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當代文化界近年多有議論「藝術城市」的形成模式,例如矗立一座大型藝術館是否能「改造」中小型「沒落中」的地區城市成為國際藝術城市 (如Bilbao Guggenheim)?又或者,文化區跟在地社群的聯繫(如香港西九文化區爭議)如何生發與處理?還是說以文化遺產建築來進行當代化(如台北松山文創園區)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這些問題之下,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有一座55,000人口的古城亞爾,它的發展形式和方向或許會給今日帶來啟示。
謙虛卻鏗鏘、街頭而精緻,在鬧市中跟路人很具觸感(Senses) 地建立感情(sentimental)連繫。這就是亞爾有機、隨意、同時帶來力量和希望的方式。
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古城亞爾(Arles,陸譯阿爾勒),曾是晚期羅馬帝國和中世紀文化及宗教中心,13世紀時地位為馬塞(Marseille)所取代,但仍然是重要貿易港口,至19世紀火車誕生後再度沒落。而就在此時,一班畫家先後來到這裡,他們是梵谷、高更,和畢加索。
梵高的口中,亞爾被稱為「南方的日本」,「鮮豔的色彩和強烈的構圖輪廓」。這裡為羅納河(River Rhone)和平原山谷環抱,有著金燦的陽光,古羅馬遺址處處,還有身份背景混雜斑駁的亞爾人⋯⋯梵谷於此雖然短住,但留下包括《向日葵》 (The Sunflowers)、《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夜間咖啡館》(The Night Cafe)、《黃色的房間》(the Yellow Room),《阿爾的女人》(L'Arlésienne)等代表作。

20世紀,亞爾轉而發展成海港工業城市。1970、80年代,該地再度開始「文化」起來。成立於1970年的國際攝影展「The Rencontres d'Arles」漸漸把這座城市帶入世界藝術視野。1980年代,這裡的古羅馬遺址、古城外重要生態保育濕地卡馬格地區 (Camargue),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分別列為世界遺產及保護區。
同一時期,法國最具影響力的出版社之一Actes Sud也在這裡成立。1983年,梵谷創作協會(The Associa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Fondation Van Gogh)在此成立,重新勾勒梵谷和亞爾的獨特關連。至近二十載,亞爾在文化基金的進駐和支持下,掀起另一波文化熱潮,建造藝術新空間,策劃活動,連帶眾多畫廊、藝術家凝聚,亞爾再度成為國際藝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