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倫訪華前夕,中國限稀有金屬出口反制美國禁令|Whatsnew

中國可能會以控制稀有金屬出口報復美國,但限制出口對中國而言也是一把「雙刃劍」,未嘗不會加速「去風險化」的趨勢。
2021年11月1日,美國和中國國旗在燈柱上飄揚。攝:Brian Snyder/Reuters/達志影像
大陸 美國 地緣政治 政治 科技

7月3日,中國大陸商務部發布公告,對兩種稀有金屬鎵、鍺實施出口管制,要求出口經營者須向商務部提出出口申請,未經許可不得出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一天後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始終致力於維護全球產供鏈安全穩定,始終執行公正、合理、非歧視的出口管制措施。中國政府依法對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通行做法,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

鎵和鍺在大自然中並不獨立存在,而是微量存於其他礦石中。相較於人們熟知的鐵和銅,它們的獲取難度更高、存量也更低。鎵的化合物耐高溫性比硅更好、噪音更小,廣泛運用於半導體、生物醫學、中微子探測等領域;鍺化合物則廣泛運用在廣角鏡等光學儀器、光電設備和晶體管等的製造中。美國能源部和歐盟都將這兩項金屬列入技術關鍵材料行列。

中國是當前全世界鎵和鍺最大的生產國,根據歐洲關鍵原材料聯盟(The Critical Raw Materials Alliance)的統計,全球約80%的鎵和60%的鍺由中國生產。

中國政府一直重視稀有金屬在內的金屬礦產在地緣政治中的議價作用。1992年,鄧小平曾,「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中國的稀土資源佔全世界已知儲量的80%,其地位可與中東的石油相比,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一被媒體和政府反覆提到的說法,可以反映中國對稀有金屬一類原材料的重視。自90年代以來,中國對國內與海外採礦企業予以鉅額投資,並逐漸主導了全球大部分稀有金屬的精煉和加工工業。

2016年5月12日,一名工人坐在鋼絲上休息。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16年5月12日,一名工人坐在鋼絲上休息。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稀有金屬的產製過程成本高昂、技術難度大、能源密集且污染嚴重,2006年開始,中國對稀有金屬開採實施了總量管制,2007年又將其納入了指令性生產計劃管理。2010年,稀土的出口配額削減40%,該配額制度在世貿組織(WTO)裁定不符合相關世貿規則後於2015年取消。同時,中國也曾以稀有金屬出口作為和其他國家博弈的外交武器。2010年,中日因釣魚島撞船事件而起的外交風波中,中國海關就曾以阻礙出口手續辦理的方式限制對日本的稀有金屬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限制出口,正值中美就包括半導體在內的技術升級貿易衝突之際。(延伸閱讀:《美國對華晶片管制全解析:制裁範圍前所未見,中國半導體行業被「冷凍」的危機》

6月30日,荷蘭宣布對部分光刻機(曝光機)等半導體相關產品出口實施新限制,這一限制是與美國的一項高層協議的結果。此前美國已限制包括高性能GPU和半導體制作工具在內的多種設備,以限制中國開發人工智能(AI)和其他先進計算技術的能力。同時,美國也積極遊說其盟友實施類似的禁令。而中國則針鋒相對地禁止了美國晶片生產商美光科技公司進入中國部分行業。6月28日,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正在考慮進一步限制中國獲取關鍵技術的能力,包括限制用於驅動人工智能的高端晶片的銷售,僅僅五天後,中國就公布了出口管制措施。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在報導中指出:「管制措施並非禁令,但中國可能會以控制出口作為報復措施」。(延伸閱讀:《解析白宮半導體供應鏈關鍵報告:拜登在新一輪晶片戰爭中劍指何方?》

2018年7月5日,位於薩凡納港的貨櫃碼頭。攝:Stephen B. Morton/AP/達志影像
2018年7月5日,位於薩凡納港的貨櫃碼頭。攝:Stephen B. Morton/AP/達志影像

CNN引述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的報告指出,出口管制旨在提醒美國、日本和荷蘭等國家,中國有報復性選擇,從而阻止他們對中國獲得高端晶片和工具施加進一步限制,併為接下來接待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Louise Yellen)訪華製造外交磋商的籌碼。(延伸閱讀:《布林肯的北京之行,中美關係是「破冰」還是「分級隔離」?》

CNN還指出,如果這一行動不能改變中美關係,預計中國將會實施更多稀土出口管制。不過,中國本次的出口管制措施影響有限。其他國家也能夠生產這些金屬,其中比利時、加拿大、德國、日本和烏克蘭可以生產鍺,而日本、韓國、烏克蘭、俄羅斯和德國同時生產鎵。美國地質調查局指出中國以外的生產商因為中國主導生產而限制了產能,因此只要需要,這些國家將能夠快速重新生產這兩種金屬。

限制出口對中國而言也是一把「雙刃劍」,可能加快有關國家「去風險化」的速度和強度。歐亞集團的報告警告說,「實施出口限制可能會削弱中國在稀有金屬市場的主導地位。」根據美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nited State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的報告,2010年中國實施稀有金屬出口配額以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全球市場份額從2010年的97%下降至2019年的60%左右。

近年來,伴隨着中美貿易衝突加劇,歐美國家紛紛推動在工業生產上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就稀有金屬而言,美國於2022年通過了《減少通貨膨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通過投資的方式抑制稀有金屬的價格並減少對所謂「不可靠海外供應商」的依賴;歐盟則於3月通過了《關鍵原材料法案》(The 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放寬了稀有金屬礦的採礦和冶煉項目的許可要求;四月的G7會議上,成員國已同意投入130億美元資助新的採礦項目。(延伸閱讀:《中共二十大揭示的經濟前景:安全比發展重要,自主比開放重要,國家比市場重要》

不過,在各國積極尋求自行或依賴新盟友採集和冶煉稀有金屬之際,中國也正在加強採礦業的合縱連橫。非洲被認為是能取代中國的下一個稀有金屬最大來源地。自200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是非洲最大的單一債權國,並在雙邊融資談判和戰略中發揮着關鍵作用。中國也在非洲通過加大投資、提供公共貸款等方式獲取了部分礦業資源。與此同時,美國和歐盟也正嘗試進入非洲以對抗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這已然成為美中歐貿易糾葛中全新的戰場。

讀者評論 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