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30日,這是我的起點。感謝趙雲跟香港恒生大學鄧鍵一助理教授邀請,為他們的研究作紀實攝影。這天我跟隨他們到銅鑼灣,感受到巨大的愛及熱情。在電車路兩旁人們夾道歡迎姜濤生日的應援電車,大概半小時經過一次SOGO門前的斑馬線,歡呼聲就在這個被重新命名為「姜濤灣」的十字路口迴響。數萬名互不相識的陌生人在交換祝福:「生日快樂!」「生日快樂!」可明明當天生日的主角不在銅鑼灣。
經歷社會運動及新冠疫症後,追星似乎令部分港人重新找到新的連結,順道也形塑了新的身份:「姜糖」、「爵屎」、「神徒」、「登神」、「生粉」、「Unicorn」… 城市像是有了新的暗號。一年來出席了大大小小不同的應援場合,有趣的是大部分時間都沒有見過MIRROR團員本人,我想我更像是在拍攝「鏡的鏡像」。
演唱會意外後,整個氣氛沉寂下來。2022年7月29日我到了紅磡體育館的平台,不太清楚可以做甚麼,就只想到現場看看。同一時間不少人也有相同想法,帶著無以名狀的心情走到這個停滯的空間,一同看著這個無人不曉的夏日黃昏。我想紀實攝影有個極限,鏡頭除了對著世界,創作也許需要關顧自己。
現在再到應援現場,大家還是會跟互不相識的陌生人交換祝福:「生日快樂!」「生日快樂!」可是總有些東西卡在喉嚨。2023年的新春,我在旺角朗豪坊外不斷遊走,想找不同的角度去看Edan的巨大生日應援電視廣告。這是多年新聞攝影培養出的習慣。這個慶生短片大概三分鐘出現一次,中間就是另外一些宣傳易式的廣告:一個男人分享打Botox,一位女士表示想減肥,全紅色的招商廣告… 看了不下三十多次。每逢Edan出現,某些街道上的人就會忽然舉機拍攝,廣告播完後又會繼續在附近徘徊,像是在城市中一瞬間出現的默契。
2023年4月30日,我再次來到姜濤灣。這幾年來我都在實習另一種默契、試圖活出另一種樣式。而我心中最大的疑問是,這個城市還會有最後的共識嗎?
(曾梓洋 自由攝影師)
社會上的每種取向都是一面鏡。但真的,活了二十多年,從未看過這樣的場面,有被震撼到。
@樓下: 誰來決定品味高低好壞?你嗎?
品味淪喪