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第61屆金馬獎在各種意料之內與之外中,即將揭曉最後賽果。意料之內的,是金馬獎延續一直以來的特色,力挺香港及東南亞正在上升期的創作者們,民眾從每一年入圍名單中都被不斷提醒,這些地區的電影人持續打磨新的作品,反覆更新著我們的認知;也包括台灣本地工業對類型電影的進取心態,對產業的探索。意料之外的,則是傳聞中兩岸或三地會更加開放的電影交流並未真的出現,中國電影儘管突出重圍來到金馬,大部分作者卻未能來到現場,這些題材和作品的經驗會否真的透過金馬,為廣大觀眾了解?
延續近年做法,端傳媒在頒獎禮前夕邀不同地域影評人圓桌圍坐,跨越地域、工業狀況和作品屬性,評點當年當屆情勢看點。今次是分別來自香港、台灣和馬來西亞的三位影評人:卓男、翁煌德、謝鎮逸,一同為讀者提煉2024最新中港台新馬入圍作品氣質和七大項獎項類別的看點、熱點,詳述2024年電影人如何將疫情封控、女性主體、轉型正義、刻板印象、創作自由等日常大小事件,社會深淺議題,納入影像作品。金馬看到了怎樣的香港電影?女性影像在不同導演手中又呈現出了何等風貌?注定無法上映的入圍作品是否會迎來真正的肯定?
我們想邀請讀者一同走進這次的討論。金馬獎是從電影本質出發的獎,卻又不只一個電影獎。每一年的討論,令我們深深了解,無論虛構或紀實,電影的力量及其境遇就是我們現實社會的精確反映。聊完了電影,其實也就講出了現實的感受,未來的期許。這裡面,與你對現實的看法有何異同呢?票房數字顯示,2024年人們愈來愈少看電影了,實則卻可能是我們最需要談論電影的時刻。你準備好了嗎?
卓男,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大型影展策劃人。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香港國際電影節FIPRSESCI獎等評審。曾編輯多部電影專題書籍。第61屆金馬獎初審評審。
翁煌德(煌德),臉書粉絲專頁、部落格「無影無蹤」經營者,現任台灣影評人協會常務理事,現任Cinema at Sea - 沖繩環太平洋國際電影節策展人。
謝鎮逸(逸仔),在台馬來西亞影評人,研究者。IATC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Artism Online》台灣區主編。金馬影展第八屆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
(以下區域看點及獎項賽況分析文字來自本對談各位參與者)
Part 1 慷仁今年不回台,做電影必須選邊站?
端:感謝大家參加2024金馬獎圓桌對談,每年我們都會請不同地域的影評人在頒獎前夕坐在一處,既然金馬獎給我們一個華語電影的平台,也因此可以成為觀察華語不同板塊電影行進的窗口。自從2019年電影局宣布暫停大陸電影和人員參加當年金馬獎,每年有哪些中國電影和電影人入圍,他們會否出席金馬獎,都會成為頒獎前關注焦點之一。
這些年,有人選擇來拿獎,也有人不來。在大家眼中,我們當前的形勢走到了什麼情況,是否大陸電影人選擇來金馬獎,就意味著主動放棄大陸市場?一個月前發生了吳慷仁的微博祝福國慶事件,台灣電影人要選擇大陸市場,就要放棄台灣這邊的市場嗎?金馬獎與大陸市場,成為二選一的選擇題嗎?吳慷仁說去大陸發展理由之一是表演要提升一個空間,今年金馬他也不會回來,大家對這個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