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六年之後,《如懿傳》為何踩中了時代的雷點?

播映初期,對《如懿傳》的詬病迅速消退了,但如今在中國,觀眾們將吐槽《如懿傳》變成了一股風潮。

《如懿傳》劇照。

《如懿傳》劇照。圖:Imagine China

特約撰稿人 張曉琦

刊登於 2024-05-15

#戲劇#戲劇與現實

【編者按】《如懿傳》為中國2018年播出的清朝古裝宮鬥劇,耗資巨大,曾以周迅的片酬為話題引起關注,後因政府批判宮鬥劇被數次下架。當初的負評很快散去,但在六年之後,中國網友熱衷於各種吐槽《如懿傳》的短片和迷因,吐槽《如懿傳》已經變成一種「學問」,一部六年前的古裝劇,為何現在迎來了吐槽熱浪?作者試圖從現今中國社會對階級、婚姻及女性處境的意識轉變來分析這部電視劇的缺陷。

對舊劇《如懿傳》的吐槽成為今春內娛一樁罕事。此風潮肇始於2023年7月B站有一位叫做「没事卡了」的遊戲主播,製作了一則用《模擬人生4》重現《如懿傳》場景的片段,隨口吐槽了《如懿傳》的劇情不合理。《如懿傳》粉絲前往攻擊,言語間指主播並沒有認真看劇,「没事卡了」隨後製作了十幾期節目逐集分析該劇的缺點,此後影視區下場吐槽的up主逐漸增多,吐槽《如懿傳》成了熱門話題。至今年2月時,《如懿傳》吐槽內容開始遭遇周迅工作室的投訴舉報,不少節目陸續下架,此舉引來了B站網友的憤怒,本已衰頹的吐槽之勢重又燃起愈演愈烈,甚至此前未有創作的素人也加入進來,最終衝上微博熱搜演變為全民玩梗狂歡。

失敗得毫無價值

《如懿傳》在2018年播放時已有爭議,初期主要集中在劇集開頭周迅的少女扮相,劇集設定與史實的謬誤,此後關注度逐漸消褪,無人問津。不料卻在6年後因吐槽黑紅,很多人當年沒看過《如懿傳》卻愛上了看吐槽,樂此不疲。在不同的網站上,吐槽內容從劇情、角色、服飾、妝造、歷史、文化乃至心理批評不一而足蔚為大觀,這些內容現已被戲稱為「如學」。

六年之中,社會環境、風氣與人們的意識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與劇作錯舛發生了新的化學反應,其中尤以階級意識、婚戀觀與女性意識為盛。

風潮發酵至此,其中有民眾的逆反心理,有二創被阻遏及觀看樂趣被剝奪的激情迸發,但根源仍舊在劇作本身。劇集預設主題「蘭茵絮果」「婚姻圍城」無力呈現,劇情與人物錯亂缺乏統一邏輯,缺乏古代社會文化常識、不符合歷史卻宣傳歷史正劇等等。六年之中,社會環境、風氣與人們的意識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與劇作錯舛發生了新的化學反應,其中尤以階級意識、婚戀觀與女性意識為盛。

「婚姻圍城」「蘭因絮果」不適用於這部劇。有進有出才是圍城,只能進無法出的是監獄,多數古裝劇中帝后之間不是今天的夫妻關係,而是比君臣更嚴苛的主僕。任何想以現代關係比附的刻畫,都只會淪為「洗白」而非劇方一直宣稱的「反封建」。即便以現代視角而言,如懿與乾隆的「蘭因」也單薄蒼白到幾乎無法令人感知,除了反覆吟誦「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外別無他物。沒有志趣相投、心有靈犀,沒有同心戮力共度難關,只有將送支簪子、題字人人有份作為獨寵、打進冷宮任由蛇咬火燒作為保護;而對那些並非真愛的妃子,不是晉位分就是抬旗,就算壞事做盡也不過幽禁在自己宮中,而不是送去冷宮涉險。仳離的「絮果」,如懿的失敗無法予人衝擊,而並非一些人批評的「觀眾只愛看爽劇只想通關成功討厭失敗」。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