共和黨)和競選州參議員陳學理(Steve Chan,共和黨)的廣告。 寇頓的幕僚長賀立寧博士(Dr. Larry He)告訴端傳媒,寇頓辦公室有專員翻譯中文選舉材料,通過郵寄、路邊張貼等方式進行選票動員。
寇頓代表民主黨,他在今年夏天曾積极參與該社區反對修建無家可歸者庇護所的抗議活動。 但在圍繞相關事件建立的居民微信群裡,居民幾乎都支援特朗普。 在選舉日當天,寇頓來到社區投票站拉票,當被問到社區對特朗普的支援時,他表示不會干涉居民們在其他層面選舉的投票意向。 賀立寧也表示,不會將拉票內容發送到社區抗議的群裡:「這些內容太政治性了,抗議是抗議,我們不想讓社區分裂。 」
但有時候,競選對手之間的攻訐也會以雙語進行。 比如在10月13日,一代香港移民候選人陳學理在X(前推特)上發佈了一張照片,上面是自己的競選海報上被人貼上了中英雙語的「中國共產黨代理人」貼紙。 陳學理暗示這是其競選對手,也是該職位的在任者,一代台灣移民曲怡文(Iwen Chu)所為,並反唇相譏稱對方為「我非常絕望的馬克思主義者對手」。
媒體
在華裔人口眾多的地區,除了官方機構和候選人外,一些媒體和非政府組織也在從事針對華裔選民的選舉動員工作。
CalMatters是一家加州非營利新聞機構,主要報導當地政治相關議題。 選前該機構推出線上選民指南,包含中、英、韓、西班牙文。 今年大選前,他們發佈了一份中文版的選民指南,內容涉及基本投票資訊、總統和國會候選人介紹等。 但是這份中文指南也是由機譯而成,經常會出現語義不通的中文。
只需將網頁下拉一點,就會看到網站搜索欄上寫著「查找您當地的比賽」。 這裡的「比賽」一詞是「Race」的錯譯,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應為「查找您所在地正在進行的選舉」。
類似的語義不通之處還有很多,尤其當文中出現連結時,連結內文字的翻譯和整句話就銜接不上。 例如,將網頁再下拉一些,就會看到「常見問題」欄里寫道:
「2021 年法律規定, 郵寄投票 每位活躍的登記選民都享有永久的投票權。 國務卿是 追蹤有多少人被退回。」
不僅連結內外的內容之間缺乏動詞,Secretary of State(州務卿辦公室)也被錯誤翻譯成了「國務卿」——美國外交事務負責人。
更不要說「vote in-person」——「親臨投票」,這種讓人啼笑皆非的對照。
作為新聞機構,CalMatters對多語言文章並不陌生。 2022年他們首次推出西班牙語版投票指南,今年又推出了中文和韓文的翻譯版本。 據CalMatters項目負責人薩普娜·薩塔科潘(Sapna Satagopan)介紹,大部分譯文是通過與翻譯平臺PressReader的合作,之後由團隊內部再進行審核。
CalMatters日常涉及拉丁裔居民的報導也會被翻譯成西班牙文,薩塔科潘表示,這些文章的譯者一般是團隊記者,而在翻譯過程中會考慮到拉丁裔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語言本身的特點,從而縮短文章的長度。
對於選民指南和其他文章翻譯,薩塔科潘表示,從項目負責人的角度來看,最大的問題的不是翻譯過程,而是如何觸達需要選舉指南的選民。 英文選舉指南能達到幾千次的閱讀量,而其他語言的指南由於無法設置相應的搜尋引擎優化(SEO)關鍵詞,往往閱覽量不高,這也讓這位負責人不知道如何進行之後的多語言項目。
三藩市Misson Local是一家本地線上新聞媒體。 10月初,他們印發了一萬份包含三藩市地方選舉指南的中文報紙,動用各種交通工具,在三藩市市區內投放。 投放地點不僅包括各個市議員選區,也包括唐人街、華人基督教會、華人遊樂場等華裔選民經常光顧的地點。
整個選舉指南的翻譯過程都由雙語記者完成,端傳媒記者幾乎沒有在這份指南中發現語義不通的譯文。 一些術語的翻譯既符合中文語境,又準確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如:「endorsement - 背書」、「reach - 打個招呼」、「vying - 角逐」。
在這個大選季,Misson Local上幾乎所有幾乎所有涉及本地競選和政治事件的採訪都附有中文版,大多由華語記者翻譯而成。 因此,其「競選面板主頁」上的內容十分豐富,籌款、「候選人背書」、「競選活動」等各個板塊下都可以讀到符合中文母語者習慣的信息與報導。
比如,早在2024年2月候選人宣布參選後,Misson Local就舉辦了「和候選人見面」系列,並把所有選民向他們提出的問題都翻譯成中文。
聚焦紐約地區、專注移民議題的非盈利新聞機構Documented,在大選後也做了一些針對華人群體的中文報導。 作為紐約具有代表性的服務性新聞媒體,Documented使用英語、西班牙語、中文、海地克里奧爾語進行報導,發佈了許多指南式和解釋性稿件,希望將政黨政策、選民登記及投票流程更好地告知公眾。
Documented的中文社區記者許可(April Xu)深耕紐約華人社區多年。 她介紹說,Documented中文內容的主要推廣管道是微信公眾號「紐約移民記事網」,因為微信是紐約華人使用最廣的社交媒體。 平日里,公眾號的主要內容是文化活動、教育資訊等社區動態,也有法律服務、經濟援助等實用資訊。 許可在布魯克林、皇后區等多個華人社區群裡,會每周將資源匯總的推文轉發到社群中。
許可認為,移民們其實關心的議題集中在治安、移民政策、教育等等幾個方面,不過不同族裔各有側重。 Documented會根據不同族裔的最關切議題,選擇性編譯一篇內容。 根據Documented在大選年前進行了讀者問卷調查,中文讀者最關心紐約市的公共負擔政策、庇護政策等內容。 因此,許可與其他記者推出了《美國大選將如何影響「公共負擔」政策以及有關的五個誤區 》《尋求庇護者非法且帶來犯罪? 聽聽專家怎麼說》等內容,並編譯成中文。 「我們同事寫特朗普贏得大選對美墨邊境意味著什麼,其實有四五篇文章,但是考慮到華人最關注的問題,我只編譯了一篇內容,因為一些其他政策加勒比地區的移民更關心。」 許可邊說,邊發來一篇《特朗普若贏得大選,對美墨邊境意味著什麼?》的稿件。
華人社區投票動員則是許可為大選做出的中文獨家報導。 因為布魯克林86街抗議等事件爆發,華人們更意識到投票的重要性,Documented也報導了社區組織和亞裔社團為登記新選民做出的努力。
而Documented編輯部將《2024年選舉紐約投票終極指南》編譯成了四種語言。 這是他們與紐約另一家本地媒體Epicenter NYC的合作。
許可說,分配到亞裔社區的資源總體還是比較有限,各個華人社區組織和華語媒體觸及到的人數還是有限,而且華人群體的居住範圍也越來越分散,這給動員選民參與投票帶來比較大的困難。
許可還說到市政府在投票時提供的翻譯不夠準確,在社區會議上做的翻譯內容不盡人意。 「不光是投票系統來,法院系統提供翻譯人手也不足,翻譯品質不佳,這給社區成員參與投票、進行法律訴訟都帶來麻煩。」
相比之下,《世界日報》《星島日報》這樣本地華文媒體更側重於每日突發新聞,因此,他們並不會像Documented一樣提供「指南性」手冊,而是通過報導社區會議和民調數據,將投票資訊融入文章中。 如《AAPI選民崛起 成為影響選舉關鍵》和《賀錦麗-華茲華裔助選團舉行啟動會議孟昭文等人出席》等稿件,都是通過具體事件強調華人選民參與投票的議題。
非政府組織
華人權益促進會(Chinese for Affirmative Action)在三藩市成立已有55年,歷史上,該組織曾推動三藩市在選舉中使用英中雙語選票。 今年9月,他們推出了一份華人選民指南。 但不同於政府機構和媒體發佈的中立性質的指南,CAA的指南中就公投議案該如何投票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CAA 社區安全與政策經理阮氏兒(Nhi Nguyen)解釋說,對某項決議的表態是一個複雜的決策過程,需要由團隊內部的律師、政策分析師進行評估,同時公民參與事務小組和草根志願團隊也會聽取當地社區居民的意見。
比如,對於此次在加州很受關注的36號提案。 這項提案的訴求是將原本列為輕罪的一些毒品和盜竊犯罪改為重罪並加重懲罰。 CAA給出了反對建議,但在解釋文字的開頭仍然回應了華人社區對治安現狀的關切:「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安心的上學及我們的長輩能夠無憂無慮地去公園散步。 」
阮氏兒介紹道,對於背書政策與否,CAA主要從種族公平的角度出發,但也會進行多方面評估。 「即使某個提案的初衷是好的,如果我們發現它可能帶來負面後果,我們也會將其標記出來。 比如36號提案的通過可能會剝奪許多支持就業、住房和治療的項目的資金,因此我們無法支援像36號提案這樣可能對社區帶來重大負面影響的提案。 」
不過,CAA對於36號提案的反對背書似乎並沒有改變華人社區的看法,至少沒有改變公投結果。 該議案最後以68%的支援率高票通過。 《世界日報》以《加州36號提案高票通過華人維權團體揚眉吐氣》為題報導此事,而一些關注加州本地生活資訊的微信公眾號則直接在標題中歡呼《零元購免罪時代結束! 加州36號提案,正式通過啦》。
社區參與項目經理文思(Crystal Van)表示,在選前舉辦投票工坊時,華人社群對這一提案的理解深受網路資訊以及對社區安全的體感影響。
「歸根結底,我們需要問社區:你們的想法來源於哪裡? 為什麼會抱有這些想法? 試圖理解這些確認性偏差或資訊來源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人們從哪裡獲取資訊。 畢竟,如果你觀察美國的主流媒體,會發現社區的感知和我們如何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這些問題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 文思解釋道。
在穩定的藍牆芝加哥,當地公益組織製作的選民手冊主要受眾是年紀較大,看不懂簡體字和英文的移民老人。
芝加哥華埠更好團結聯盟(Coalition for a Better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的公民參與高級經理蕭涌剛介紹,他們自2020年起,一直有印製華語選民手冊的傳統,今年也不例外。
因為很清楚手冊的受眾,這份18頁的紫色封皮手冊有許多具有針對性的地方。
比如在扉頁上很清楚的寫著投票日期——11月5日星期二,蕭湧剛說,這是因為很多老人都不知道投票的日期是什麼時候。
內容選擇上,也根據與當地居民的相關性作出取捨。 在芝加哥唐人街所在的庫克縣今年的14場大大小小的選舉中,CBCAC只編撰了總統大選、議員和教育委員會的選舉。 同時,針對總統大選,還加入了兩方陣營候選人的背景和8項政見介紹。
相比芝加哥論壇報所做的英文版《伊利諾伊投票指南》,CBCAC的這份更像是對政治完全不瞭解的居民的一份初級工具書。
蕭湧剛介紹道,這份手冊在機構線下敲門拜票、日常舉辦講座時都會分發,在庫克縣當地的華人超市、圖書館和市議會等場所也有二維碼和紙質版。 目前印刷的600份冊子只剩下100份。
在初選時,蕭湧剛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他剛在微信群裡發完一份投票指南,就有人發資訊問:「投票地點在哪裡啊? 」他自己進行社區動員時,常感覺對於華人社區里年長的群體,更好的觸達方式是一對一當面對話交流,而非傳遞一份電子版或紙質版的手冊。 儘管如此,對於這樣一個體量不大的非政府公益組織來說,線上手冊能夠實現更廣泛的傳播目標,而實體手冊則給老人們一個「回去慢慢翻閱的機會」。
十月中旬,一位80多歲的婆婆過來請辦公室工作人員讀信,蕭湧剛知道她是公民後,給了她一本手冊拿回去看。 幾天之後,老人拿著冊子回來,上面有星星點點的標註。
“她告诉我她每一页都看了,每一项都看了,虽然教育委员会那一部分还是不清楚,但是她问我,如果只选总统,选票还作数吗,”萧涌刚回答道,“哪怕只选一项,选票都有效的。”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