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深度

恐慌時代:搶鹽熱背後失控的當代生活

所遇無故物,亦不知前面是哪方。

2023年8月24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一名工人在鹽場裝載湖鹽。攝: 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8月24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一名工人在鹽場裝載湖鹽。攝: 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李大貓

刊登於 2023-09-08

#搶鹽#日本核廢水排海#核廢水#福島#福島核災#核電#中國#評論

8月24日日本開始排放2011年福島核電站事故產生的核廢水後,東亞各國擔心核廢水污染海鹽的民衆開始搶購、囤積食鹽。尤其在中國大陸,Covid疫情期間物資匱乏的記憶仍然纏身,囤鹽的熱情比起2011年核泄露剛發生時甚至有增無減。互聯網上關於囤鹽的爭論甚至一度蓋過了洶涌的反日言論。

對於不少觀察者而言,囤鹽已經成為了「叫魂」式愚昧恐慌的同義詞。也難怪,僅看2000年後,囤鹽似乎就是大陸普通民衆應對各種類型危機的統一方式;一部囤鹽史就是一部普通人眼中的當代危機史。百度百科上有「搶購食鹽」這一詞條,收錄了2003年非典時期「得病是因為缺碘」謠言誘發搶鹽、2011年福島核泄露導致搶鹽,和2023年核廢水排放導致搶鹽這三大事件。此外,筆者對21世紀的全國性搶鹽潮稍加整理,又至少能列出:2000年多個版本的千禧年末日論流言導致囤糧囤鹽;2004-2006年間食用鹽更換紙塑包裝並調價導致各地先後搶鹽;2009年東南沿海一帶因「鹽業公司倒閉」流言爆發搶鹽;2010年鹽類批發價上調引發搶鹽;2012年「釣魚島衝突影響海鹽供應」謠言導致搶鹽;2015年推廣價格較高的營養鹽,導致民衆搶購普通鹽;2018年福建泉州碳九泄露導致搶鹽;2020年網傳「美國新冠患者跳海自殺污染海水」導致搶鹽;以及和本次相關的,2021年日本宣布未來將排放核廢水引發的搶鹽。除了這些,各地偶發的搶鹽更是難以計數,幾乎每個月都有發生。

鹽的保質期只有兩三年,搶鹽解決不了任何危機,卻成了危機發生的風向標。

這個行為中處處透着矛盾:上面列舉的很多次全國性囤鹽,原因都是鹽價本身上升。民生如此多艱,從1元到1.5元的漲幅,就能引起搶購——可是囤搶必然引發擡價,最後高價買下10元、20元一包天價鹽的,也是為5毛錢漲價折腰的人。其次,批評者常說囤積是出於盲目無知,但不難發現,囤積的人往往比不囤積的人更如飢似渴地蒐集相關信息,也不是完全接觸不到囤積無用的證據,而只是「寧肯信其有」。再者,鹽作為重要戰略物資,一直是國家專賣,因此囤鹽似乎意味着對國家的不信任,然而每次囤鹽潮又須得官方下場闢謠才能平息,甚至很多人一邊囤搶,一邊等闢謠,這究竟是信任還是不信任?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