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古老 Gwulo」網創辦人 David Bellis:對於過去,盡量不要太感傷

他與香港的緣份從1989年開始。足足15年,他和一班香港歷史發燒友砌磚瓦一樣,構築了一個歷史庫網站。
貝大衛(David Bellis)。攝:Ryan Lai/端傳媒
香港 中港關係 地緣政治 媒體 政治 教育 社會

甫出地鐵站,記者已發現貝大衛(David Bellis)高挑的身影。他身穿淡綠色有領運動 T 恤,行山鞋、防曬帽,早於預約時間便站在出口旁等候。他說話溫文爾雅,條理清晰。乍看之下,看不出這位年近花甲的外籍人士是一位公民歷史研究員,15年來,以一腔解謎的熱血和好奇心,運作一個重組香港歷史的英文網站。

網站名叫「Gwulo」,是「古老」的翻譯,顧名思義,與歷史有關。貝大衛熱愛收藏香港舊照片,除了修復相片外,亦會放大相片查看細節,尋找故事。Gwulo 網站是他和義工深耕細作的成果,目前收藏超過3萬幅相片,最早的相片可追溯至1840年。他們甚至獲得數本二戰時日記,並以當年今日的通訊形式每天免費發送內容給訂戶;網站亦收集了不同的回憶錄、舊地圖、街道、歷史建築資料等。除了貝大衛以外,有約十名歷史發燒友及讀者定期撰稿及提供舊照片,豐富 Gwulo 資料庫。

貝大衛生於英國威爾斯,曾從事電腦軟件銷售的工作,逾半人生留居香港。他1989年經過香港,來了又走,九十年代初遇上妻子,留下來便開始挖掘歷史,建立網站。最近他宣布離港回鄉,媒體接續訪問他,有人感嘆香港面貌變得太快,但貝大衛卻說作為紀錄者,他希望盡量不要太感傷。

是什麼驅使貝大衛十數年來不斷挖掘香港歷史,日復日做一件驟眼看似沉悶的工作?對他來說,重塑歷史等同砌拼圖般:對身邊事物有好奇、提出問題,然後去解答問題,從不同的媒介推斷並拼出昔日舊貌。這股動力對他來說自然不過。

貝大衛(David Bellis)所收藏的香港舊照片。攝:Ryan Lai/端傳媒
貝大衛(David Bellis)所收藏的香港舊照片。攝:Ryan Lai/端傳媒

一點一點收藏香港的風景

從貝大衛有記憶開始,他便就一直喜歡看地圖。去公路旅行時,他會打開地圖簿,然後就跟著路線走。對他而言,追蹤地圖是非常好玩的事。就讀大學時,貝大衛發現英國雷丁中央圖書館(Reading Central Library)竟有一個地圖閱讀區。他經常流連忘返,抽出一幅又一幅舊的紙質地圖,比較市鎮古與今的地理形勢,了解二百年前的市鎮面貌。「我覺得這非常引人入勝。」

看著地圖,嘗試了解當年市鎮的視覺、空間,想像著地圖上的老城區是什麼樣子,幾乎就像「擁有一台小小的時光機。」貝大衛記得,在大學城走過一條捷徑小路, 觀察到地上一些斷斷續續的鐵路軌,沒有指往什麼方向。翻查舊地圖,他發現大學城附近曾經有一個工廠在營運,而當時鐵路曾從主線鐵路接駁這個舊工廠。「這就像是砌拼圖般,對世界增加一點點了解。」

貝大衛來港後,自然在香港發揮這份好奇心。他與香港的緣份從1989年開始。這一年,25歲的貝大衛計劃藉工作假期簽證前往澳洲,此前到香港短暫停留,卻意外地與這城市「一見鍾情」。香港熱鬧活躍的市區,美麗的鄉間和大自然,這些新景象令他感到興奮和好奇。

1992年,他輾轉選擇回來香港。定居香港後,他遇上港人太太 Grace,生下兩個女兒,落地生根。作為一位「外籍人士」,貝大衛對香港文化深感興趣。2001年,他運用自己編碼的技術,和朋友營運一個叫「Batgung(八公)」的網站,專門分享飲食、粵語、節日、工作簽證、戀愛、旅遊好去處等生活資訊,網站中的「舊香港」環節,特別是舊香港照片一頁,相當受歡迎。

「八公」取自粵語詞語「八婆」,作為兩名八卦男士的幽默自嘲。後來一位讀者反映,部落格既記錄生活又記錄歷史,稍嫌不夠集中,應該分作兩個部落格營運。貝大衛同意,專門記錄香港歷史的「古老」網站因此而誕生。

最初引起貝大衛興趣的,是他居住的地方。

貝大衛在 Ebay 購買的相片,相中是90年代堅尼地城。他對曾經的居住地堅尼地城有感情,因此常常留意並蒐集當區舊相。圖:「Gwulo」提供
貝大衛在 Ebay 購買的相片,相中是90年代堅尼地城。他對曾經的居住地堅尼地城有感情,因此常常留意並蒐集當區舊相。圖:「Gwulo」提供

九十年代,貝大衛紮根香港後,都住在堅尼地城。他發現,港島區某些涵蓋舊中環、皇后像廣場、電車等風景面貌的舊照片,總會特別受競標者歡迎,價格會飆升,照片存貨亦多。相反,因為當年沒多少外籍人士居於堅尼地城,當區舊相片則比較稀有,古老網站庫存不多,貝大衛的個人收藏亦只有少於十幅相。「每當我發現有堅尼地城的相片,我都會變得興奮起來,祈求當天沒有人也對那張照片感興趣。」他笑言。

他發掘及收集歷史碎片,主要從三大渠道入手:購買舊照片,在觀察照片期間循線索尋找答案;在街上或行山時看到某物、實地考察;研究政府人口普查文件。他的每週例行公事,便是在美國網購網站 Ebay 搜羅「寶物」,如有心頭好便提交拍賣金額。Ebay 找到的舊照片質素較好,價錢相對本地舊照片店舖也較便宜。

「我希望(發掘到的)照片要麼能夠告訴我一些新資訊,要麼會提出一個問題。照片會成為故事系統的一部分。」貝大衛笑說,他和好友之間會一邊分享各自尋寶獲得的「寶藏」,一邊較量一番。偶爾,他亦會在香港拍賣行,如布約翰拍賣(John Bull Auctions),搜尋舊明信片。舊明信片大多在香港山頂捕捉城市景色,記錄了香港不同年份天際線及地貌的變更。

直到大約七年前,貝大衛舉家搬往新蒲崗。他和幾個「古老」投稿人對九龍相片,尤其是啟德舊機場以及周邊的建築,萌生好奇。

從貝大衛位於新蒲崗的家望出去,可以看到清代時期建造的考古遺址龍津石橋。圖:「Gwulo」提供
從貝大衛位於新蒲崗的家望出去,可以看到清代時期建造的考古遺址龍津石橋。圖:「Gwulo」提供

其中,龍津石橋是九龍區一處重要的考古遺址,石橋有逾140年歷史、在清代時期建造,2008年被考古學家發現。「從我家公寓望出去,可以看到龍津石橋原址位置。我和太太每週散步時經過九龍寨城公園,都會繞原址一圈看看。」他一直尋找石橋的照片,但這些照片卻在落入 Ebay 昂貴的九龍照片類別。九龍的照片量不多,也是很多收藏家集中火力儲存的目標。

一次,他因巧合和幸運,成功投得龍津石橋的相片。

貝大衛某天瀏覽 Ebay,碰到某賣家正拍賣一幅香港照片,註明港島戰後某碼頭。細看之下,他留意到相中碼頭是由獨特的石柱和花崗岩拼砌而成,背景亦明顯是香港島高地,所以應屬九龍區。日佔時期,石橋已因日本政府大規模擴建啟德而被掩埋,所以應屬戰前拍攝的照片。原來賣家在誤寫地址和日期,相片正是他「日思夜想」的龍津石橋!因為沒有標誌照片屬九龍區,貝大衛在較少的競爭下投得照片。「我碰巧注意得到一些細節,並從觀察照片發現端倪。」他說。

昔日在英國雷丁圖書館內進行的地圖研究,貝大衛在香港照辦煮碗。他興奮指,hkmaps.hk 網站收藏了大量舊香港地圖,可在線上查看掃描影像,或將新舊地圖疊加一起,做起地貌研究非常方便。在「古老」網站,他分享了這些民間考古的不同方式,共享網上資料庫或工具,讓有心的讀者一同發掘歷史故事。

享受奇遇,盡量不要感傷

歸根究底,貝大衛一直堅持營運「古老」是因為好玩。「當我在細看一張老照片時,總是有四個問題浮現腦海中:照片是什麼時候拍攝的,在哪裡拍攝的,誰和什麼在照片上?這有點像尋找線索,試圖在相片中發現建築物、街道或天際線,從而獲得一種滿足感,有點像是做單字、做數獨或填字遊戲。你會產生和別人分享成果的衝動。」

「古老」網站愈做愈大,累積資料增多,他於數年前和太太商榷好後,辭去電腦軟件銷售工作,主力做好「古老」網站管理員。除了收集照片、田野考察外,他每日的工作更像一個「網站清潔工」:撰寫每週通訊,處理垃圾郵件,以及更新網誌最新資訊,和成員互動等。

貝大衛(David Bellis)。攝:Ryan Lai/端傳媒
貝大衛(David Bellis)。攝:Ryan Lai/端傳媒

貝大衛要離港回鄉的消息,引發了民間歷史愛好者的關注。6月,他舉辦了告別分享,出席者填滿了藝術中心的電影院。

為何這麼多人對舊香港著迷?貝大衛沉默數刻這樣回答:「我們都熱愛自己的青春,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非常懷緬年輕時經歷成長的時光和地方。」他還記得,年少的他從澳洲回到香港時,驚覺灣仔的中環廣場在短短一年多間「無中生有」,屹立於香港海岸線。香港的變化速度快得令人難以置信,驅使一些對這裡有感情的人,希望保留及記錄它的各種面貌。

對於香港面貌的變遷,他盡量不投放太多情感。「造訪網站的人的典型反應都是慨嘆,『香港從前真的美麗多了,現在失去所有連結,有點遺憾。』的確,我們失去了很多舊建築物。但是誠然,你無法把700萬人容納於五十年代的香港。我決定嘗試記錄它並欣賞它,但盡量不要對此過於感傷。」

田野考察時,貝大衛遇到不少可愛的人。「早晨」及「唔該」都是非常有用的開場白,讓他們認識了很多奇人異士,亦是他最掛念香港的事之一。

他最難忘是2016年一次行山,遇見「筲箕灣陳先生」。某天,他和友人前往西灣炮台,想要尋找日本戰時的空襲隧道。在山路上,他們遇到一名晨運「紳士」,這位行山客是港人,約70多歲、頭髮斑白、身形健碩,正從容安靜地讀報紙。貝大衛用廣東話問他,是否知道該地區有戰時空襲隧道。

「令人驚訝的是,他連眼皮都沒眨一下,便爽快答應了,收起報紙,帶領我們出發。真的很神奇。」陳先生很有幽默感,精力充沛,在接下來的兩小時裡成為他倆的導遊,更問他們要不要順便前往舊鯉魚門軍營看看。貝大衛解釋自己沒有門票在手,陳先生回答:「我們早上散步的人常常經過那裡。只要我們不偷竊或破壞任何東西,他們不會介意的。跟我來吧!」

幾個陌生人,就此在山上展開了兩小時的探險。「無論如何,這是很神奇的相遇。」

廣東話不佳、不懂閱讀中文的貝大衛,自覺作為「鬼佬」,有時只要會說一點點廣東話,便會得到微笑和讚美。他也說,古老網站主要分享外籍人士居住舊香港的故事,但他不認為這會削弱網站裡故事的重要性。

九龍維記牛奶農場原址,位於新蒲崗馬頭圍道。照片於1910年拍攝,收藏在貝大衛的新蒲崗相片集中。圖:「Gwulo」提供
九龍維記牛奶農場原址,位於新蒲崗馬頭圍道。照片於1910年拍攝,收藏在貝大衛的新蒲崗相片集中。圖:「Gwulo」提供

他承認,「的確,我走在街上時,常常思考我錯過了什麼。畢竟,很多香港的事情都發生在樓上的建築物,如小商店、俱樂部、協會等等。街上與建築物上佈滿橫幅和標語,但我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我顯然是在與周圍的事物相對隔絕的情況下遊走香港。我只看到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古老』網站上,人們(大部分是外籍人士)會記錄憶述他們五、六十年代在香港的故事。對於當時一個年輕的外籍孩子來說,這是一段相當輝煌的時光。他那時可能被幾個傭人照顧,住在大房子裡,參加船上派對等等。這與我的港人太太當年居住的七層安置區是一個非常不同的世界。」

「但是香港的故事是一個大故事。」他說,「古老」關注的是只是一部分歷史,故事的全貌要靠其他人一起補充。「如果您能來告訴我們一些我們未知的事情,我們非常歡迎你,這很棒,快來加入我們。」

誠實的民間歷史紀錄

除了分享歷史故事,「古老」網站甚至試過助人尋親、找回已逝親人的物件,這些故事深深感動了貝大衛。

2011年,貝大衛有朋友分享了家人一直保存的日記。日記屬於一名曾經居港的英國人 Raymond Eric Jones。翻查日記,Jones 記錄了二戰時,自己是赤柱監獄的官員,後來日本佔領香港,他亦被扣留於赤柱拘留營;太太 Marj 較早前被送往澳洲,女兒 Rae 亦在澳洲出生,兩母女後來回到英國。從1940年至1945年,Jones 在日記記錄每天日常,如糧食供應、戰情消息、以及對妻女的思念、婚外情等。

至1945年,Jones 終可回英與家人團圓,但他們的關係卻變得疏離,直至他離世。Raymond Jones 的日記內容放上「古老」網站後兩年,Rae Jones 在「古老」留言,希望聯絡上貝大衛,找回父親生前的記錄。原來 Rae Jones 母親曾在悲憤交集下叫丈夫把日記銷毀,其後卻懊悔不已,如今能找回日記是一個奇跡。貝大衛遠赴英國,親手把日記交給 Rae Jones。

貝大衛(David Bellis)受訪期間向記者展示香港舊物件。攝:Ryan Lai/端傳媒
貝大衛(David Bellis)受訪期間向記者展示香港舊物件。攝:Ryan Lai/端傳媒

Rae 後來跟他說,日記讓她更了解父親。「Rae 告訴我,這是一份美妙的歷史資源,應該為每個人保存。」貝大衛未曾想像過「古老」可以這樣的方式,把過去和現在的人和事連結在一起,「當有人向我道謝,並解釋網站如何為他提供幫助,我會很高興,覺得那是多麼好的一件事。」

貝大衛深切地明白日記的重要性,惟自己未曾書寫日記。

他笑說自己從不聽從自己的建議,「我不會在照片背面寫字,但我告訴其他人這樣做。我明明知道日記多有價值,卻不保留自己的日記。但我已經快60歲了,我不確定我是否會開始(寫日記)。也許我會在某個時候寫一本回憶錄。」

「古老」網站的許多讀者已經定期投稿多年,有的甚至持續十年以上。貝大衛最新的計劃,是和友人合作把殖民時期港英政府資料庫記錄的陪審員名單以文字存檔,以便查找有關香港早期居民的信息。

要鑽研香港歷史,網上資料增多,瀏覽「古老」並不是唯一的方法,但對貝大衛而言,爭取更多關注是額外獎勵,本來的目標還是記錄歷史。他也留意到,網站瀏覽相片的人數近年有所增加。「我想用照片作為開啟人們對不同事物的興趣的大門。人們喜歡看照片,如果照片能抓住你的好奇心並帶來一點火花,令你想了解更多誰在照片中、何時以及為什麼,那會很好。」他說。

因為兩個女兒都在英國讀書及工作,而貝大衛亦希望多陪伴年邁的母親,他與太太於7月離開香港,搬回英國生活。縱使離開,他仍會無間斷繼續「古老」的工作。訪問時,他已把大部份相片收藏寄到英國住處。

貝大衛(David Bellis)。攝:Ryan Lai/端傳媒
貝大衛(David Bellis)。攝:Ryan Lai/端傳媒

回到英國,他未必可以再像在香港的時候,走在街上看到某些東西,然後思考一番,再於「古老」發文。「相比起留港,在海外的我肯定會失去一些刺激我思考的事。」但是貝大衛對繼續香港「古老」的工作有信心,亦相信自己的好奇心會在英國延續,讓他繼續在當地社區行走、發問、尋找答案,和他人分享。

貝大衛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歷史學家,就只是純粹地逐點分享他好奇以及發現到的有趣事物,鼓勵他人對歷史舊照片及自己的家族史產生好奇心。那麼,他覺得民間歷史紀錄者需要什麼特質?他說要盡所能「誠實」,尋找誠實可靠的訊息、提供解釋,願意並準備好會犯錯;另外要保持謙虛慷慨的態度,「因為歷史資料來自別人」,並提醒讀者必需引用資訊來源。

最重要的是,紀錄者終須要有好奇心以及有點固執,享受解開謎題的過程。而這些累積起來的個人敘述,會成為歷史洪流的一部分。「想像就以盎司為單位,一點一點保存及分享歷史。」貝大衛說。

讀者評論 5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我也很喜欢读地图,坐着公车在城市里游走,看看老照片和历史遗迹。很感谢 David 发掘保存香港的历史记忆,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2. 感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