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固純,社會學研究者。
對於中國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家長而言,關於子女教育的焦慮似乎從來無法停止。如果說「雞娃」是城市中產家庭為了孩子能夠實現階層跨越,或至少保住現有階層的資源投入的戰爭,那麼對於「小鎮做題家」們而言,在完成義務教育後避免落入處於劣勢的職業教育路徑,則是搶奪教育體系中僅剩的向上流動機會中的第一步。
看重學業表現的中國學生和家長几乎談「職」色變,中職和高職學校在二十多年來一直都只能吸收在普通中考和普通高考中失利的那一批學生,沒能考上普通高中的青少年只能進職校「混日子」,沒能考上本科學校的高考生也紛紛擠進升本考試的賽道。
理想的職業教育應在提供通識性的文化教育之外,有針對性地培養具體工種、崗位所學的技能型人才,但現實是絕大多數的職業院校嚴重受制於師資、設備等基礎辦學條件,無法為學生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技能培訓,不僅勞動力市場不認可,學生本身也抗拒成為技術工人。職業教育在企業、學生、家長,甚至教育工作者們的眼中普遍被污名化了。

中國教育系統的普職分流與普職融通
中國的職業教育同時面臨着「政治上拔高」和「社會上污名」的迥異處境。一方面是國家倡導「製造強國」,弘揚「工匠精神」,一方面是延續數十年的「技工荒」和技能型人才嚴重的年齡斷層。
在近三年的輿情事件中,有兩個代表性事件映襯出職業教育在大衆心目中的形象標簽,及其指涉的教育、就業體系的複雜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