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深度

回到美國,做一個憤怒的美國人

我回來得越久,就越發現在今天的美國,好像每個人都在生氣。

2022年9月6日,美國加州一個消防機向燃燒中的山火投下阻燃劑。攝:David Swanson/Reuters/達志影像

2022年9月6日,美國加州一個消防機向燃燒中的山火投下阻燃劑。攝:David Swanson/Reuters/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胡鐵花 翻譯 姬冰雁

刊登於 2023-07-29

#異鄉人

2022年,在海外生活十八年後,我決定搬回美國。我離開時,美國還是小布什的任期,那時我對自己的國家談不上喜歡,但我至少理解此處的政治和生活。這次回來,我漸漸明白要重新適應這個國家的很多變化。而這段重新成為美國人的過程,讓我常常怒不可洩。

海外這些年,我不太關注美國的。這倒不是因為我憎惡自己的國家,只是在異國,有很多事、很多人分去我的注意力。不過,有時候是否關注美國並不是我能決定的事。離開美國不久,卡崔娜颶風橫掃美國東南的新聞就天天掛在全球電視上。我的新朋友們問我,為什麼小布什這麼討厭美國黑人?我張口卻不知說什麼,他們的觀察沒有錯誤,但也不能說完全正確。三年後,我在距離華盛頓半個地球的商場裡,從一個巨型廣告屏幕上看到奧巴馬當選總統,改寫了美國歷史。我曾經以為有生之年是看不到黑人成為美國總統的,更想不到四年後他還會連任。

在我們小時候,大人總愛說:「在這個國家,任何人都有可能當總統。」這是為了使我們覺得自己的機會是無限的。2016年總統大選後,我好奇有多少人不願意再說這句話。幾十年前,特朗普不過是個紐約騙子,是個為了踏入上流社會不擇手段的社會殘渣。為了上新聞,他甚至偽裝成別人給《紐約郵報》打電話,傳播關於自己的緋聞八卦。基努里維斯1997年的電影《魔鬼代言人》裏,阿爾帕西諾扮演了魔鬼,他住在一座窮奢極慾、塞滿各種洛可可裝飾品的公寓裡——那不是電影搭建的場景,而是特朗普的公寓。如果MTV頻道或網飛要拍攝一部《土豪窩》的節目,《魔鬼代言人》應該是第一集,以及之後的每一集。

2023年6月11日,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朗普持支特者戴上面具祝他生日快樂。攝:Joe Raedle/Getty Images
2023年6月11日,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朗普持支特者戴上面具祝他生日快樂。攝:Joe Raedle/Getty Images

2016年選戰中,特朗普的對手希拉里,此前曾在白宮扮演第一夫人八年,之後她成為紐約州議員,八年後她又在奧巴馬時代做了四年國務卿。不管你如何看待希拉里這個人,她的確是美國歷史上最有政治經驗和資格的候選人之一。我至今還記得,在候選人辯論節目中,希拉里看著身邊這個結結巴巴、胡言亂語的真人秀明星,臉上常常露出「我在哪兒」的困惑。我很明白那種感覺,但顯然,對很多美國人來說這不重要。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