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七月返歸》:擦邊球還是嘴砲?如何假裝不明白

不應該為趕時麾而輕率地追捧它們為「年度神作」,不妨看遠一點,它們都會是這一段「美麗新香港」傷痕年代的代表作。
《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劇照。網上圖片
香港 影視 風物

俗語說,水退才知道誰沒穿褲子。今年七月盛夏打後,香港電影票房大幅回落,年初那種日日捷報、全城追捧的觀影風潮不再。而另一邊,本地電視劇陷入死水多時,無綫早已棄廠北上,帶著藝人去帶貨直播,聲勢不如往年的網台ViuTV亦久未有佳作。

如此情勢下,生不逢時的《七月返歸》和《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卻可能成為近期香港除了樓市崩盤和晚市慘淡以外,唯一有點溫度的話題。

科幻與靈異的表皮

「我們經歷完、承受了那麼多事情,但世界為何什麼都沒改變過?」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評論區 3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作者咁講好咩?雖然話作者已死,每個人睇到作品,意會嘅嘢都唔同,但《那年盛夏》團隊從來無講過反映政治。你講一句就輕鬆,有無諗過會為團隊帶嚟咩後果?

  2. 「當然,鬼故事是可以比起教育電視更有教育意義,但這個比較沒太多創作上的意義。」在電影或小說創作加入政治意念其實是很危險的事,電影發明後多少政權用電影來影響觀眾的政治取向?其實不少。謝謝作者的洞見。

  3. 留白給人思考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