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繁花》現象級熱潮:追完頭兩集就罵的人為何錯了?繁花也有真正無法跨越的?

真正看過王家衛作品的人,會期望他忠於原著嗎?當下國進民退,繁花卻追憶了一個自由經濟路綫的故事⋯⋯

《繁花》劇照。

《繁花》劇照。

特約撰稿人 李照興

刊登於 2024-01-09

#劉濤#馬伊俐#繁花結局#辛芷蕾#胡歌#玲子#繁花同款#繁花#王家衛

王家衛執導的陸劇《繁花》由剛啟播時的口碑低迷,到播了一半,已成為全中國爆款劇集和社交話題。其熱議力度,遠超單純內容討論,而是罕有地激發出一整股「繁花熱」。

就是近些時日,不僅社中國交媒體號上每天都有不同角度蹭熱度的出貼——由演員上海口音是否標準、角色的衣著打扮、飯局餐單,再到誰個著名上海演員又客串一角,都作出考証辯論,連坐進餐廳,鄰座也都在談論劇情;這股熱度甚至還化為段段城市考古citywalk ,攻略詳細,鼓勵戲迷跟隨角色足跡,逛逛上海街道,不可謂不是現象級。

也可以肯定地說,《繁花》已成為王家衛作為導演的中國式「出圈」之作,再不局限於文藝觀眾心頭好。劇集評價由開始播出時的讚彈兩極,走向後段較為一面倒的認可欣賞,而這當中的轉折要素是什麼?而在劇集產生這種普及性的大成功之前,只因開頭幾集很快就放棄追劇的觀眾,他們又誤解了什麼?

而更重要的是,在成功的表面下,《繁花》作為一部建基於上海歷史的年代劇,它真正缺失的又是什麼?那條九十年代的黃河路已一去不返,上海灘的熱鬧已四散轉移。於車墩上海影視基地重建的,用王家衛的解畫,不需要是那個時代真實的黃河路,反而重塑的該只是當年黃河路曾經給人們的震撼。要有點不真實才對。

《繁花》已成王家衛作為導演的中國式「出圈」之作,再不局限於文藝觀眾心頭好。其評價由伊始的讚彈兩極,走向後段較為一面倒的欣賞,這當中的轉折要素是什麼?而在成功表面下,這部建基於上海歷史的年代劇,真正缺失的又是什麼?

《繁花》劇照。
《繁花》劇照。

現象級密碼考古與觀眾認知短板

基於王家衛作品中常藏著的密碼,虔誠觀眾還會把每道菜的流派,角色的衣服,乃至使用的某首配樂作考究(由《東京愛情故事》主題曲到Beyond),完滿了那個繁花宇宙。

在《繁花》熱播的第一周去逛劇中的上海,感覺就像街頭隨時會碰到因爆款劇集而引發的網紅打卡團。電視版故事很多主要劇情的發生地點,是上海靠近人民廣場北面的一條小街,叫黃河路。當中主要的戲碼就在這街角的至真園上演,因為此類包廂難求的高級飯館,就是其時促成生意的龍門陣,象徵了上海那重返商貿精神時代的物質符碼。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