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懿傳》為中國2018年播出的清朝古裝宮鬥劇,耗資巨大,曾以周迅的片酬為話題引起關注,後因政府批判宮鬥劇被數次下架。當初的負評很快散去,但在六年之後,中國網友熱衷於各種吐槽《如懿傳》的短片和迷因,吐槽《如懿傳》已經變成一種「學問」,一部六年前的古裝劇,為何現在迎來了吐槽熱浪?作者試圖從現今中國社會對階級、婚姻及女性處境的意識轉變來分析這部電視劇的缺陷。
對舊劇《如懿傳》的吐槽成為今春內娛一樁罕事。此風潮肇始於2023年7月B站有一位叫做「没事卡了」的遊戲主播,製作了一則用《模擬人生4》重現《如懿傳》場景的片段,隨口吐槽了《如懿傳》的劇情不合理。《如懿傳》粉絲前往攻擊,言語間指主播並沒有認真看劇,「没事卡了」隨後製作了十幾期節目逐集分析該劇的缺點,此後影視區下場吐槽的up主逐漸增多,吐槽《如懿傳》成了熱門話題。至今年2月時,《如懿傳》吐槽內容開始遭遇周迅工作室的投訴舉報,不少節目陸續下架,此舉引來了B站網友的憤怒,本已衰頹的吐槽之勢重又燃起愈演愈烈,甚至此前未有創作的素人也加入進來,最終衝上微博熱搜演變為全民玩梗狂歡。
失敗得毫無價值
《如懿傳》在2018年播放時已有爭議,初期主要集中在劇集開頭周迅的少女扮相,劇集設定與史實的謬誤,此後關注度逐漸消褪,無人問津。不料卻在6年後因吐槽黑紅,很多人當年沒看過《如懿傳》卻愛上了看吐槽,樂此不疲。在不同的網站上,吐槽內容從劇情、角色、服飾、妝造、歷史、文化乃至心理批評不一而足蔚為大觀,這些內容現已被戲稱為「如學」。
六年之中,社會環境、風氣與人們的意識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與劇作錯舛發生了新的化學反應,其中尤以階級意識、婚戀觀與女性意識為盛。
風潮發酵至此,其中有民眾的逆反心理,有二創被阻遏及觀看樂趣被剝奪的激情迸發,但根源仍舊在劇作本身。劇集預設主題「蘭茵絮果」「婚姻圍城」無力呈現,劇情與人物錯亂缺乏統一邏輯,缺乏古代社會文化常識、不符合歷史卻宣傳歷史正劇等等。六年之中,社會環境、風氣與人們的意識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與劇作錯舛發生了新的化學反應,其中尤以階級意識、婚戀觀與女性意識為盛。
「婚姻圍城」「蘭因絮果」不適用於這部劇。有進有出才是圍城,只能進無法出的是監獄,多數古裝劇中帝后之間不是今天的夫妻關係,而是比君臣更嚴苛的主僕。任何想以現代關係比附的刻畫,都只會淪為「洗白」而非劇方一直宣稱的「反封建」。即便以現代視角而言,如懿與乾隆的「蘭因」也單薄蒼白到幾乎無法令人感知,除了反覆吟誦「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外別無他物。沒有志趣相投、心有靈犀,沒有同心戮力共度難關,只有將送支簪子、題字人人有份作為獨寵、打進冷宮任由蛇咬火燒作為保護;而對那些並非真愛的妃子,不是晉位分就是抬旗,就算壞事做盡也不過幽禁在自己宮中,而不是送去冷宮涉險。仳離的「絮果」,如懿的失敗無法予人衝擊,而並非一些人批評的「觀眾只愛看爽劇只想通關成功討厭失敗」。
數古裝劇中帝后之間不是今天的夫妻關係,而是比君臣更嚴苛的主僕。任何想以現代關係比附的刻畫,都只會淪為「洗白」而非劇方一直宣稱的「反封建」。
文藝作品不能教育人只能征服人,首先必要正視人性。人就是喜歡成功多過失敗,因為直接關乎利益乃至生存;也並非所有的失敗都具價值,更多時候就是技不如人。失敗天然就比成功難拍,必須有能超越世俗的人性光輝閃耀,而並非「我輸我高貴」「我弱我有理」。「少年郎」沒表現出什麼值得「愛」的品質,以及這種品質在環境下的消亡,女主的愛情顯得廉價而莫名,「理想主義者」的人設更加站不住腳。
沒有人會拿「戀愛腦」來諷刺《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即便後來大家發現段小樓是個假霸王,是因為這段感情有扎實的現實基礎與明確的想象模型,與程蝶衣對京劇的痴迷相互交融,在虛實空間中成為一種獨立存在,蝶衣本人也在這種情感中煥發出了最大自我,他的堅守與抗拒,他與環境的衝突奏出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最強音。因此當寶劍落地一代名伶應聲而亡,會令觀眾無限扼腕唏噓。
她所愛的,似乎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叫做「男人」的抽象物。她在父母、兒女、朋友死時都並不十分難過,只在凌雲徹斷根時爆發出了最強痛感。悲傷當然不只強烈外化一種表現方式,哀莫大於心死不是不可以,但需恰當。
但如懿對乾隆的愛,不僅缺乏現實支撐,觀眾也無從得知她理想的情人是什麼樣的。乾隆家暴嬪妃、強姦她的好姐妹海蘭、給她的同路人意歡用避孕藥都不影響她對少年郎的觀感。她所愛的,似乎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叫做「男人」的抽象物。她在父母、兒女、朋友死時都並不十分難過,只在凌雲徹斷根時爆發出了最強痛感。悲傷當然不只強烈外化一種表現方式,哀莫大於心死不是不可以,但需恰當。
永琪死後,匆忙趕來的如懿被暴怒的皇帝褫奪皇后冊寶,她沒有對養子早逝的痛徹心扉,甚至沒有安慰一路扶持她的海蘭,轉身離去。而正在經歷喪子之痛的海蘭,剛剛還在因為胡芸角的告發,為她向皇帝陳情據理力爭。海蘭為救她出冷宮,不惜懷著孕給自己下朱砂,多年來與她患難與共相濡以沫。如懿對海蘭的付出沒有多少感謝,甚至沒有為她因妊娠紋再難獲寵想辦法。不管如懿和凌雲徹的情感是哪種性質,不管她是單純為凌的不幸而難過,還是摻雜著為乾隆變得如此殘暴惡心而痛心,這一情節的象徵意義都非常強烈:對於陽具的崇拜。
婦德與沽名釣譽
體現如懿與皇帝情分有幾個情節。一次是她過生日時為其母李金貴求追封,惹得乾隆大怒拂袖而去,之後又依言行事,說只有她瞭解他的真正需求,雖然此前從未對皇帝思念生母做鋪墊,短短幾句話中也前後矛盾,說自己敬她愛她怨她,但從來沒見過她連長什麼樣都不知道——那這敬愛怨從何而來?母親也這麼抽象嗎?劇集希望傳達的信息是情意相知,但觀眾感受到的卻是濃重的「勸誡」意味。此後的鹿血酒事件與之類似,讓皇帝在暴怒之後再次出來為她唱贊歌:人人都是花團錦簇的熱鬧,只有皇后是令人清醒的冰雪。在這些劇情中,突出的不是情,而是禮,是她比相比於其他「妖艷賤貨」的道德優越。當她下跪直諫,甚至與士大夫的迂腐有了勾連——為丈夫被「小三」勾引怒火萬丈,為皇帝被奸臣所惑痛心疾首。
不管如懿和凌雲徹的情感是哪種性質,不管她是單純為凌的不幸而難過,還是摻雜著為乾隆變得如此殘暴惡心而痛心,這一情節的象徵意義都非常強烈:對於陽具的崇拜。
當眾讓皇帝下不來台,可能是忠肝義膽,也可能是訕君賣直,卻缺乏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失寵被內務府苛待,彈壓身邊人的不滿閉門刺繡;面對他人栽贓陷害,不積極脫罪而是臣妾百口莫辯,這不是不爭不搶而是認同秩序,懦弱無能。教育永璜熟讀《史記》與御詩討皇阿瑪歡心,教育永琪韜光養晦,這都是生存經驗而非風骨識見。放任阿箬對他人冷嘲熱諷,導致她受罰反水乃至自己被貶進冷宮,這是馭下無術識人不明——如何擔得起六宮之主的職責?尤其是開頭姑母之死的情節,皇帝有心抬舉景仁宮以制衡太后,她作為皇帝的真愛,上代皇后的姪女,在有前朝重臣的支持下,竟然背刺皇帝幫助太后達到目的,甚至要太后賜名,這種行為已經到了令人難以評判的地步——以及在姑母被太后毒死後仍對太后捨命相救。如果說是為了在後宮生存,皇權巔峰時代的皇帝竟然弱勢到這種地步嗎?有姑母的支持與牽制,不比她毫無靠山獨自面對太后強嗎?在這一過程中,在親情(姑母)、真愛(皇帝)與生存(太后)之間,她有過一絲一毫的猶豫嗎?
在這個故事中,你看不到如懿的理想是什麼,底線在哪裡,為了捍衛理想付出了什麼代價,何談理想主義者?更沒有什麼美好的人性、珍貴的精神價值在這個過程中被毀滅,也就無所謂悲劇。她甚至連普通的情緒都沒有,行動准則無非生存,理想無外男人,而且不是具體的人,因為她不在意這個男人品行有多差,或者說她追求的,是「妻子」這個位置,「在意的只有情分而非位分」就失去了說服力。她得意於自己是真愛其他人只是玩物,在皇帝痴迷寒香見時破防,在皇帝南巡招妓時終於無法自欺欺人繼續做夢。如懿拒絕服藥提前結束生命,電視劇不厭其煩地渲染老年乾隆念念不忘結髮之誼,再次肯定「真愛」——這就是個「追妻火葬場」的故事。至死所求不過男人心中的地位,是用生命投誠而非覺悟。就像士大夫的死諫與「反封建」無關一樣,不管在生存主義者眼中,「不順從」是多麼一件驚天大事。
一個真的理想主義者,既定秩序的反叛者,不可能完全符合這一秩序所要求的道德。既要遵守秩序的實惠又要「反叛」之名作時尚單品,不是「人淡如菊」,是沽名釣譽。
主創把「妻子」與「情分」相提並論,把婦德與愛情混為一談,甚至把身體佔有理解為愛:對於不能完全佔有的弘歷,讓其保留處子之身直至與如懿的初夜;對於地位低的凌雲徹,則以閹割的方式完成終極佔有。而乾隆折磨阿箬、向如懿示愛的方法,即是召她侍寢又不臨幸,兼具陽具崇拜與身體佔有的雙重意味。整部劇中,看不到如懿的才幹、性情與心志,只有一路無能憋屈到死,並將此作為道德資本,認為應該得到包括世人贊許在內的一切。如果沒有得到,那就是社會太黑暗,皇帝被奸妃所惑、庸眾愚昧,以至於其他角色都成了襯托她的工具人,乃至不顧人物智商與劇情邏輯,這也是觀眾集中詬病的一點。一個真的理想主義者,既定秩序的反叛者,不可能完全符合這一秩序所要求的道德。既要遵守秩序的實惠又要「反叛」之名作時尚單品,不是「人淡如菊」,是沽名釣譽。這是個弱者希冀以循規蹈矩乃至不斷受折磨來獲得名利的故事,最觸目驚心的,是愛「男」與忠君、婦德與古代儒生之迂腐、現代之為愛痴狂發生了怎樣的勾連。
時代的雷點與呼喚
如懿想收養永璜卻在皇帝提出要求時並不答應,以教一個孩子自戕來獲得。嘴上說不在意后位,穿著姚黃牡丹衣服到富察皇后面前示威,說中宮之位在於人心;待登上后位,指責金玉妍穿正紅衝撞中宮,對她罰也是賞賞也是罰。說不想兒子永璂繼承皇位,卻放任一眾嬪妃當眾表示絕無奪嫡之意,唯皇后馬首是瞻。可以不管皇帝的盛怒猜疑,讓五阿哥與惢心、江與彬違背聖意、擔著風險給凌雲徹尋找風水寶地埋葬、四時祭拜,卻遵守規矩不能為意歡見兒子通融,遵循太后旨意給寒香見絕育。即便寒香見不想生,至少這個宮鬥世界中,也有不徹底、更溫和的避孕方式,這很難不令人懷疑她早有此心順水推舟。惢心陪她在冷宮捱苦,被帶往慎刑司她連站都沒站起來,檢查斷腿傷勢後一心洗手護甲。海蘭一路為她保駕護航不惜危及自己的孩子,在皇帝必會要凌雲徹命的情況下除掉凌以免她遭受重創,她從此與海蘭疏離,不顧最後一根稻草是自己在梅園主動搭話,始作俑者是皇帝,與乾隆戚戚作別「花開花落自有時」。
電視劇想表現的是如懿淡泊名利、重情重義,得到了所有「好人」的擁戴,很多觀眾看到的,卻是她的自私冷漠,尤其是對下位者的漠視。也許是把如懿從最早小說中的黑蓮花改為仁厚高潔,卻沒有更改基本劇情導致了這種狀況。看重清譽多過情意,卻並不拒絕情意帶來的利益。壞事都由別人做,如懿只需坐享其成。簡單把其他角色變成工具人無法真的改變女主本性,只會把她變得虛偽——後宮凶險萬丈的設置與不宮鬥卻能走上皇后之位的聖母本就是不兼容的。觀眾會把她們的行為理解為如懿慾望、行為的外化,比如海蘭害純妃、永璋、永璉,不時出現在她夢中提醒她要做皇后的姑母。
電視劇想表現的是如懿淡泊名利、重情重義,得到了所有「好人」的擁戴,很多觀眾看到的,卻是她的自私冷漠,尤其是對下位者的漠視。
與此相對應的,是女配魏嬿婉鮮明的性格特徵與一條相對清晰的成長線。她家道中落、野心勃勃,被原生家庭吸血,被金玉妍折磨迫切需要改變處境。在這個過程中,她的男友凌雲徹幫不上任何忙,好不容易買來的好差事被海蘭造黃謠毀掉——一個曾被強姦又曾被污蔑勾引皇上的人,僅僅因為魏回皇帝話便認為她在勾引皇帝。在「姚黃牡丹示威」一事中,她因被如懿帶到皇后宮中送此花被連累,即便凌雲徹相求如懿也不積極救助,卻說啓祥宮要折磨魏,必不會讓她受太重傷。及至魏嬿婉成為嬪妃一力與如懿交好,她卻始終不屑,反問魏有何苦衷。
如懿一方不僅造成了魏嬿婉的困境還預設了對她的厭惡,其間的傲慢與厭女均令觀眾不適,愈加願意理解她的黑化(而不是劇集中給出的原因),即便這個角色的塑造也非常臉譜化,缺乏更加細膩、複雜的人性勾勒,同樣有降智情節。海蘭的指控已是莫須有,如懿更因她與凌雲徹分手而鄙薄她,說她私自到木蘭圍場見皇帝是品行低劣,卻不管自己也嚮往女子可以求去,也曾不顧太后讓她在潛邸為姑母守孝的禁令,與海蘭互換衣服去見皇帝。雙標刺激了觀眾的逆反心理,魏嬿婉前期的悲慘處境、所遭受的白眼冷遇,以及相對較低的出身,都引起了作為996/007社畜的普羅大眾的共鳴與憐惜,也激發了階級意識。這與如懿對海蘭、惢心的冷漠,對田姥姥賞錢的克扣和不知幾十兩銀子的重要性,以及與皇帝輕飄飄抱怨太累想做尋常百姓結合到一起,引發了「何不食肉糜」的憤慨。其他角色不過是襯托如懿真善美的工具人,屢屢被如懿提點要安分守己,更令觀眾有理由和底氣無視她們的惡行,拋棄劇集所給的設定。女性人物好壞由聖/娼決定,大量的女性互害情節以及對男性及其所代表權威的崇拜維護,正與近幾年來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思潮相悖。問題劇有很多,但《如懿傳》在時隔6年之後,擊中了社會情緒,踩到了時代的雷點。
女性人物好壞由聖/娼決定,大量的女性互害情節以及對男性及其所代表權威的崇拜維護,正與近幾年來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思潮相悖。問題劇有很多,但《如懿傳》在時隔6年之後,擊中了社會情緒,踩到了時代的雷點。
當女主角懦弱無能,乃至陳腐、虛偽,她的失敗就難以令人同情。她與她所代表的道德都會失去生命力,而精神強悍、生機勃勃的反派會迅速獲得擁躉,魏嬿婉已經被稱為「奇跡婉婉」。相比於行屍走肉,最壞的真人也能得到很多人喜歡,人對生命力的嚮往不以任何主觀意志、道德、價值觀為轉移。任何風潮都不免泥沙俱下,《如懿傳》也不例外,喧囂沸騰中夾著對周迅的人身攻擊、跟風無腦黑、各種厭女意識,以及在對魏嬿婉的推崇中暗渡陳倉自己的惡念等等。但要懲惡揚善,劇作就要令觀眾看到一個費盡心機爬到高位的人所付出的慘痛代價,而不是去歌頌一個擁有「完美道德」的失敗者,這只會令人更加迅速地擯棄這些道德。這取決於道德作為調節人際關係存在的本質。
《如懿傳》的滑鐵盧堪稱社會思潮嬗變的標識性事件,不僅舊道德/婦德遭到厭棄,新千年以來的「為愛痴狂」的新自由男權理念/婦德也遭到了抵制。女性獨立意識與進取精神與日俱增,在對文藝作品中牌坊式女性角色厭倦排斥的同時,渴望別具一格、更具複雜性的新形象,渴望照見那些勇敢而邪惡的靈魂,渴望女版於連,對「惡女」形象的渴求已經呼之欲出。
“如學”研究者,吐槽者不乏有從心理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甚至製作公司財務狀況分析的角度入手,真是挺“百花齊放”的。
讀標題和第一段以為是從文化研究角度探討六年後重新吐槽《如懿傳》這個現象,原來作者自己跳下去一起罵~ 😂
這劇評很長,但罵的淋漓盡緻,我不建議去看劇,看這劇評就夠了!
近些年觀眾喜歡的劇里最具話題度的大都是劇里的反派,符合中共宣傳價值,觀眾也喜愛的正派角色越來越少了。
简体版所有“乾隆”都被转成了“干隆”有点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