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深度

兩會「中國經濟大病初癒」,旅遊業會是以小博大的回春丹嗎?

有需要,找旅遊業。

2023年7月17日,中國蒙古自治區,裝扮成太空人的遊客參觀火山地質公園。攝:Zhao Jun/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7月17日,中國蒙古自治區,裝扮成太空人的遊客參觀火山地質公園。攝:Zhao Jun/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李大貓

刊登於 2024-03-07

#盛事經濟#citywalk#西安#旅遊業#哈爾濱#中國#中國經濟#評論

兩會第一天,文旅部就發布了特別報道:《以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4甲辰龍年伊始,中國經濟遭遇了多重開門綠。頹勢如此明顯,以至於先前禁止唱衰經濟的禁令失效,從去年下半年起金融領域出現「非短暫經濟衰退」的新名詞。正在召開的兩會上,新一年的經濟目標被定為「奮力一跳夠得着」的5%,與前一年目標增長率持平並略低於前一年實際增長率。面對媒體關於中國物價下跌,是否正經歷通縮的疑問,《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黃守宏的答覆是,中國經濟正處於「大病初癒」的階段;央行行長潘功勝則表示貨幣政策以「維護價格穩定、推動價格溫和回升」為主,變相承認了通縮的存在。整個兩會,上至官下至民都在討論拉回經濟,「增加年假促旅遊」「設置『消費節』」「工資發給父母促生育」「家電汽車以舊換新」「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五花八門的提案中,所有大大小小、抽象具體的事物都被寄託以擴內需、提經濟的厚望。

然而,大多數提案有意無意地避開了最大宗的三大需求。大陸中學課本就講過:中國經濟的三大支柱是出口、投資、消費。現在,受Covid政策影響,中國的國際客戶加快流向南亞、東南亞等國,導致2023年中國對外出口額(以美元計)經歷2016年來首跌,只有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這「外貿新三樣」有增長勢頭,但目前大部分相關企業處於燒錢擴市場,暫時無力扭轉虧損的階段。投資這邊,年初A股股災已經說明了很大問題,信心一旦崩潰,政策硬拉也成效有限,股民甚至一度呼籲「閉市止損」『;剩下消費一項,其中最大頭、也是中國自1998年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以來最重要的經濟支柱——房地產,正在經歷泡沫破裂,新房、土地、二手房成交量均以10%為單位跳水,多地二手房掛牌量(賣不出去的量)創歷史新高。無論是地方還是全國兩會,本次都是近年來提及房地產一項最少的,「房住不炒」則幾乎完全沒出現。

三大主引擎失靈,讓之前根本「無關宏旨」,不配被拿到檯面上討論的居民日常消費臨危受命。老百姓一向捂得很緊的小小錢袋,竟成了刺激經濟的衆望所歸。而2024年初表現良好的旅遊業更被視為「救市主」。實際上,中國政府至少從2023年五一小長假開始,就釋放了促進旅遊業的信號,2024年初的哈爾濱旅遊熱讓各地投資者和三產從業者收到了更直白的信號,端傳媒此前也有過分析。(延伸閱讀:《南方小土豆:嬌妻文學撐不起內循環旅遊業的「潑天富貴」》《春節福建宮廟遊走紅中國,「高顏值遊神」引發爭議》)。連龍年春晚都淡化了政治說教,以宣傳旅遊為鵠,並給旅遊業的一年之計定調——青春遊、低價遊、城市遊、內陸游、民俗遊。

對於這一官方議程,普通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自然是:中國是否真的要像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日本一樣搞「觀光立國」——變文旅業為頭號經濟支柱?而眼下這種「鼓勵每個人都去其他人家鄉窮遊」的旅遊模式,是否真的能用一匹小馬拉動經濟的大車?政府推動旅遊業發展,是否還有什麼後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