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沿着海傍漫步,香港海天一色的深邃蓝,唯有身在的此处和遥远的彼处在发光。从傍晚开始到深夜凌晨,一些人循着光源在海边散步、遛狗、做运动;一些人则留在阴影中休息和聊天,海风吹拂夏夜,拍照摊档里的一束玫瑰乏人问津。
4年前起,城市的夜不太寻常:2019年反修例运动,示威在各区夜里炸开火光。2020年Covid-19爆发,限聚令和晚市禁堂食肃清街道和市面。2021年、2022年,出入境限制、疫苗通行证下旅客人数大跌,重创旅游业。
这年,政府彻底解封所有防疫措施,但是街上仍未恢复以往人气。人们习惯早早回家,商场、餐厅和店舖也提前关门,政府提出“香港夜缤纷”计划,主打让市民出门消费的节目,要令城市动起来。传统活动大坑舞火龙、十一烟花汇演事隔数年复办,海傍夜市等的新活动亦在热议中登场。在湾仔夜市,首日活动便有电力供应问题,一架表演的无人机脱轨坠海。
“夜缤纷”宣传铺天盖地,成为了香港人热烈讨论的新词。网上有关于20港元卖4颗烧卖的争论,也有各式各样二次创作,或捧场、或讽刺,并没有太多人公开描绘心中的城市夜晚。
在英国,伦敦市在2016年请演员及作家Amy Lamé担任Night Czar,她要确保伦敦是一座24小时开放的城市,捍卫伦敦的夜间文化价值,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和多元化。政府多年仔细研究在夜间工作的人和产业,收集公众意见;疫情过后,这项工作又变得重要起来。
公共政策顾问林致茵曾向端传媒表示,若港府认真办夜经济,便要配合市场调查、长期摸索,了解香港人和旅客的真正想法。但就香港的社会气氛而言,“现在大家会愿意将自己的一些perception讲出来的意欲是低了。”
大量复制的霓虹灯和花牌图案、无人机组成的讯息鲜艳夺目﹐定义了一种亮丽的夜,在无垠的深沉之中。
香港就是被人一遍遍踩過的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