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4年3月18日晚間,一群不滿國民黨立委張慶忠以30秒通過「兩岸服貿協議」的學生及公民團體,衝進立法院癱瘓議事,並展開為期24日的公民運動,台灣社會也因著這種全面性的運動受到劇烈搖晃,那股盤據街道對峙的餘熱,依舊瀰漫至今。
一念之變,十年之途,當年的運動者如今有著截然不同的際遇,各自走出不同的人生,台灣政治版塊在太陽花學運後亦面臨重組洗牌,公民社會隨之興起、茁壯與健步邁前,持續在後太陽花時代吹拂台灣社會。如果記憶有期,十年之後,你還記得哪些?如果記憶無法抹消,參與者又如何與其相伴?端傳媒將自3月13日起,刊載太陽花學運十週年系列文章及特製頁面,向著記憶的碎片發出回聲。
以2014年3月18日抗爭者衝進立法院為座標的那日,到4月10日退場為止,為期24日的太陽花學運(亦稱318學運、反黑箱服貿佔領立法院行動)劇烈衝擊台灣社會,並為群眾運動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如今刻度將跨越十年。十年的跨距,在浩瀚星河中只是滄海一粟,但在人類有限的光譜中,卻足以留下物換星移的印痕。端傳媒深入訪談五位在運動中或遠或近的參與者,邀請他們探索記憶蟲洞,描繪彼時通往此刻的軌跡。
有人只是外圍的聲援者,卻因為一首歌留下創傷。有人被迫指揮現場,卻難以控制事態發展,進而陷入官司纏訟。但也有人在庶務中發展出互助的同儕情誼,有人在冗長的會議中習得某種生存技能,有人則是在場外打造了挑戰權威的電音基地,實踐公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