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張提倡母乳哺育的衛教海報,張貼在台灣醫院中的婦產科、新生兒科外的廊道上,上頭不外乎是告知母乳哺育的好處,像是母乳是新生兒抗體及免疫力的來源;也有海報以較為強硬的措辭,宣示醫院不提供瓶餵、甚或是奶嘴等會影響哺乳的替代品。護理站一樣忙碌,護理師每隔幾個鐘頭就得前往產婦休憩的房內,一邊進行新生兒衛教,一邊擠壓產婦的乳房與乳頭;即便產後產婦在精神與身體上已感疲倦,但這樣如流水線般的作業模式卻不停歇。
母乳好還是配方奶好,一直是網路論壇上新手父母的萬年提問。對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專家來說,他們鼓勵採取「純母乳哺育」——嬰兒只吃母乳,沒有吃任何其他的食物——的哺育方式。專家們普遍認爲,母乳寶寶較為健康、智力測驗分數較高,成年後體重過重與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低,因此鼓勵應該純母乳哺育到出生後六個月,並致力於達成「純母乳率50%」的指標;而這樣的指標,即便難以加入聯合國或是世界衛生組織,但一樣成為台灣政府追求的政策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然而,由於母乳與配方奶各自有支持者,為使純母乳哺育達成五成的指標,除提倡母乳哺育的各種好處外,聯合國也針對配方奶業者提出一系列的反制措施。例如,聯合國在2016年發布報告呼籲,各國要成功提倡母乳,首先必須嚴格立法管制配方奶行銷;聯合國指,嬰兒六個月年的純母乳哺育的比例僅有三分之一,「20年來都無改善」。
而在COVID-19方興未艾的2022年初,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再度聯合發布報告指,許多國家未能遏止以配方奶替代母奶的行銷策略,報告內容也提及,有逾半數的父母和孕婦表示,他們曾是配方奶的行銷目標。聯合國甚至批評,嬰兒奶粉廠商採用「不道德」的行銷策略,將股東利益凌駕於孩童健康之上,配方奶業者一年投入50億美元的廣告預算,影響新手父母如何餵養孩童的認知。
台灣純母乳哺育比例追追平多數西方國家
就結果論觀察,台灣似乎做得不差,但也有人認為台灣的高數據,背後反映的不是真正的「支持」,而是對母親的「壓力」。
縱然專家詳盡驢列母乳哺育的好處,但當這樣的「提倡」進入國家政策,進而成為政府機構追逐的指標後,將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在台灣,由於政府的大力推動,純母乳哺育率已追平許多西方國家,若將台灣的「純母乳哺育率」與其他地區比較——尤其聚焦在哺育率隨著嬰兒年齡的變化——可以看出兩個重點:
首先,在嬰兒出生的最初期,台灣媽媽哺育母乳的比率相當高,2018年在兩個月時達到62.5%,比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稍低,但數字接近,但遠高於香港以及美國。這意味著,台灣多數的孕婦初期就有哺餵母乳的意願。
其次,到了嬰兒六個月時,台灣還有46.2%、也就是將近半數的母親採用純母乳哺育,不但與歐洲平均接近,而且下滑的幅度明顯小於澳大利亞、加拿大──這兩國兩個月時的純母乳哺育率高於台灣,但因為下滑幅度較大,六個月時卻低於台灣。其他如瑞典,六個月時依舊有63.2%的母親以純母乳哺育,同為北歐國家的丹麥,純母乳哺育率則下滑剩12.7%。
這是因為,許多母親雖然一開始會哺餵母乳,不使用配方奶或其他營養品,但幾個月後,會因為哺餵母乳的種種不便,包含生理上母乳的量,以及隨之而來的疲倦、疼痛、困難,加上重返職場後的挑戰,而選擇不再繼續下去。加拿大等國都把純母乳比率的下滑,當作一項政策問題,認為應該多支持母親繼續哺餵。
單就結果論觀察,台灣似乎做得不差,甚至超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但也有人認為台灣的高數據,背後反映的不是真正的「支持」,而是對母親的「壓力」。
當純母乳哺育成為國家政策的KPI
立法委員林昶佐在國會質詢指出,許多醫療院所在「積極做業績」下,不斷推銷母乳哺育,對產婦造成極大壓力。
2022年,台灣無黨籍立法委員林昶佐在國會針對母乳哺育及孕婦衛教手冊提出質詢,許多醫療院所在「積極做業績」下,不斷推銷母乳哺育,對產婦造成極大壓力。而溯其根本原因,在於上級機關的衛福部對此設有點數,點數越多就可換得越多補助。
實際上,台灣為呼應世界衛生組織於2002年提出的「嬰幼兒餵食全球策略」——六個月以下完全哺育母乳比例要超過50%——政府部門以及相關的醫療院所、產後護理之家,推動一系列媽媽餵母乳、並開辦母嬰親善認證診所,在多年的提倡後,2018年衝出了46.2%、近半數純母乳哺育的亮眼表現。
然而,依據國健署「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20年台灣六個月以下的純母乳哺育率為37.9%,相比前次調查下滑了8.3%。林昶佐認為,此與醫療院所過度推銷母乳哺育有關,由於在點數的獎勵下,醫療院所越是提高哺育率、越能獲得更高的中央補助,卻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在這樣的風氣下,近年來,一些標榜「非母嬰親善認證診所」更成為父母生產的首選——他們不願、也無力承擔這樣的母乳推銷與壓力。
翻閱台灣母乳哺育的歷史,在母乳哺育尚未有全國政策前,母乳哺育為各醫院、診所及衛生所產兒護理的常規工作之一。在1985年針對母乳哺育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產後一個月哺餵母乳率僅佔32.5%,到了1989年,產後一個月純母乳哺餵率甚至衰退剩5.4%、混合哺餵率21.2%。直到2004年再度調查,產後一個月以下純母乳哺育率回升至46.6%,四個月以下為28.4%,六個月以下則為24.0%。
其實早在1960年代的台灣社會,哺育純母乳的比例曾來到94.5%的高峰,但在經濟轉型、社會型態變遷,以及台灣就業婦女人口增加後,1999年產後一個月餵哺母乳比例僅剩26.6%。爾後,2004年開始,六個月以下補餵母乳比例為24.0%,2008年為35.1%,2009年為41.2%,2010年為45.6%,之後的調查大抵徘徊在45-46%左右;純母乳哺育率的攀升,也顯見台灣政府在2002年後響應國際組織「嬰幼兒餵食全球策略」的相關作為與成效。
不被看見的母親
台灣純母乳哺育竟在20年來超英趕美之際,人們也必須理解到,每一個%數成長背後都是無數媽媽的血淚。
然而,台灣持續「高檔」的純母乳哺育率,恐怕並非來自政策的支持、更多的則是壓力。醫療院所推銷母乳,可以獲得相應的點數、進而得到衛福部的補助,但推銷的手法卻也造成母親的身心壓力。林昶佐因而建議,衛福部補助的方式可改支持醫療院所聘用專業泌乳顧問,他認為此舉較能站在新手媽媽的角度予以鼓勵,
筆名烏烏醫師的婦產科醫師烏恩慈提醒,台灣目前尚未有公費泌乳顧問,產假與國際相較下也不算多,純母乳哺育竟在20年來超英趕美之際,人們也必須理解到,每一個%數成長背後都是無數媽媽的血淚。
即便衛福部在回覆委員的文件中提及,台灣純母乳哺育率即便未達WHO設定的50%,「但在先進國家中,台灣仍屬領先地位」。然而,母嬰哺育不是只有「嬰兒」的需求,更有安穩躺在胳臂上的背後母親。當政策一味地衝刺過半純母乳哺育,卻忽略了提供母乳的母親其生理、心理上的需求,甚至讓一些產婦以乳量多寡作為考核自己是否為一名「合格」母親的標準時,這樣的母嬰連結的親密時光,則被量化為國家政策的達標與否;從生產到哺乳,女性的子宮與乳房始終成為國家施展權力的對象。
穿越張貼滿提倡母乳哺育與拒絕提供奶瓶海報的廊道,一名產婦從產房被推回病房中,在身體的感官還來不及接受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此刻,她還不知道,她將迎來護理師一次又一次的將新生兒遞上胸脯,努力催促他吸吮乳頭、對著乳房又揉又擠的反覆情節。
打了減痛分娩的她可能也還不清楚,生產完並不是結束,成為國家政策KPI的乳房,肉體上的磨難才正要開始。
政府用心推廣母乳的好處當然很好,因為父母本應在考量各種情況後做出對孩子更好的選擇。重點是政府能否提出對哺育母乳的友善措施?以及,不論哺育母乳與否,是否給了父母「足夠」的支援讓他們更願意生孩子?
不能安心修產假、沒有足夠的津貼、沒有好的支援團體等,講什麼都是空談,旁人自然沒有什麼權力去置喙父母的個人選擇。
餵母乳的好處大於配方是不爭事實,爭論從來環繞著餵得辛苦。文章雖以行政執行來討論,卻有意將兩者價值等同,然後羅列政策下怎樣令母親崩潰,而帶出餵母乳是辛苦的,而且不值得。
因為有代替品,為何要逼母親餵。這篇文章跟那些配方廣告意念同出一徹,讓人看得很不舒服。
@rsk 政府推廣母乳作為目標是立意良善,問題在於變成 KPI 給母親很大壓力,實際上給母親的支持又真的好少,實際上都是好犧牲母親,但真的應該犧牲母親這麼多嗎?尤其政府推廣之下,變成某種社會期待跟壓力的時候,母親無論想不想、做不做得到(有些人就是乳汁分泌不多),某種程度上是沒得選的,甚至有很大的心裡壓力與負擔,算是一個政策推廣之下的非預期後果(像是樓上爸爸講的),在給母親的支持政策方面確實有調整與改進的空間~~~
如可多比較不同地方的政策之別會更好
台灣的哺乳環境有比加拿大澳洲更友善嗎?
哺乳率比這些先進國家高
不就代表更多的媽媽在日常生活、公共場所和職場上忍受不便
我覺得相對哺乳,讓孩子有個良好的家庭和成長環境比是否餵養母乳或配方奶這種微小的差別和更重要,所以我建議把「合格父母測試」設為國家 KPI,盡量達到100%的測試率,讓每個孩子都能在一個健康和睦的家庭出生。
我們住在新加坡,只有我和太太兩個人獨立照顧孩子,再加上我們兩個都需要工作,硬要餵母乳就是讓我們兩個崩潰而已。
配方的問題,最主要還是品質的問題。新加坡配方的選擇很多,至少我個人對這些配方還是有些信心的。醫院和衛生部當然也是鼓勵母乳,但很多時候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乳腺阻塞就有可能導致發炎和發燒。這也很看個人體質,再加上我太太也屬於高齡產婦。
所以我不是說母乳不好。最重要的是配方讓我們多一個選擇,至少幫我們解決了不少問題。
幸運的是,寶寶全配方6個月了,所幸一切安好。
載定頭盔,我不熟悉台灣的母乳政策,單純覺得困惑,完全沒有不敬的意思……母乳成了KPI到底有甚麼問題?
畢竟又唔係中國人間悲劇的一孩政策的KPI,難道台灣母乳率低的話會有罰則?純粹讀文章,好似得獎勵,無罰則。我不知這樣類比合不合適,但推高出生率大體都係要「獎勵」方法去推廣,放在母乳上為何有問題?
再講,有三種做法,一推廣母孔,二推廣奶粉,三兩者都不做推廣(傾向)。明顯,推廣母乳係合理正確。當然,推廣母乳,同時不應給母親壓力,但和能否KPI有是另一回事。
政策大體都係這樣的東西,無指標,係無法有進展。就似某地方高度自治一樣,口講「民主」誰不懂講,但民主政策是有具體指標,比如直選率、投票率之類。空講白話,實際就見到民主倒退。
楼上的先生,不建议你和你妻子放弃母乳,我本人就是奶粉广告厂商的受害者之一,我可以保证的是,现在的奶粉厂没能力去做母乳的替代品,进口奶粉也做不到,建议您再做考虑。
另外为什么你妻子会发烧,不太清楚是不是哺乳造成的
這篇說的真好。
作為一個新手爸爸,看著自己的太太為了餵母乳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如乳腺阻塞和發燒,還有在坐月子的時刻不能好好地休養,導致全身的各種疼痛。最後還要因為社會的壓力而覺得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是多麼天經地義。
說實在話,就算母乳比配方好,但為了母乳累垮父母,是否值得?更何況,育嬰,不是只有哺乳而已。
我們很慶幸,為太太生產的婦產科醫生安慰和開解我們讓我們明白放棄母乳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母乳和配方,應該是可以根據每個家庭的條件去做的選擇,而不是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