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選之人、她和她的她喜獲金鐘獎:台「女性+」劇被陸觀眾譽「真正大女主劇」

《人選之人》在大陸被豆瓣下架,但在微博上聲量極高,絲毫不遜於同期大陸熱播的9.4分陸劇《漫長的季節》。
第58屆金鐘獎獲戲劇節目男主角:薛仕凌/台灣犯罪故事-出軌(右),以及女主角:蔡淑臻/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左)。攝: VCG/VCG via Getty Images
台灣 影視 風物

「台灣的40+女演員在拍這樣的戲。」

第58屆金鐘獎戲劇類獎項於剛過去的星期六(10月21日)揭曉。《人選之人—造浪者》和《她和她的她》在迷你劇集(電視電影)類別平分秋色各獲四獎,《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拿下四獎成為戲劇類最大贏家,改編自宮部美幸名作的《模仿犯》則獲三獎,並經觀眾票選得到最具人氣戲劇節目獎。

金鐘獎得獎名單被視為每年對台灣優秀劇集的重要回顧。誠如本屆戲劇類評審團總召唐美雲在頒獎典禮中所說:「過去一年的台劇大鳴大放,我們可以看見各種類型、題材的優質作品。」以獎項結果而言,獲獎最多的四部劇分別是選舉職人劇、社會議題劇、醫療喜劇小品,和跨國改編的推理劇,每部上架Netflix時也都曾是一時之選。那麼除了類型創作的成熟與蓬勃,今年這份名單還能讓我們看到什麼?

「女性+」類型融合:已經爐火純青

今年三部獲獎最多的作品,都是以女性視角展開。

雖然《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下簡稱《女外科》)、《人選之人—造浪者》(下簡稱《人選》)和《她和她的她》從議題到風格截然不同,但三部劇無疑都具有豐沛又真摯的滿滿女性能量。我個人認為這種女力集中展現的創作景觀,代表著台劇裡「女性+」的類型融合已經爐火純青。

放眼整個東亞,只有台灣的創作者,會將「改變女性的處境」放在和「改變台灣的未來」同等的高度上去進行詮釋。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圖:網上圖片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圖:網上圖片

「女性+」就是以女性視角出發,去和任何一種類型做結合,碰撞出更有爆發力和超越感的作品。其實這種台劇裡獨具特色的創作思維,從2019年《與惡的距離》和《俗女養成記》在兩岸三地造成空前影響力時,就已經初步奠定。前者是「女性+社會寫實題材」,後者是「女性+別緻鄉土劇」,兩部劇當年都被譽為神作,不但讓整個中文世界「看見台劇」,而且刷新了華語劇集的標準。

《女外科》、《人選》和《她和她的她》則在「女性+」這條路上繼續走出了多元面貌——「女性+醫療職人」、「女性+選舉職人」、「女性創傷+懸疑創新」。女性日常所面對的困境,足以成為一切創作的起點。這幾部劇也都不是要專門探索所謂「性別議題」,但釐清女性人生難題的因果,撫慰女性個人經驗的創傷,自然而然就會呈現出令人動容的好故事。

正因為女性視角的普世性,這些作品的感染力並不只局限於台灣。《她和她的她》是去年中國豆瓣網站(非動畫類)評分最高的華語劇集(8.6分),《女外科》緊隨其後(8.5分)。今年的《人選》由於以總統選戰為背景被豆瓣下架,但在微博上聲量極高,絲毫不遜於同期在大陸熱播的9.4分陸劇《漫長的季節》。無論是用VPN翻牆下載Netflix還是透過其他網路渠道,大陸觀眾們都想方設法找《人選》來看。

女性的傷口才是核心關切

「女性+」的創作是以「她」為主體,懸疑是手法,女性的傷口才是核心關切,類型基礎只是用來開啟「她的故事」的新穎方式。

金鐘獎項出爐後,一位中國電影博主的微博下有這些高讚評論:

「誰說女性題材不能火,在正常的世界就會發光發熱。」
「台灣的40+女演員在拍這樣的戲。」
「對比起來,大陸女藝人的劇本真的好差⋯⋯」
「我們需要更多『她』的故事。」

對比之下不難發現,「她」的故事,在陸劇中的呈現都很「輕」,討喜為主。比如《夢華錄》想展現女子風骨,但其實是古裝偶像劇;台灣導演在對岸執導的《愛很美味》,則是「小而美」的都市愛情輕喜劇。而現實中真正沉重的、讓人窒息的女性故事,最多在具有批判力度的類型劇裡佔據一角——女性遭遇性侵,在《沉默的真相》和《漫長的季節》裡都是劇情關鍵,卻不是兩劇要處理的核心議題。換言之,無論囿於審查機制還是市場因素,優質陸劇也只能做到「懸疑劇裡出現了性侵議題」。

但台劇《她和她的她》卻能借用懸疑劇的外殼,去直面性侵帶來的慘痛創傷。差別在於「女性+」的創作是以「她」為主體,懸疑是手法,女性的傷口才是核心關切,類型基礎只是用來開啟「她的故事」的新穎方式。而從職場性騷擾、性別歧視、家暴、蕩婦羞辱到各式各樣對女性的敵視,也在劇中被一一展現,猶如一部「女子困境圖鑑」。

《她和她的她》劇照。圖:網上圖片
《她和她的她》劇照。圖:網上圖片

從職場性騷擾、性別歧視、家暴、蕩婦羞辱到各式各樣對女性的敵視,也在劇中被一一展現,猶如一部「女子困境圖鑑」。

《她和她的她》的豆瓣頁面上有一條點讚過萬的短評:「為什麽我們還在拍那麽多脫離實際披著大女主外衣的愛情爽劇?什麽時候我們才能夠看到現實中的女性困境?被性侵、被家暴、被懷孕歧視、被貞潔枷鎖、然後不被看見⋯⋯」

《她和她的她》與《人選》這兩部在金鐘迷你劇集類別不分伯仲的作品,剛好都在講「她們」作為性暴力受害者的故事,後者更打破了公眾對完美受害者的迷思。「不完美的受害者」有太多可被攻擊之處,但真實世界裏,處於不對等權力關係下的女性,更容易陷入的困境恰恰是:「他沒有用任何暴力的方式強迫我,但是我沒有別的選擇」。對權力結構有足夠冷靜的檢省,才能寫出如此準確的對白。

《人選》以精良的製作水準成功輸出了台灣選舉文化之餘,同樣珍貴之處是展現出了女性要面對的困境不只包括性騷擾與性暴力,還包括與性有關的醜聞曝出後要比男性承受更多罵名;在家庭中的無形付出和情感勞動時常被伴侶漠視;在職場中表達憤怒會被刻板印象污名化為情緒問題。這些都是都需要被「改變」的。

贏得選舉改變社會很重要,但女性在個人層面能「改變」一些事同樣重要,這也是貫穿《人選》的隱藏主線。而放眼整個東亞,只有台灣的創作者,會將「改變女性的處境」放在和「改變台灣的未來」同等的高度上去進行詮釋。

真正的大女主劇

包攬戲劇類「節目獎」和「導演獎」兩個最大獎項的《女外科》,則是用很「輕」的浮誇風格講很「重」的嚴肅議題。有大陸觀眾看完之後的感想是:「台劇披著愛情戲外衣講職業講人生,陸劇披著職業劇的外衣講愛情。」

也有人看到在喜劇的表象之下,該劇講的是「作為醫護人員的女性如何被一點點蠶食和剝削的真相」。用女性視角剖開醫療行業困境並叩問體制弊端後,許多問題儘管無解,但「不斷被提及,才有改進的可能。」

「台劇披著愛情戲外衣講職業講人生,陸劇披著職業劇的外衣講愛情。」

第58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獎得主《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圖:Youtube截圖
第58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獎得主《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圖:Youtube截圖

憑《女外科》中「小劉醫師」封后的蔡淑臻,在戲外絕對是「乘風破浪的姐姐」,她從模特轉型當演員,同時還是該劇主創,參與開發了劇本。當和她同齡的大陸女演員已經開始演婆婆甚至祖母時,她在戲裡和比自己小24歲的「小奶狗」搭檔CP卻毫無違和感。這個角色的人設從性別意識上也相當超前,陸劇中幾乎沒有編劇敢寫一個「落魄、好色、酒後亂性的女主角」(但換成男主角就合理多了)。所以也有很多大陸觀眾看完之後感慨:這才是真正的「大女主劇」。

而這三部「女性+」作品的另一個共同點是女性透過「互助」,從創痛陰霾或心理陰影中獲得出口。無論是《女外科》的女性醫療工作者,《人選》的女性政治工作者,還是《她和她的她》的女性受害者們,她們彼此交換的能量,對女性觀眾而言很難不被觸動。《女外科》的豆瓣短評中,也有觀眾對女性的「自救」格外有感。「男主救不了女主,女主能自救真是太好了。」「第一次看見可能早被社會『判死刑』的女性,迸發出如此強的生命力。」

「我們把希望寄託在另一個世界裡,然後才能面對,這殘破的生命。」這是《女外科》片頭曲中的歌詞,也可以被視為近年來台劇對大陸觀眾的最重要吸引力。

陸劇中幾乎沒有編劇敢寫一個「落魄、好色、酒後亂性的女主角」(但換成男主角就合理多了)。所以也有很多大陸觀眾看完之後感慨:這才是真正的「大女主劇」。

移植:本土的質感與風格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模仿犯》在戲劇類別中獲得兩個技術獎項之外,也拿到了「創新獎」。那究竟這部劇在創新層面有何貢獻呢?

宮部美幸的原作小說公認很難被影像化,百萬字的長篇不但人物多節奏慢、支線龐雜,還有不同視角,推理部分的鋪墊也較冗長。台版的改編是以檢察官為主角,加強了懸疑探案過程,再連結上世紀90年代媒體亂象的背景。小說中「厭女」的部分被弱化了,日本經濟泡沫後的低迷社會氛圍,也被替換成有台灣特色的「聳動標題下無人關心真相」的社會現實。

日本社會派推理題材移植到台灣,沒有水土不服,且能做出本土的質感和風格,這已經是有所「創新」。

第58屆金鐘獎戲劇類節目創新獎得主《模仿犯》。圖:Youtube截圖
第58屆金鐘獎戲劇類節目創新獎得主《模仿犯》。圖:Youtube截圖

某種意義上,「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模仿犯」延續了《與惡》對「社會的病徵」的深度討論。隨機殺人的兇手很危險,但媒體和輿論環境的失控,以及衍生而出的巨大暴力,危險程度其實更高,造成的傷害也更持久——《與惡》就有類似表達,《模仿犯》延續了這樣的觀念,抓到了原著裡最契合台灣本土又有當代感的部分。

很多大陸觀眾也喜歡這版改編。雖然該劇豆瓣評分不高(7.5分),但看過原著的網友大多給出好評:「故事主線沒變但是所有內容都做了現代化處理,並且還融入了相當多的導演個人表達。」

日本社會派推理題材移植到台灣,沒有水土不服,且能做出本土的質感和風格,這已經是有所「創新」。而社會派推理題材的在地化,或許也是未來台劇持續開拓跨國改編的一方空間。

讀者評論 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早间新闻》S1也是类似讨论女性创伤+新闻职人+Me Too的剧集,剧里提到“创造一个可以让女性感到安全、友好的工作环境”,这才是我们身为局外人、面对性别议题时应当有的追求,更多地去讨论多数群体可以为少数群体做些什么,如何让现在的少数群体不再那么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