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2024 英國大選:為保守黨的14年「埋單」,英國經濟誰來救?

過去14年,英國人賺到錢嗎?答案:幾乎沒有。
None
2024英國大選 數洞 國際 英國 政治

英國將於7月4日舉行大選,屆時下議院的全部650個席位都將改選,保守黨的14年執政也很可能在今夏告終。在未來一個月,端將刊出關於英國政經﹑民生政策的懶人包與梳理現況的數洞欄目,亦將刊出一系列專訪及其他相關專題。請按此追蹤「2024 英國大選」系列。

另外,端也推出了免費的英國大選新聞信,請按此訂閱。

2010-2024,失落的14年

5月22日,英國首相辛偉誠在唐寧街前,在沒拿傘也沒人撐傘的情況下,淋著雨宣布將於7月4日舉行下議院改選。在演說中,他強調只有自己有「足夠清晰的計劃」,能夠帶來經濟穩定。

經濟本來就是選舉「必答題」,民調公司YouGov最新的調查顯示,有半數的英國選民認為經濟是國家當前的前三大重要議題,是最多人選取的選項。但同一份調查也顯示,有將近7成的選民認為政府對經濟問題處理不佳。而面對長期落後於工黨兩成之多的民調,保守黨政府最近不斷強調經濟正在「逐漸轉好」、已經「度過難關」。確實有一些數字可以作為證據:比如通脹(通膨)率終於回到相對正常的2.3%,顯示物價漸趨平穩;2024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0.6%,雖然仍舊不高,但已是兩年來新高,更代表英國走出衰退期。

但對此,工黨的反擊其實非常簡單:這只不過代表最近稍微不那麼差,但保守黨執政這14年來,經濟真的有比以前好嗎?

而一旦採取這個中長期的觀點來看英國經濟,2010年至今的保守黨政府只能說是表現極差。自2010年保守黨取得執政權的14年以來,英國人均GDP成長率每年僅有0.8%,單就這項指標而言,是戰後歷史上最差的成績,更是唯一沒有達到1%大關的案例。

同樣地,實質工資(也就是考慮通脹之後的工資)即使在近幾個月有所起色,但在保守黨14年執政期間,實質薪資的年均成長率也僅有0.2%,同樣是戰後最差的表現。

當然,對民眾而言,最直接決定「生計」的因素就是實際有多少收入,而關於這點,保守黨要找到方法為自己辯護,恐怕更是非常困難──早在疫情、早在烏俄戰爭之前,英國的人均收入早已陷入停滯,可以說是失落的14年。

過去14年,英國人賺到錢嗎?

為了衡量人們的進帳,一項常用的統計指標是「人均家戶實質可支配所得」(average real household disposable income per person),即是收入用來交完稅(「稅後」)還剩多少。那麼,在考慮物價上漲的幅度(通脹率)之後,保守黨執政的這幾屆國會表現如何?

答案是「極差」:幾乎停滯不前。

據獨立智庫Resolution Foundation分析,這70年來表現最差的四屆英國國會,近三屆竟然通通上榜,分居最差、第2差和第4差:2015-2017年國會,人均可支配所得的年均成長率僅有1%,可以說是完全停滯,2017-2019國會的年均成長率也僅有3%。至於2019年開始的今屆國會,在考慮物價上漲幅度之後,每人平均的家戶可支配所得還以每年1%的速度降低,是70年來僅見「民眾變窮了」的國會。

在近四屆國會中,僅有首屆(2010-2015年)表現較為「正常」,年均收入成長率是7%,以歷史標準來說算是中段,不過值得補充的是,該屆國會是2008金融海嘯後的復甦期,是從歷史低點回升,本來就應該要有相當的成長。

史上只有1974年2月至-1974年10月的這屆國會,能與最近三屆相提並論。但這屆任期不到8個月,又完全落在1973-1975年石油危機所觸發的西方經濟蕭條期間,本來就不可能有太多成長,可以說是非戰之罪。而改選之後,工黨政府執政四年半,期間人們的收入成展就超過1成。

換言之,保守黨已連續執政14年,但任期四屆國會中,竟有三屆是要與這屆多事的國會相提並論,甚至表現更差,足見最近14年,英國人是真的「賺不到錢」,保守黨實在無法宣稱真有改善人民生計。

慘過金融海嘯

當然,「平均」只是反映整體趨勢。若要分析選情,必須考慮各階層選民群體的狀況。畢竟,雖然多數選民的所得停滯甚至衰退,但如果另一群選民的經濟狀況其實有改善,那麼後者可能還願意相信保守黨政府「拚經濟」的能力。

然而,對保守黨相當不妙的是,他們恐怕根本找不到這樣一群選民。

在金融海嘯之前,不論是低收入家庭(收入屬於最低的4分1)、中收入家庭(收入約處於中位數)還是高收入家庭(收入屬於最高的4分1),英國家庭的所得都有年均2%上下的實質成長(與前一張圖不同,這張圖呈現的是家戶而非個人的數據)。至於貝理雅交棒白高敦後不久,即發生全球性的金融海嘯,中收入家庭的收入因此以年均不到0.1%的速度小幅衰退,而高收入家庭衰退速度則是0.7%,後段家庭則仍受到有力的保護,工黨政府緊急推出一系列紓困措施,包含增加低收入家庭的福利金,並專門為低收入者砍稅等等,因此最終仍能逆勢達到年均0.9%的成長率。

然而,到了2010-2015和2015-2019年的保守黨執政期間,即使尚未有疫情,又明明已經走出金融海嘯,但不論是位於後段、中段還是前段的英國家庭,所得成長的速度都慢於先前戴卓爾(1979-1990)、馬卓安(1990-1997)和貝理雅(1997-2007)時期。

對高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家庭來說,他們這段期間年成長率先是各只有1%和0.8%,到了2015-2019年更只有0.2%和0.5%,明顯陷入停滯,與先前的高峰相較,等於先腰斬一次後又再腰斬一次。至於低收入家庭情況更壞,在2010-2015年平均成長率僅有0.7%,之後的2015-2019年更只有0.3%,與貝理雅執政期間的高峰相較,各自僅有3分之1和6分之1,甚至還低於貝理雅執政時期、受到金融海嘯衝擊下的0.9%。換言之,單就這項指標而言,如果是從低收入家庭的角度來看,就連金融海嘯時期都好過2010-2019年的保守黨執政期間;至於何以如此,經濟學家普遍歸因於生產力停滯,而這背後又是因為政府和民間的投資雙雙疲軟,國家的產能無法提升,因此不分階層,收入的成長也都非常有限。

而停滯甚至還不是最糟的情況。到了2019-2022的今屆國會,歷經疫情、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等一系列變故,所有階層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都面臨衰退。低收入家庭以年均0.2%的速度衰退,中段家庭的年均衰退速度更達0.6%,都明顯慘過金融海嘯時的0.1%。至於高收入家庭年均衰退速度0.6%,較之金融海嘯時期的0.7%也僅僅是稍好一些。不論原先收入為何、不論是貧是富,人們感受到的都是收入縮減,日子更都只有越來越難過,收入前段的家庭面臨跟金融海嘯同等的衝擊,而對收入中後段的家庭而言,情況甚至慘過金融海嘯。

除非你高齡且無大學學歷,否則不如回到金融海嘯前

保守黨執政14年,難道真的沒有為任何一個群體帶來進步嗎?從世代的角度來看確實是有,而這也決定了保守黨這次的選戰策略。

先看處於現時「21-40歲有大學學歷」人群的實質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已考慮物價上漲幅度)比2007年還低了9個百分點。假設你要打遊戲,角色設定是「21-40歲有大學學歷」,那你應該去2007年金融海嘯之前的世界,還是現在?從收入角度考慮,如果你選擇2024年,收入就會比2007年版本的你低上一成。

事實上,該選擇2007年的不只有這群人而已:相比2007,現時「21-40歲無大學學歷」人群收入低了2%,「41-55歲無大學學歷」人群收入低了3%;而有大學文憑狀況更差,「41-55歲有大學學歷」人群收入低了13%,連較高齡的「56-75歲有大學學歷」人群的收入也低了9%。

金融海嘯後,保守黨執政14年,英國各項職業的就業條件普遍下滑,尤其是所謂中高階專業工作更是如此,就業機會並未隨著高等教育擴張而增加,讓大學文憑面臨「貶值」,導致2007和2024年之間的差距更為明顯。除此之外,由於稅率級距門檻經常未隨通脹調整,人們的稅務負擔增加,據獨立智庫Resolution Foundation估算,也使得這些勞工的家務可支配所得下降1%至2%不等。

但的確有一類人的生計稍稍變好了:「56-75歲且沒有大學學歷」,他們的中位實質可支配所得成長6%。根據Resolution Foundation的分析,這不只是因為這群人的勞動條件並未受到太大的衝擊,更是因為這群人的收入大量仰賴國家給付的退休年金,而保守黨執政以來,雖然各項社會福利都受到大幅縮減,唯獨退休年金穩定成長──政府提供極為優渥的「三道鎖」(triple lock)政策,保證每年退休金都會上漲,漲幅是年度「通脹率」、「平均收入成長率」及2.5%三個數字中最高者。政府年金持續上升,加上這些年長者多半還有各自工作所帶來的個人退休金,讓這類人的所得能夠逆勢上升,成為金融海嘯後收入唯一能有所成長的一群。

在這個背景下,這群人成了保守黨唯一的希望:民調落後2成的保守黨政府,首要目標是不要輸得太難看,但面對多數選民都已經對他們毫無期待、不想聽他們說話、不相信他們真的有好的計劃,辛偉誠團隊的主要策略因此是穩住高齡選票,先求避免災難性的敗局。

相較之下,工黨的策略可以說是好整以暇,但也可以說是過度戒備,既然保守黨(特別在卓慧思之後)已經在經濟上失去選民信任,工黨目前的策略是儘可能不要提出任何具體的政策方案,以免受到過多的檢視和攻擊,目前給出的訊號甚至是要延續保守黨目前的財稅措施,只是會更鼓勵投資,並更強調政治穩定──「穩定就是改變」,工黨的影子財相里夫斯(Rachel Reeves)在一場演說裡這樣說。

2024年5月22日,英國首相辛偉誠在倫敦唐寧街10號外發表講話。攝:Toby Melville/Reuters/達志影像
2024年5月22日,英國首相辛偉誠在倫敦唐寧街10號外發表講話。攝:Toby Melville/Reuters/達志影像

相較之下,辛偉誠就不敢如此穩紮穩打,而必須頻出險招。他於選戰第一週提出的政策,包含還要推動「三道鎖+」,單獨調升退休者的免稅額門檻,以確保退休年金不會被課稅;換言之,即使當下財政緊縮,也要選擇優先照顧老年人。同時,他還主張要縮減高教機會,砍掉「低品質」──指的是畢業生收入較低、升遷較緩慢──的大學名額,要學生改去擔任「高技術」工作的學徒(apprenticeship),也顯然是不顧年輕選票,只求高齡且無大學文憑的這群人能夠回到保守黨懷抱。

引起更大爭議的,則是辛偉誠表示希望恢復1960年以前的兵役制(national service),要18歲的年輕人多多為國奉獻──不過,由於軍隊根本沒有量能可以容納這麼多短期義務役,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其實會被要求每個月選一個週末當「義工」,服務自家社區,被戲稱為「強迫志願」的政策。這樣的政見顯然不惜得罪年輕人,完全是為了討好那些希望「重振紀律」的高齡選民而存在。而政見宣布後立刻執行的民調顯示,這樣討好的效果,甚至很可能僅限於對1950、60年代仍勉強有記憶或有嚮往的超高齡選民:不僅18-26歲選民僅有23%支持此一政策,不到四分之一,就連60-74歲間的選民也都只有45%支持、36%反對,支持方僅稍稍領先,並未明顯買帳,僅有在75歲以上的選民之間則是63%支持、26%反對,呈現壓倒的局面。

尤有甚者,為了趕緊拋出這樣的訊號,這個政策來得相當倉促,顯然在保守黨內部都沒有經過充分討論:畢竟不過一週之前,政府官員還在國會公開表示這樣的建議有許多缺點,並非政府政策;政策推出後,有部長級官員具名表示並未獲得諮詢;面對媒體詢問,其他官員更無法回答「處罰措施是什麼」等基本問題,有人說可能考慮祭出罰款,有些人說可能考慮要求年輕人的父母繳納罰款,甚至一度傳出要讓逃兵的年輕人無法從事公部門工作,即使現在英國公部門其實嚴重缺工。這樣的政策宣示背後,顯然只是表態而已,連基本的準備都沒有做好。

宣稱要讓老人免稅,回過頭來要求年輕人不念大學、去服兵役──多家英國媒體都形容這根本是世代戰爭,背後反映的是經濟困局下辛偉誠的孤注一擲,想的已經不是爭取年輕甚至中壯年人的支持,而是希望至少守住「近年來生計勉強沒有變差」的唯一的一群選民。

讀者評論 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大选开始之后Sunak的表态明显就是输上头了开始说胡话了

  2. 还有这几年支出方面的涨幅,例如学费。同一间学校,2020年一学期学费约7000镑,2024年一学期学费就到了8000多镑,平均这四年的年涨幅为6.09%,2024年之后预计上升到7%。如果工党上台也没什么好的,增值税20%豁免取消后,学费涨幅就不止是预计的7%了。

  3. 建議英首相漢化譯名外另外加註台灣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