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上海仍是上海嗎?解封一年後,滴水不漏式文化與身心管治

今日大上海,若要引進外國演出而能確保通過審查,最方便是找些沒有歌詞的DJ 派對,和只是彈奏的爵士樂。

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隊,簡稱「文管」,它不是全新工種,但高調出現在上海。試想像:在各種文化及演出場合,總有專門人員穿著制服坐在席間,在場震攝,默默留意台上一字一句,又或者關心身邊觀眾有沒越軌。

解封一年後,上海是否仍是那個上海?

六月是上海國際電影節慣常舉行的季節。今年許多選片回復到一票難求的熱鬧,映後交流時,觀眾席仍然滿載渴望提問與表達的眼神。

一年前並非這樣,當時上海才剛從封城兩個月的噩夢中醒來,人們驚魂未定,電影節宣佈延期。現在,觀眾重返戲院了,今年電影節其中一部最惹來關注的作品,是在此作首映、上海人羅冬執導的《梅的白天和黑夜》,追蹤一位年越70歲叫陳玉梅的上海老阿姨的日常生活與約會故事。

影片近乎沒差評,大家都為梅姨的生命力、直率與典型的上海式世故而着迷。阿姨太喜愛鏡頭了,以至本應是記錄片,卻看得像劇情片。有介紹提及,這是一部主要拍攝在「怡情前」的片子,故此也不奇怪,片中人都沒戴口罩。有留言嘗試糾正,說該是「疫情」,不是「怡情」。版主回覆:「不用更正,我們故意的,那個正確的詞已無法正確使用了,望周知。」

從而又記起五月份筆者曾到過上海的醫院,醫護提到,雖然坊間不斷有二次陽的病人,可是醫院方已不會再視之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案子來登記了。更甚的說法是:已經沒有這一項了,所有同類的症狀,皆不會再被界定為新型冠狀病毒。從字面和數據意義上,疫情,新冠,在這裡都沒有了。

難以想像,已經過了一年。後來和不少朋友的閒聊中,都會提到一個說法:對於一些經歷,譬如上次見的某人,去過的某地,一般都起碼是三年前的事了,而大家都總不覺得有那麼久。

人生中有三年像空白了。這三年去哪了?

「那個正確的詞已無法正確使用了,望周知。」
《梅的白天與黑夜》的電影內容是追蹤一位年越70歲叫陳玉梅的上海老阿姨的日常生活與約會故事。
《梅的白天與黑夜》的電影內容是追蹤一位年越70歲叫陳玉梅的上海老阿姨的日常生活與約會故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