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其實你返工有咩做㗎?」——這個問題,你有問過別人或被人問起嗎?
這個來自日常的問題,啟發我們開啟「返工這回事」這個新欄目。在當代社會,工作主宰我們的生活,既定義個人的身份,亦維繫社會的「正常」運轉,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區隔中,我們並不容易看見彼此——從恆常的工作勞動,到行業內的語言詞彙、職場文化、人際關係、性別分工、權力層級以至價值體系。藉此欄目,我們希望打破邊界,深入聆聽多位「打工仔」的行業見聞,不但走進社會各行業的「貼地」日常,亦從職業的視角觀照當代社會的切面和現象。
這一期文章,我們走進「梗有一間喺左近」(總有一間在附近)的便利店世界。透過一位工作三個月的年輕店員講述,我們將了解在這個小世界,什麼才是「重要之事」;在方便快捷的便利店背後,有哪些繁瑣的工序;在便利店的世界,我們又怎樣看當代到消費社會的特質?
撰文:小薯 策劃:艾迪
讀大學的時候,身邊有朋友半開玩笑地說要去做M記、做便利店,說要體驗一下這些以後應該不會從事的工作。
那時的我,想起便利店店員,只會幻想到通宵在便利店可能發生的奇遇,像遇到打劫,然後發現劫匪另有隱情......終於,畢業後有一段時間,想起這事,也因為生活的緣故,我去做了幾個月的便利店店員。
從客人變成店員,由操作收銀機到擺放貨品,由每天與客人相遇道別到和同事不相往來地共事......在這些日常瑣碎的勞動中,我看到便利店的「重要之事」,並體會更多便利店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上班第一天的紀律課:手腳乾淨、不談政治
第一日上班,我就行經顧客不能踏足的空間——水房,即飲品櫃後儲放飲品的低溫房間。穿過這冰冷的空間,我在細小的經理房中學到便利店最重要的守則。
經理淑芬以摩打手的速度點算一疊疊500港元紙幣,然後慢慢跟我解說:「首先,千祈唔可以手多,有cam影住,貪一次就冇㗎啦......我哋呢度有藍有黃嘅,試過搞到鬧交要炒人,所以返工唔好講呢啲啦......煙我都食,但係唔好著住制服食......」(千萬不要多手,這裏有攝像頭,貪心一次就永不錄用......我們這裏黃藍的政治立場都有,曾試過吵架要解僱,所以工作時不要講政治......我也抽煙,但不要穿著制服抽煙......)
我呆呆地點頭,處理好入職文件,穿上制服外套和戴上名牌,就去店面工作。
淑芬安排了同事阿花教我用收銀機。阿花是一個瘦小、眼細細的女孩,外表看來應該只有十幾或廿幾歲。我剛走進收銀位置,阿花便開始指著螢幕上的不同按鈕介紹:「報紙撳呢度(按這裏),奶呢度,雜誌呢度,現金呢度,八達通呢度。」我看著收銀機螢幕上一個個按鈕,只感覺迷迷糊糊。
然後,她微微轉身,拉開煙櫃,取出一包煙,過機(掃描商品條碼),指著螢幕顯示的煙名。我讀一次,她就按取消,再拿另一包煙出來過機,慢慢教我認識煙名和它們的位置。
有客人來了。
「紅萬呀!」
「60蚊,收你100蚊,找返40蚊。檸檬茶6蚊,要唔要埋?」
面對客人,阿花收錢時「唱出唱入」(大聲說出收取和找贖的現金),一手收錢一手交貨。期間她的手指靈活地在螢幕上和銀櫃來回活動,又準確說出收了多少錢、找贖金額以及完成「sell嘢」(推銷產品)。一切的動作,十分流暢自然。
輪到我的時候,接到貨品或客人的要求後,我首先要思考:這是可以直接掃描,還是要手動輸入的貨品?若是後者又要花點時間找出按鈕的位置。然後,我還要確認收多少錢,到底是用現金、八達通還是其他電子支付方式。有時客人直接說出,有時則以模糊肢體語言表達,我都要即時領會。
當我終於為完成第一筆收款而鬆一口氣時,我才發現,這不算是合格的交易過程——我沒有跟客人打招呼和推銷。
便利店的「小意外」和「重要之事」
在日復日的工作中,我逐漸在店舖經理指導下,學習林林總總店員的職務:清潔店面、上貨擺貨、檢查及記錄凍櫃溫度、上牌仔(為貨物貼上標籤)、打日期牌、「void 貨」(註銷和清理過期貨物)、整理倉存、協助盤點,以及更重要的回應客人查詢、sell 嘢(推銷)......
在便利店工作,一般有分早(A)、午晚(B)及通宵(C)三更,每更8小時。我主要做的是早更,開門幾件事大致就是:開門、開收銀機、清潔、檢查牌仔、上貨,還有疊報紙。每天早上,香港4份主要報紙皆不是以一份份完整的送來,而是按港聞、娛樂、財經等不同版面而分成ABC疊,我們要將他們拼裝成完成的一份,並把前一天賣剩的退回給報社。
開門營業並不總是暢順俐落,而是充滿小意外。正是在這些意外之間,我學習到何為便利店的重要之事。
有天上班,剛開門就有客人進來買一份10元的報紙。我匆匆忙忙打開收銀機,輸入貨品、接過客人遞上的100元紙幣,並選了現金付款的按鈕。當銀櫃一彈出,我一看,心裏罵了一句髒話——收銀機不夠銀頭(零錢)。擾攘之下,幸好客人有八達通,才能解決這筆交易。
然後才想起,平日有零錢,是因為經理每天早上會點算前一日營業額,並兌換好現金作找贖之用。那天經理沒有上班,我自然就手忙腳亂。經過這次小意外後,我才知道,「現金管理」是便利店的重要事項。而電子付款方式的流行,某程度減輕了店員在這方面的工作量。
還有一個小意外,是關乎價錢爭議的。那天上班,客人拿來一枝飲品,我如常過機,客人也如常拍八達通付錢,機器也如常地「嘟」了一聲。
「咦,唔係7蚊咩,點解收咗我10蚊嘅?」(不是七塊錢嗎,為什麼收了我十塊?)客人問道。但是螢幕確是顯示十元,我有點緊張。客人隨即走到飲品櫃,指著飲品的價錢牌,上面清清楚楚寫著「優惠價7元」。
問准經理後,我只好道歉,並照價收取7元。
為什麼有這樣的意外?原來是因為便利店每隔一段時間,就推出優惠和減價促銷,當中收銀機的電子系統會自動更改,但貨品的價錢牌則要人手更換。因此,確保產品價格的一致,是我們每天工作的要項。
經此意外,經理馬上叫我檢查一次全店牌仔。我拿著手提掃描儀逐個牌仔掃描,檢查貨品最新的價格,一發現還未更新的牌仔就更換。那時的我剛入職一個星期多,還不清楚有中央電子系統可以查閱比對,便掃描了全店逾千種產品的牌仔......
除了管理現金和確保價錢牌準確外,迅速純熟上貨和合理運用倉庫空間也是便利店的重要之事。當一箱箱的貨物需從店內的倉庫擺上貨架,我一開始以為應該從側邊開箱,這樣取貨較為容易,但經理特意教導和叮囑,紙箱一定要從頂部開,這樣才能將貨物穩妥地疊高,並善用空間存貨。需要上貨時,我們先將幾個紙箱逐個搬上板車疊高,再推出舖面,看到貨架有空缺就上貨。雖然推出舖面的貨品不一定都要上架,但這樣做卻能避免貨品被遺忘在倉庫內而囤積起來。
當然,在管理庫存背後,其實更大的學問是如何貨如輪轉,我就聽過分區經理跟店長說:「要想的不是如何有效運用舖內倉庫的空間,而是如何將貨物銷售出去。」
到底這些安全套有什麼分別?!
有沒有想過,便利店賣得最好的貨品是什麼?以我觀察,答案是樽裝水和香煙!
一樣是「需要」,一樣是「慾望」,這兩種商品構成便利店的「基本盤」,具備相當穩定的銷量。不過,香煙的種類繁多,對很多店員來說是較難掌握的產品。幸好本人也是煙民,記住超過六十款煙名和它們的別名不算困難。不過,客人有時要求「不要爛腳」的香煙——香港的香煙包裝盒有嚇人的健康忠告圖,包括喉嚨破洞、腳部潰爛,模擬靈堂等——就可能相當頭痛。碰巧有一次賣剩的只有「爛腳」圖案,我只能盡力在煙櫃尋找是否仍有其他圖案的香煙......
儘管有水和香煙支撐便利店的基本銷售,但要創造更多營銷,就要再下功夫。每家便利店的產品雖然看似大同小異,但每家店舖都相當「在地化」,店舖經理根據附近客群的特性、喜好、消費習慣,以及附近有哪些潛在的競爭商鋪,而決定商品的訂單。令經理撓爆頭、搞盡腦汁的是,我所在的便利店位於住宅區的商場,缺少遊客生意;而區內不乏超市及雜貨店,對於附近居民來說,有眾多其他選擇,便利店的吸引力並沒有那麼大。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便利店推出「會員制」和「零食化」的策略,吸引更多的人流和營業額。所謂會員制,是指便利店鼓勵客人安裝手機應用程式登記會員,透過積分計畫和定期推出優惠刺激消費欲望。近年其中一次最大的推廣,可能是在疫情期間利用政府推出的「消費券」計畫:只要客人登記成便利店會員,在店內領取消費券後,就能額外獲取現金券。在消費券發放那幾天,我真的「講到口水到乾」,見到客人就自動自覺問,「係咪(是不是)消費券?」「消費券呢邊(這邊)幫你......OK了,留意餘額,廿蚊優惠券可以買嘢嗰陣用!下一位!」
至於「零食化」,則是店內引入各式各樣的新潮零食品類,吸引客戶購買。比如說,便利店就不乏標榜來自不同地方的小食:韓國雪糕、日本蛋糕、台灣牛肉乾,還有以美味健康作招徠的加工蔬果零食。然而,這些新產品並不都讓客人受落——很多時候,我都聽到經理苦惱於重點推銷的貨品賣不出去,原因也許是區內人口年齡較大,未有太大的意欲嘗試新產品。
我也是在成為店員之後,才發現便利店的產品真的是琳瑯滿目。每月都有一次存貨盤點,我大概要盤點最少800款貨品,需要逐款貨品點算、紀錄數量,由飲品、零食、牛奶、快餐、雪糕、酒......逐個櫃、逐個架、逐行、逐件貨去數——這種需要專注並且不斷重覆的工作常常令人犯睏。有一次,我蹲在收銀機櫃前,望著貨架上的安全套,開始比對貨品清單:
XXX 持久裝 3片
XXX 至尊超薄裝安全套 3片
XXX 至尊超薄貼身裝安全套 3片
XXX 至尊極薄感裝安全套 3片
XXX 倍滑至薄幻隱裝 3片
XXX 超薄倍滑裝更薄型安全套 3片
XXX 超薄緊貼裝安全套 3片
XXX 超薄安全套 3片
我很疑惑,搞不清楚到底哪項是哪項,就一盒盒拿起互相比對它們的外觀,並仔細留意包裝上細小的字體。看著眼前這些包裝五顏六色、字體各異、修辭又大同小異的安全套,我開始有點不耐煩,心想:「究竟它們有何分別?!」然後,我不禁噗通一聲笑了出來。
環顧四周,不單是安全套,很多產品看起來琳瑯滿目,但其實他們真的有那麼大的分別嗎?
(偽)推銷員之惑:多說一句就買?
在成為便利店店員之後,我才發現,原來店員不是簡單收銀就可以,而是要「Sell 嘢」(推銷產品)的。平常付款時聽到的「新口味朱古力,要不要試一下?」就是這樣的一回事。而這個銷售步驟,更是公司安排神秘顧客評分的重要環節。
分區經理曾教導過我如何去sell客,並以獎金鼓勵我:「拿到神秘顧客的A級評分,就可以有獎金。你想一下,每次客人付款時多說一句『加五元有一盒朱古力奶』,那就可以有獎金!如見到客人已買飲料,你又可以sell什麼呢?對了,你不要sell飲料啦!你可以sell零食嘛!」
有一次,有一個目測大約30多歲、OL打扮的女士來光顧,她買了一瓶飲品,結帳時我說了一句「新出水果味軟糖,要不要試下?」她首先猶疑了一下,然後竟拿起了糖,說:「哦,試下啦......」
不是吧,我只是隨口說一句,這樣就可以了?也許很多人會覺得理所當然,不過我至今仍難以理解,為什麼簡單的一句,就令人真的付錢購買:你真的需要?你為什麼想要?你是沒所謂嗎?那為什麼會沒所謂......
像這樣的內心小劇場,我在日常的收款和銷售過程中時常發生,並常常「口不對心」。當一位婆婆問我,「小姐,這款雪糕是什麼味道?好吃不好吃?」我心裏想的是,「我覺得好吃可能你覺得不好吃呢......」然後說出來的是:「茶味雪糕,不是好甜,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的......」當一位外傭問我「有沒有可以打去印尼的電話」,我心裡想,「我不知道呀......我是不是應該要知道呢?」,而說出來的是:「好呀,我幫你找一找呀......這方面我不是很清楚,我幫你問一問經理(微笑)」。
有時候,店內也有一些精明的客人,要不向我𨤳清條款內容,要不在付款時問這次的購物是否能使用優惠,恍如考試問書。總之,在任何時候,我都不能輕易說不,而是做出「幫緊你,幫緊你」的樣子,並盡力找出最可行的回應方式。後來我想到,雖然每次的交易都只是一個很短暫的行為,但是對每個客人來說,都可能投入了不同的、我們未能從片刻的購物行為理解的意義。而他們的行為,有時可能會讓店員感到疑惑、不滿乃至煩燥。但作為員工,我們的職責就是在每次的服務中盡力找出最合適的回應方式。
在日復日的交易中,我漸漸發現便利店的「社區感」和「時間感」。工作了一個多月後,我開始記得重覆光顧的客人:早上買報紙的阿叔、上學前來買早餐的學生、午飯時間後落場(休息)來買水的廚師、因附近工程而來買飲品買煙的地盤工人......在認出這些「返頭客」時,我會有一點點的喜悅和興奮。而工作內容也讓我實在地感受到時間的緩緩流動,早上執報紙時知道今天是星期幾,店內的貨品兩星期換一次牌仔,冬天到了換上放熱飲的飲品櫃,還有配合大時大節推廣的產品......
有一次,我又撞到一位幾天前來買菸的大叔。「紅威嘛?」「阿妹,醒喎!」阿叔的驚訝,竟讓我有一點成就感和雀躍。
流動的和紮根的
像很多人理解的一樣,便利店的人際關係是高度流動的。大概是技能門檻較低,入職容易,來工作的人年齡背景各異,很多人只是暫時來賺錢(我也是)。我的同事們,年齡最小的有中學生,還有的是大學生,有的做過外賣員,也有的看起來像是「不良少年」。木訥的男大學生不喜歡sell嘢,認同「躺平」,然而說起喜歡的Marvel電影卻眼中有光;「不良少年」口甜舌滑,是sell嘢能手,愛裝帥和嚇人,但又會做出在公家𠝹刀貼上自己名字的可愛舉動;「外賣員」在公開考試因為一科語文不合格,去了讀大學銜接課程,疫情期間線上課堂無法專注,決定不讀了,出來工作。他們都是比我早來的同事。而在短短幾個月內,我已看到幾個同事來了又走了。
因為分更和店舖人手短缺的關係,我們不時要「單挑」(一更只有一個店員當值),所以就算是同一間店舖的店員也不會很熟悉。但工作聯繫著我們,感覺到對方的存在,像早班看到疊好的紙箱、未上完的水、收銀機裏準備好的銀頭,還有更換好的新鮮麵包、牛奶和快餐。有時候,A更時段會看到B更同事的錯失和遺漏,需要A更同事執手尾(反之亦然),這些銜接問題常常都帶來同事間的抱怨和張力......
比起店員的高流動性,店長卻是相對穩定的。便利店經理淑芬在這工作超過十年,由店員開始,後來成為了店舖經理,練成一雙數錢摩打手、迅速高效的上貨執貨能力、對貨品流轉及客人需要的敏銳觀察力,以及本能級別的招待及銷售口才。另一位經理阿敏,曾跟我說過,她本來在另一個區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突然調過來也一度令她有一種「被連根拔起的感覺」。而淑芬則曾在另一品牌的便利店打工,後來又回來了。她的解釋是「這裏比較有人情味」,她會認得熟客,有時會跟客人閒話幾句,也會與小孩打招呼。我也是聽到她們說才想到,原來在便利店的世界,也是有讓人感到「紮根」的感覺。
「為什麼這裏沒有阿姨來求職呀?給我一個阿姨店員!」有一次,阿敏向我「哭訴」,她的意思是我們店內的員工都太年輕、工作粗心,沒有任勞任怨和長期工作的中年婦女。
要管理好年齡背景各異且流動性高的員工,對店長來說真是不容易呢!
在「熟悉」和「陌生」之間
成長於香港的我們,對於迅速找到便利店如此的理所當然。在便利店工作三個月後,我對無縫嵌入到我們的生活習慣與文化的便利店有了更多的認識。
便利店的「便利」,不單只是「梗有一間喺左近」(總有一間在附近),還有電子化及標準化下創造的熟悉的環境、貨品種類,以及服務經驗——我知道去便利店就能買到某種我需要的東西,而即使去不同分店或是不同品牌的便利店也該會是差不多的。在充滿陌生人、繁雜資訊的城市中,這是一種對人來說很重要的可掌握感和安全感。因此,便利店必須要能提供「基本」的貨品。
然而,只提供「基本」的貨品不足以滿足和追上資本增長的邏輯,因此也要創造令人消費更多的念頭。便利店的零食化和會員制推廣,正正是為了生產新的「陌生」。便利店如同其他城市的創造物一樣,被推動著要生產變化,但同時也要保留讓人有某種「安全」、「熟悉」的感覺。
由客人到店員,觀察雖淺,但也讓我體會到貨品和服務送到客人前的種種瑣碎事情和重要之事。回想起我的日常工作,儘管電子化和自動化省卻不少工序,但人類店員暫時仍是這個龐大系統中不能缺少、未被機器完全取代的部分。然而,當科技再發展下去,電子貨幣和人工智能變得更普及和成熟,人類店員還會是便利店的「重要之事」嗎?
好好睇,希望可以寫多啲呢類型文章,等讀者可以了解到各行各業嘅深奧,搞到我都想試下去做便利店了
好有趣的文章!
台灣的便利商店還可以繳信用卡費、繳罰單、繳電費水費瓦斯費,還有擔當網購包裹驛站,和各種咖啡製作,真的要對三頭六臂的便利商店店員多點尊敬!
「噗通一聲笑了出來」是如何笑⋯⋯
香港的服务效率是我见过的最高效的。脑中想起了「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唔夠噶」,每到广告时间就替换成的这句话。
看到「保險套」那一段,想到了一個地獄笑話:便利店員工和「保險套」一樣,會被人用利器刺而「搞出人命」😐
千职百态
有趣的文章,能讓我們了解到更多不同人的故事及角度
想起了便利店人间
太有趣了,希望這類欄目的文章可以多點😄
很有趣的文章,挺喜歡這種日常瑣碎事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