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像

煙花未至,維港平常夜

一種亮麗的夜,在無垠的深沉之中。

中環海濱長廊的拍照檔攤。攝:林振東/端傳媒

中環海濱長廊的拍照檔攤。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傳媒攝影組、記者李慧筠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3-10-01

#香港夜繽紛

夜裏沿着海傍漫步,香港海天一色的深邃藍,唯有身在的此處和遙遠的彼處在發光。從傍晚開始到深夜凌晨,一些人循着光源在海邊散步、遛狗、做運動;一些人則留在陰影中休息和聊天,海風吹拂夏夜,拍照攤檔裏的一束玫瑰乏人問津。

4年前起,城市的夜不太尋常:2019年反修例運動,示威在各區夜裏炸開火光。2020年Covid-19爆發,限聚令和晚市禁堂食肅清街道和市面。2021年、2022年,出入境限制、疫苗通行證下旅客人數大跌,重創旅遊業。

這年,政府徹底解封所有防疫措施,但是街上仍未恢復以往人氣。人們習慣早早回家,商場、餐廳和店舖也提前關門,政府提出「香港夜繽紛」計劃,主打讓市民出門消費的節目,要令城市動起來。傳統活動大坑舞火龍、十一煙花匯演事隔數年復辦,海傍夜市等的新活動亦在熱議中登場。在灣仔夜市,首日活動便有電力供應問題,一架表演的無人機脫軌墜海。

「夜繽紛」宣傳鋪天蓋地,成為了香港人熱烈討論的新詞。網上有關於20港元賣4顆燒賣的爭論,也有各式各樣二次創作,或捧場、或諷刺,並沒有太多人公開描繪心中的城市夜晚。

在英國,倫敦市在2016年請演員及作家Amy Lamé擔任Night Czar,她要確保倫敦是一座24小時開放的城市,捍衛倫敦的夜間文化價值,推動夜間經濟發展和多元化。政府多年仔細研究在夜間工作的人和產業,收集公眾意見;疫情過後,這項工作又變得重要起來。

公共政策顧問林緻茵曾向端傳媒表示,若港府認真辦夜經濟,便要配合市場調查、長期摸索,了解香港人和旅客的真正想法。但就香港的社會氣氛而言,「現在大家會願意將自己的一些perception講出來的意欲是低了。」

大量複製的霓虹燈和花牌圖案、無人機組成的訊息鮮豔奪目﹐定義了一種亮麗的夜,在無垠的深沉之中。

灣仔海濱夜市的上空正在舉行無人機表演。攝:林振東/端傳媒
灣仔海濱夜市的上空正在舉行無人機表演。攝:林振東/端傳媒
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的放狗人士。攝:林振東/端傳媒
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的放狗人士。攝:林振東/端傳媒
北角海濱的東岸公園,市民躺在椅上。攝:林振東/端傳媒
北角海濱的東岸公園,市民躺在椅上。攝:林振東/端傳媒
觀塘海濱花園,小孩子在噴水池玩水。攝:林振東/端傳媒
觀塘海濱花園,小孩子在噴水池玩水。攝:林振東/端傳媒
北角海濱的東岸公園,玩滑板的年輕人。攝:林振東/端傳媒
北角海濱的東岸公園,玩滑板的年輕人。攝:林振東/端傳媒
觀塘巴士站,市民排隊等候巴士。攝:林振東/端傳媒
觀塘巴士站,市民排隊等候巴士。攝:林振東/端傳媒
鰂魚涌海濱長廊的跑步人士。攝:林振東/端傳媒
鰂魚涌海濱長廊的跑步人士。攝:林振東/端傳媒
灣仔海濱夜市,市民正在欣賞表演。攝:林振東/端傳媒
灣仔海濱夜市,市民正在欣賞表演。攝:林振東/端傳媒
尖沙咀文化中心外的內地旅客團。攝:林振東/端傳媒
尖沙咀文化中心外的內地旅客團。攝:林振東/端傳媒
觀塘高架天橋下的釣魚人士。攝:林振東/端傳媒
觀塘高架天橋下的釣魚人士。攝:林振東/端傳媒
北角海濱的東岸公園有巨型月亮裝置。攝:林振東/端傳媒
北角海濱的東岸公園有巨型月亮裝置。攝:林振東/端傳媒
灣仔海濱公園,四位女士正在拍照。攝:林振東/端傳媒
灣仔海濱公園,四位女士正在拍照。攝:林振東/端傳媒
鰂魚涌海濱長廊,一雙男女在練習拳擊。攝:林振東/端傳媒
鰂魚涌海濱長廊,一雙男女在練習拳擊。攝:林振東/端傳媒
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一名推著輪椅的長者。攝:林振東/端傳媒
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一名推著輪椅的長者。攝:林振東/端傳媒
北角碼頭,一位脫去上衣的男士觀看手機。攝:林振東/端傳媒
北角碼頭,一位脫去上衣的男士觀看手機。攝:林振東/端傳媒
中環碼頭﹐年輕人坐在樓梯上傾談。攝:林振東/端傳媒
中環碼頭﹐年輕人坐在樓梯上傾談。攝:林振東/端傳媒
茶果嶺海濱公園,一隻狗站在長椅上。攝:林振東/端傳媒
茶果嶺海濱公園,一隻狗站在長椅上。攝:林振東/端傳媒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